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这部1993年HBO出的电视电影《门口的野蛮人》,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华尔街最经典的贪婪教科书”。它改编自1989年那本同名畅销书,讲的就是1988年那场震惊全美的RJR Nabisco杠杆收购大战。书是《华尔街日报》两个记者Bryan Burrough和
说起这部1993年HBO出的电视电影《门口的野蛮人》,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华尔街最经典的贪婪教科书”。它改编自1989年那本同名畅销书,讲的就是1988年那场震惊全美的RJR Nabisco杠杆收购大战。书是《华尔街日报》两个记者Bryan Burrough和John Helyar写的,基本全靠他们当年一系列报道拼起来的,真实度高到让人看完直呼“原来华尔街这么玩”。
电影请了詹姆斯·加纳演Ross Johnson,乔纳森·普莱斯演Henry Kravis,拍得又幽默又尖锐,基本把书里的精华都还原了,虽然有些地方为了节奏压缩了,但大事件、时间线、报价数字全对得上号。
看完这部片子,你会对80年代末的杠杆收购热潮有个直观的印象:钱多到发疯,人贪到没边。
事情得从1988年夏天说起。那时候美国正处在杠杆收购的顶峰期,一堆私募基金靠借巨额债务把上市公司买下来私有化,然后砍成本、卖资产、还债、赚大钱。RJR Nabisco就是典型目标:1985年由R.J. Reynolds烟草公司和Nabisco食品公司合并而成,手握Camel、Winston香烟,还有Oreo、Ritz饼干这些国民品牌。
现金流稳得一批,但股价一直在55美元左右晃荡,远低于实际价值。CEO F. Ross Johnson上台后,公司管理层花钱如流水,他自己养了十几架私人飞机、一堆高尔夫球场会员卡,还赞助网球明星到处飞。这些开支让董事会看不下去,也让公司成了猎物。
Johnson自己也知道股价低容易被袭击。1988年初他就花了11亿美元回购股票想拉一把,但没多久又跌回去了。
10月初,他私下找了好几家投行聊私有化的事,先跟KKR的Henry Kravis聊过,但Kravis要控制权,Johnson不干,就转头跟Shearson Lehman Hutton合作。10月19日,Johnson正式抛出管理层收购方案:75美元一股,总价170亿美元。10月20日消息一公布,股价直接暴涨。
KKR这边炸了,因为Johnson之前明明跟Kravis聊过合作,现在却绕开他们。Kravis觉得被耍,10月24日直接反杀:90美元一股,总额超200亿。
董事会一看这架势,赶紧成立特别委员会搞公开拍卖,规则定得挺严:各方密封投标,都能看公司内部数据。10月27日KKR正式启动要约收购。管理层不服,10月底把报价提到92美元。11月初,第一波士顿居然也杀进来,出价238亿到268亿区间。
整个11月就是一场融资肉搏战。管理层拉上Salomon Brothers,Johnson个人条款里金色降落伞巨厚,董事会看得牙痒。KKR靠银行贷款和垃圾债券,融资更靠谱。11月18日第一轮密封投标结束,管理层227亿,KKR 213亿,第一波士顿最高但融资不保险。
11月30日最后一轮:管理层112美元一股,总254亿;KKR 109美元(81美元现金+18美元优先股+10美元可转债),总249亿。
董事会通宵研究,最后选了KKR——现金多、没重置风险、执行稳。12月1日正式宣布,交易总值250亿股权+债务310亿,当时全球最大杠杆收购,KKR自己只掏了1500万美元,其余全靠债。
这部片子最牛的地方,就是把这场六个星期的拍卖战拍得跟惊悚片似的。加纳演的Ross Johnson油嘴滑舌、挥金如土,普莱斯演的Kravis冷静凶狠,两人隔空过招看得人肾上腺素飙升。电影没美化任何人,Johnson的奢靡、投行家们的算计、董事会里的权衡全摊开晒。
片子里垃圾债券大王迈克尔·米尔肯虽然没直接出场,但他的影子到处都是——那时候高收益债券就是杠杆收购的燃料。看完你会明白,为什么这单交易被叫“门口的野蛮人”:股东赚翻了,管理层有人拿几千万走人,公司却背上天文数字债务,员工命运成炮灰。
交易1989年2月正式交割后,KKR立刻开刀:卖欧洲食品业务、砍福利、裁员几千人,先保现金流还债。1990年又追加17亿股权,重组债务。1991年3月部分股票重新上市,减轻压力。但烟草业务没想象中赚钱,香烟价格战打得狠,加上官司缠身,公司灵活性差,促销都跟不上。
1999年彻底拆分:烟草业务独立成R.J. Reynolds,食品业务改名Nabisco Holdings。2000年Philip Morris(现在的Altria)14.9亿买了Nabisco食品部分,后来并入Kraft。
KKR到2004年彻底退出这单投资,算下来基金层面其实亏了——烟草诉讼和市场变化把预期现金流打得稀巴烂。不过那只1987基金其他投资猛(如Duracell),整体年化回报还有10%以上。
Ross Johnson呢?1989年2月灰溜溜离职,拿了5300万到6000万不等的补偿(不同报道数字略有差异,但税后也几千万),在亚特兰大开了家小投资公司RJM Group,低调过日子,2016年去世。
Henry Kravis和George Roberts靠这单彻底封神,KKR从此成了私募界的代名词,虽然这单没赚大钱,但名气和后续基金规模爆棚。
现在回头看,这单交易就是80年代杠杆收购的巅峰,也是转折点。它把私募股权推到聚光灯下,也让大家看清过度杠杆的风险:经济一转头,债务就成绞索。后来监管收紧,垃圾债券市场崩盘,米尔肯进监狱,90年代初大LBO基本绝迹。
现在的私募动不动几百亿美金,但债务比例低多了,俱乐部交易多,恶意收购少。这部电影放到今天看,依然扎心——金融创新永远是双刃剑,用得好效率爆表,用过头就成灾难。Ross Johnson那种“先拿钱再跑路”的玩法,现在监管和舆论都容不下,但贪婪这东西,哪朝哪代都一样。
来源:裂谷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