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电影《偷自行车的人》于1948年11月24日在意大利正式上映 ,由意大利的德西卡制片公司(Produzioni De Sica) 拍摄制作。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其拍摄满是打破传统的巧思,上译厂的译制也让它在中国成为经典。
老电影《偷自行车的人》于1948年11月24日在意大利正式上映 ,由意大利的德西卡制片公司(Produzioni De Sica) 拍摄制作。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其拍摄满是打破传统的巧思,上译厂的译制也让它在中国成为经典。
导演德·西卡因前作引发争议,拍摄该片时拿不到主流公司资金,只能靠向朋友筹措。影片摒弃职业演员,男主扮演者兰贝托·马乔拉尼本是失业者,带儿子试镜时自己被选中;小演员恩佐·斯泰奥拉是导演在拍摄现场的围观者中偶然发现的。拍摄全程无摄影棚戏,全在罗马街头实景拍摄,还用6台摄像机多角度捕捉非专业演员的状态。剧组曾雇40个街头小贩、请消防部门人工制造暴雨配合拍摄,片尾布鲁诺过马路险些被车撞的镜头,也是拍摄时的意外巧合。片尾男主偷车被抓的戏,马乔拉尼完全投入情绪,流下了真实的羞愧泪水。此外拍摄维托里奥广场的戏份时,因没许可证,制片助理伪装成电车售票员引导电车,最后还不幸被捕。
该片1954年由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引入中国,译制导演为岳路。当时上译厂的译制遵循贴近原片写实风格的原则,配音演员刻意弱化戏剧化表达,用平实自然的语气贴合角色的底层小人物身份,精准传递出人物的无奈与辛酸。
这部译制片不仅让国内观众了解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魅力,其对普通人生存困境的刻画,还影响了后续诸多中国现实题材影片的创作与译制思路,成为上译厂译制外国现实主义影片的经典范例之一。
来源:陇东漫步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