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炸新片背后,争议恋情里的天才少女,写出难以超越的神作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22 17:07 1

摘要: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故事。

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故事。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8agQCEBG

编辑 |拾花不拾遗

2025年最火的恐怖片里,墨西哥鬼才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弗兰肯斯坦》必须有姓名。

这部筹备多年的电影一上映,就被观众吵上热搜,不是因为剧情有多烧脑,而是里面的怪物实在让人印象深刻。

看惯了原著里灵活求生的“科学怪人”,突然见到这个行动迟缓却刀枪不入的异形,一开始还真有点不适应。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8ai7muuI

但越往后看越发现,托罗没瞎改,他只是把两百年前玛丽・雪莱埋下的伏笔,换成了当下人能看懂的样子。

托罗的电影里,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拼接死尸、用电击复活怪物的主线没动。

怪物偷偷旁观人类家庭学会说话,和盲人父亲成为朋友,请求造个伴侣被拒后,两人在北极展开生死追逐,最后双双丧命的情节也保留了下来。

这些都是《弗兰肯斯坦》的灵魂,少了它们,故事就失去了根基。

改动的地方也很明显。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8akghrVk

电影里多了个患梅毒还想重生的富人赞助者,还加了一段怪物和人类女性的感情线。

最让人意外的是怪物的设定,从原著里求生欲极强的“野兽”,变成了几乎不死的异形。

本来想吐槽这个改动太离谱,但了解了原著作者玛丽・雪莱的经历后,突然就懂了托罗的用意。

玛丽・雪莱的人生,比电影剧情还跌宕。

1797年8月30日,她出生在英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威廉・戈德温是功利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先驱,母亲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是女权运动的先行者。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8alnGbg2

可惜这位伟大的母亲,在生下玛丽11天后就因细菌感染去世了。

玛丽从小跟着父亲长大,没上过正规学校,却读了海量书籍,心智比同龄人成熟太多。

继母对她不算友好,但她和继母的女儿克莱尔成了最好的朋友。

16岁那年,她遇到了父亲的学生帕西・雪莱,两人一见钟情,经常跑到玛丽母亲的墓地幽会。

那时候帕西已经结婚,这段感情在当时算是惊世骇俗。

1814年,两人带着克莱尔一起去欧洲游历,一路上看到了拿破仑战争后的满目疮痍,这段经历成了玛丽的“成人礼”。

回国后,玛丽被父亲赶出家门,日子过得很艰难。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8anEVQWL

她早产的女儿夭折了,而帕西的正牌妻子还生下了儿子。

直到1816年,帕西继承了祖父的遗产,生活才有所好转。

也就是这一年,克莱尔怀上了诗人拜伦的孩子,三人再次踏上欧洲之旅,直奔瑞士日内瓦湖边的拜伦别墅。

1816年的瑞士夏天,完全不是想象中阳光明媚的样子。

前一年印尼坦博拉火山爆发,大量气溶胶飘到大气层,挡住了阳光,导致北半球气温大幅下降。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8aoKkjmy

这一年被称为“无夏之年”,瑞士夏天又冷又多雨,根本没法出门活动。

拜伦别墅里的一群年轻人,只能整天围在火炉边聊天。

有一天聊到了鬼故事,拜伦提议大家比赛写恐怖小说。

拜伦的私人医生波里道利很快写出了《吸血鬼》,这部小说后来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吸血鬼题材作品,开创了新的恐怖小说范式。

玛丽一开始没头绪,苦思冥想了好几天。

直到大家聊起生命的本质,她突然想到,生命或许能从非生命中诞生,尸体说不定能被复活。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8aplbYEk

当晚她做了个噩梦,醒来后就把梦里的情节记了下来,这就是《弗兰肯斯坦》的雏形。

在帕西的鼓励下,她把短篇小说扩展成长篇,1818年匿名出版,1831年才正式署上自己的名字。

这本书能成为科幻鼻祖,和当时的科学背景分不开。

那时候欧洲人大多相信上帝创造生命,但也有人认为生命能“无中生有”,比如腐肉里会生出蛆虫。

后来意大利医生雷迪用纱布盖住装腐肉的罐子,证明蛆虫其实是苍蝇卵孵化的;荷兰人列文虎克用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才慢慢推翻了自然发生学说。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8arAj2md

玛丽的灵感,还来自当时的科学实验和理论。

19世纪伊拉斯谟斯・达尔文(查尔斯・达尔文的祖父)提出“种变理论”,认为不同物种可以相互转变,他也是自然发生学说的支持者。

帕西曾向拜伦介绍过他的理论,这给了玛丽很大启发。

还有意大利医生伽伐尼的青蛙腿实验,用两种金属触碰青蛙腿,肌肉就会抽搐,当时人们认为这就是“动物电”,是生命的神秘力量。

玛丽在小说里写弗兰肯斯坦“将一丝生命气息注入毫无生气的物体”,后来的舞台剧加了电子装置,用电复活的设定就一直延续到现在。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8ay2fyVh

《弗兰肯斯坦》出版后,虽然遭到不少学者讨伐,却卖得非常好。

两百多年来,改编的影视作品有上百种,“科学怪人”成了经典IP。

有人说这本书是警告父母要重视孩子教育,也有人说它反对男性独自创造生命。

但这些解读都有点牵强。

原著的副标题是《弗兰肯斯坦,一个现代的普罗米修斯》。

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在玛丽眼里却未必是英雄。

她和帕西都是素食主义者,火种让人类开始吃肉,在他们看来是道德的退步。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8b1WkJ99

如此看来,这本书的核心,更像是对科技滥用的警告。

托罗的改编,把这种警告延伸到了当下。

他笔下的怪物刀枪不入,内心却很脆弱,像极了未来可能出现的通用人工智能。

这些AI一诞生就拥有海量知识和成年人的心智,却没有人类的情感和道德约束,也不会因为肉体的脆弱而谦逊。

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人类文明会不会面临危险?

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早就给出了答案: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要服从人类命令,还要保护自己。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8b3tY6oK

弗兰肯斯坦的怪物,恰恰违反了这三条。

玛丽在两百年前就写下了这个警示,而现在的我们,面对AI、基因编辑等新技术,更不能掉以轻心。

《弗兰肯斯坦》之所以能火两百年,不是因为怪物有多恐怖,而是因为它戳中了人类的核心焦虑。

科技一直在进步,但伦理的底线不能突破。

托罗的电影让这个古老的故事重新被关注,也让我们有机会重新思考:我们追求的进步,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毫无疑问,只有守住道德的底线,科技才能真正造福人类,而不是变成毁灭文明的“怪物”。

来源:虞非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