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二集播出当晚,洛杉矶一家网红孵化公司的老板把员工留下来加班,集体看片,看完直接宣布:以后不准再用“打造人设”这个词,谁提就扣奖金。
第二集播出当晚,洛杉矶一家网红孵化公司的老板把员工留下来加班,集体看片,看完直接宣布:以后不准再用“打造人设”这个词,谁提就扣奖金。
屏幕里,Tallulah把刚拆开的品牌礼物扔进垃圾桶,转头对Maia说“我连自己都卖不出去,怎么卖眼影”,这句话让会议室里三个95后运营当场红了眼眶。
收视率监测器上,这条线的实时曲线在同一分钟蹿高23%,数据组把截图发到群里,配文只有两个字:炸点。
HBO在第二天清晨就拍板续订,动作比往常快整整三周。
内部邮件写得很白:抓住18到34岁女性,就是抓住明年的订阅增量。
他们算过,这个群体在社交平台每发一条带剧名标签的短视频,能给平台省0.74美元推广费,第二季只要维持同等热度,营销预算可以砍掉一成半。
算盘声噼啪响,演员和观众都被算在里面。
瑞秋·塞诺特在采访里提前放风:Maia和Tallulah要翻脸。
她没说的是翻脸背后那张时间表——第二季剧本已经按“网红经济泡沫破裂”六个字写下去,Tallulah的账号会掉粉三十万,品牌方把寄样换成律师函,一条“抱歉合作终止”的模板消息就能让剧情往前滚一集。
编剧室墙上贴着真实案例打印件:去年三月,一位拥有两百多万粉丝的健身博主掉了一半商务,原因只是被拍到喝含糖可乐,当天三个品牌暂停投放,损失折合市价七十万美金。
剧里把数字缩成二十万,观众照样觉得疼,因为现实更疼。
Jasmine Cephas Jones领奖时把奖杯举过头顶,说的第一句是“这个奖属于所有在镜头前假装快乐的人”。
台下坐着南加大传媒学院的教授,他们正把Tallulah剪成课件,标题叫“数字时代人格异化样本”。
课堂作业是让学生记录自己三天内切换账号的次数,再对照剧里角色发博的时间线,看谁能先崩溃。
学生交上来的平均切换次数是127,最高纪录290,那位同学在报告里写“我比Tallulah还疯,至少她还能关机”。
烂番茄84%的新鲜度和观众51%的评分中间那条缝,被研究者称为“专业滤镜与生存实感落差”。
翻译成人话:影评人看的是手法,观众看的是自己。
手法可以创新,自己只能硬扛。
剧里突兀的床戏被嘲“尴尬”,可数据组发现,只要手机竖屏里出现半裸背影,弹幕量立刻涨四成,平台算法自动把片段推上热门。
尴尬归尴尬,流量认的是皮肤。
HBO不傻,第二季的亲密戏加到每集两场,依旧保持“真诚的笨拙”,其实就是把灯光调暗,让演员自己绊倒,摄像机不喊停。
星二代Alani在剧中办一场“私人慈善派对”,门票卖四百美元,现场只提供矿泉水和一次性相机,被嘉宾吐槽“像高中春游”。
写这场戏时,编剧把真实邀请函直接贴进文档:去年比弗利山一场“环保慈善早午餐”,门票三百五,菜品是预装盒里的有机沙拉,嘉宾排队在绿植墙前拍照,拍完把盒子扔进不可回收桶。
现实比戏更滑稽,观众却笑不出来,因为很多人真的花过那三百五。
收视曲线一路往上爬,社交媒体热搜条数从首播的十一条涨到第二集的十九条,背后是同一条逻辑:你越骂,我越推。
平台发现,负面词条停留时间比正面长1.8倍,骂战带来的二次创作视频播放量平均高出42%。
于是剧方干脆把“悬浮”“不接地气”当成关键词买下来,搜进去全是官方剪辑,顺手再薅一波流量。
观众以为自己在吐槽,其实在打工,免费给算法添柴。
瑞秋说第二季要让Maia亲手拆穿“朋友圈幸福”。
剧本已经写完:Maia在品牌直播里把遮瑕液抹到手臂伤疤上,当场翻车,弹幕刷屏“骗子”。
编剧给这条疤的设定是“大学实习被咖啡烫伤”,原型来自编剧助理的真实经历——她在面试时被要求展示“不完美肌肤”,好让遮瑕产品效果更明显,结果手臂被烫出泡,公司只给了一支试用装当赔偿。
剧里把泡换成疤,把赔偿换成流量,观众看得咬牙切齿,因为现实里被烫的人连一句道歉都没拿到。
南加大的研究报告显示,Z世代在社交媒体上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评分差距达到3.2分,高于千禧一代的2.1分。
剧里用一分钟长镜头扫过Tallulah的手机相册:前一张是精修自拍,后一张是凌晨三点没卸妆的毛孔,再往后是医院走廊的地板。
这一分钟让HBO后台收到一千多条私信,关键词最多的是“救救我”。
平台把私信打包成数据,卖给一家心理咨询App,合作报价没有对外公布,但业内默认是七位数。
观众流的眼泪,最后变成财报上的“其他收入”。
HBO在续订公告里写:继续深挖年轻女性生存痛点。
翻译过来就是:哪里疼按哪里,按出收视率。
第二季剧本已经安排Tallulah去工厂直播带货,背景是成堆未售出的联名T恤,她一边喊“限量”一边看库存从五千涨到五万。
现实里,去年有网红在仓库直播卖毛衣,结果因为库存积压太多,品牌方直接关店跑路,买家收不到货,网红被骂上热搜,账号却涨粉二十万。
剧里把跑路提前半小时,让Tallulah在镜头前亲手关掉店铺后台,弹幕飘过一句“活该”,数据组截图保存,标注“高燃”。
有人算过,看一集《我爱洛杉矶》,观众平均要在手机上划走广告4.7次,剧里植入的品牌露出12秒,社交平台二次传播带来的回看能让这12秒延长到2.8分钟。
品牌方按千次曝光付费,剧方按互动抽成,一条“我最讨厌这个牌子”的吐槽视频,也能让品牌名字再出现一次。
骂的人越多,账上的零越多,循环得像永动机。
观众以为自己站在圈外骂,其实早被写进下一集的分镜。
瑞秋在最后一场剧本朗读会上说:如果第二季播完,有人因为Tallulah去注销账号,我们就没白写。
现场录音流出来,评论区高赞是“注销了也会再注册”。
话很丧,却是实情。
平台不怕你删App,就怕你沉默。
删了还会装回来,沉默的人连数据都算不上。
剧里Tallulah在最后一集对着黑屏镜头问:“如果我不更新,你们还会爱我吗?
”下一秒她按下发布,BGM响起,字幕滚出“未完待续”。
观众跟着音乐松一口气,因为答案早就写好:不发布,就没人看得见你。
屏幕暗下去,手机亮起来,热搜还在刷新。
HBO、品牌方、教授、数据组、心理咨询师,全部站在同一条产业链上,唯一被晾在中间的是看剧的人。
你盯着黑屏上的自己,像Tallulah盯着关机后的手机,那张反射的脸没有滤镜,也没有粉丝。
此刻如果你还在犹豫要不要关掉通知,那就记住:算法从不怕你愤怒,只怕你断电。
你敢不敢真的不更新?
来源:勇者河流vqxmI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