摘要:维基百科列出全球卖座最高的两百部电影,其中有190部是好莱坞拍的。剩下十部中大部分也是华语圈的作品。把不是好莱坞拍摄的那些挑出来,就能很清楚地看到中国电影在市场、制作上所发生的一些变化。下面按照每部影片逐一说清楚类型、成功原因以及与同类型的美国片有何不同,努力
维基百科列出全球卖座最高的两百部电影,其中有190部是好莱坞拍的。剩下十部中大部分也是华语圈的作品。把不是好莱坞拍摄的那些挑出来,就能很清楚地看到中国电影在市场、制作上所发生的一些变化。下面按照每部影片逐一说清楚类型、成功原因以及与同类型的美国片有何不同,努力把各种线索编织成新的脉络。从近几年票房最高的一部开始说起,再往前追到开路者和动画现象。
先说一部时间最靠后的现象级动画。这部2025年上映的续作把国产神话动画推向了新的高度,它继承前作的世界观,视觉效果更加细腻,主题也更深沉,在讨论命运、反抗这些老题目的时候加进了更多哲学方面的思索,制作团队把海外发行看成重要环节,北美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都有放映,官方说法和业界估计表明,这部电影的票房已经突破了一百二十五亿人民币,成了全球历史上票房最高的动画片之一,靠着IP延续、视效改进再加上更广的放映计划,显示出国产动画走向世界的途径。
再说两部以现代感情为核心的新片,第一部是喜剧演员转做导演的一部亲情喜剧,讲述母女关系的故事,用穿越的设定把怀旧和温情放到了中心位置,它依靠简单地笑与泪打动观众,在春节档释放出很强的家庭观影需求,这部片子在华语片中的票房排名比较靠前,大约有五十四亿人民币。另一部则是侦探喜剧系列里的一个章节,以东京作为舞台背景,把推理解谜和笑声结合起来,凭借系列IP效应以及春节档合家欢定位,其票房大概在四十五亿左右,这两部作品更加重视跟普通观众的情绪联系,并不是像某些好莱坞同类电影那样看重复杂的推理结构或者极端个人英雄主义情节。
关于战争题材,榜单上出现了两个长津湖战役的片子,一个系列的第二部作品,以关键战役为主细节,它的票房接近四十点七亿人民币。另一个是第一部更大型的大篇幅制作,登场演员阵容集中在一起,规模被形容史诗级别,票房达到约五十七点七亿人民币。这两次拍出的片子都把集体牺牲和国家意志放得比较重要一些,跟有些好莱坞战电影以个体心理或者个人救赎为核心不太一样,收获了很多人关注也引来过叙事风格、意识形态之类的争论情况出现。
再来两部科幻,流浪地球是早期里程碑,被很多人视为中国硬科幻工业化开始的地方,它的创意让观众记住带着地球走,在电影里大规模的视觉特效和集体救援故事让民族自豪感变成卖点,票房大概四十七亿人民币。续作把背景放在更大宇宙风险上,叙事加强了团队合作和国家层面上的决定,票房大约四十点四三亿人民币,这两部片子都比较弱化个人英雄主义,突出集体行动的地位,制片方面也体现了成本把控能力,业内常常拿早期科幻片跟好莱坞大片制作成本相比,觉得在同等品质之下国产片花的钱更少,这一点很关键。
动画类里还有一部重要作品改编自传统神话,把哪吒塑造成了“魔童”,并带有现代价值观。靠强烈的情感线以及本土化文化重构,在观众中间引发了广泛共鸣,票房达到五十亿人民币以上,这部片子被视为国潮文化的代表之一,用本土符号去重塑经典故事,续作在艺术上走得更远一些,并且试图把东方美学带到国际舞台上。
商业动作片中有一部撤侨背景的电影,由主演自己导剧出演主角,把个人英雄和国家形象结合起来,动作场面密集且情绪偏爱国,票房大约五十七亿人民币,是主旋律与商业动作结合的一个代表,它的成功表明了观众在某些时期对强烈民族自信表达的认可。
类型跨度大还有部历史悬疑片,是老牌导演的作品。它把南宋背景和悬疑喜剧结合在一起,用诗词、戏曲等传统文化符号来铺垫剧情,导演和演员本身就有很强的号召力,这也是票房上升的原因之一。它的票房达到了四十五点四亿人民币,在同档期里比另一部侦探喜剧要高一些,但是在全球排名上却受到了美元换算的影响,维基百科在列名的时候都是采用美元换算,所以会因为汇率以及海外票房占比的不同而出现排序上的差别。
把这几部影片放在一起,就会发现有好几个反复出现的因素。很多片子都选在春节档上映,春节档的时候会有很大的集中观影需求,IP延续也很关键,在票房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已经形成固定的观众群的故事和系列片能稳住基本的票仓。导演或者主演的品牌效应经常决定首周票房的好坏。技术层面上来说,国产电影在视觉特效以及工业化制作方面变得越发成熟,可以靠较低的成本做到接近国际水准的效果,内容方面这些电影大多重视集体主义、家国情怀或者本土文化的表现,在国内市场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拿它们和好莱坞同类影片对比一下,就能看出文化取向有差异。好莱坞常靠个人英雄、类型化叙事以及全球通用的叙事结构来吸引观众,中国这些高票房作品更爱把国家、家庭和集体当作叙事中心,用熟悉的文化符号跟观众交流,这种差别不是简单的优劣比较,更多地体现出不同市场对观影期待的不同要求。
从产业层面这十部非好莱坞影片,可以看到国内市场和制作能力过去十年有了很大提升,但它们大多票房在国内拿得比较多,海外市场是接下来要重点开拓的方向,近年来比如动画片科幻片就更多把海外纳入考虑范围,因为想要在榜单上拿到更高的全球名次。维基百科统计时用美元换算,这也让一些有大量国外收入的电影在全球排行榜上有优势,在国内卖座再多也不够,还要在国外赚到一定数量的钱并保持汇率稳定才行。
注意的是这些高票房电影,并不是说创作方向都是一样的,也不是没有争议的。有些主旋律或者很强民族叙事的作品评价上存在分歧。商业片和作者片还在不断摸索调整中;好莱坞工业化经验在一定程度上的引入,文化适配与市场策略需要本土化改造。
这十部非好莱坞影片发出两条并行的信号,一个就是国内市场量级和组织上能够撑起很多超级大票房电影来;另一个是配套环节更加完备了。特效、宣发、档期运作以及IP管理,在未来若想让更多这样的海外片出现在全球票房排行榜上,则必须做到两件事:一是能争取到更多范围内的海外市场放映机会,二是能在国外创造更高等次的商业收益比例。现在这十个片子已经把中国电影商业能力、文化表达力都放到了全世界数字里边去了,接下来要做的又是什么呢?内容方面还不能单一化,在技术与发行这两个层面还要扩大自己向外出口渠道的问题。
来源:敏锐宇宙JfT35P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