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菲特曾经说过:你去电影院比你死盯着大盘效果要好很多。因为你的屁股往往比脑子帮你赚的钱要多。这句话别人是记不住的,只有我最受用,所以行情不好的时候,我总在去电影院的路上。
熊市,我爱躲在电影院,看很多动画片、言情片、动作片、喜剧片。
我在影院的垃圾时间孤独地贡献着票房。这种“包场”待遇,几乎总在中午到下午两点上班前,大多数人都在午饭和午休,我却在逃离现实。
巴菲特曾经说过:你去电影院比你死盯着大盘效果要好很多。因为你的屁股往往比脑子帮你赚的钱要多。这句话别人是记不住的,只有我最受用,所以行情不好的时候,我总在去电影院的路上。
小时候,我在军区大院看露天电影,大了泡录像厅,租VCD。那个年代,进电影院算奢侈享受。少年时期最让我疯狂的电影是《少林寺》,青春期最震憾的电影是《轮回》,这是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极度前卫,男主帅气、反叛、冲动,敢作敢为。
1996年的一天,我去成都市展览馆,办理一张股东代码卡,当时的证券营业部就在那儿。熙来攘往的人群中,我发现了曾经的偶像,影片《轮回》的主角,没错,是演员雷汉,他还在1994年戛纳大奖的《霸王别姬》里演配角。那天,他和我近在咫尺,在一群疯狂的股民中他很低调,让我有些失落。电影里的石芭是那么叛逆和有个性,应该不会对股票有兴趣的。而现实中,演员雷汉也炒股。
作为一个电影迷,我也这么市侩吗?我去证券市场干嘛?那时的我,刚大学毕业 ,在一个地下商场当空调主管,完全不食人间烟火,也不懂股票为何物。 直到有一天,舅舅来到我家。舅舅是家里亲戚里最聪明的,没有之一。他是50年代重庆建筑工学院的大学生,当时在建筑设计院当一个副院长。舅舅很兴奋,专门来告诉我妈,现在要买股票,参与社会的大发展。我爸妈在军队里呆了半辈子,哪里懂什么股票,而且国家规定军人是不允许买股票的。但当时的股票风潮越来越盛,不搞股票,好像跟不上时代了。没辙,爸妈出资,用我的名字代言,糊里糊涂进了股市。
听大家说长虹很好,是明星股,爸妈拿出很多积蓄买了长虹股票,从此悲剧就上演了。我依然看着电影,不知股票为何物,但爸妈已经亏掉了平生的大半积蓄。
家里时不时会有争吵,老爸很失落,他号称司令部里的才子,却没能当上部长,成为一个过早退居二线的上校,糖尿病和股票又给了他双重打击。那个年代,舅舅接了很多工程,是亲戚里最富有的人。我的工资和奖金加起来,也超过了上校团长的老爸。临近退休,曾经意气风发的老爸越发沉默了。
呆在地下商场,我每天守着32台水冷柜式美国进口开利空调,晚上码字投稿,想想福克纳也曾经看管空调,也就平静了。闲暇的时光,我在一个租赁店办了会员卡,疯狂扫荡VCD,那时最让我兴奋的电影是《猜火车》,迷幻和出位,和我单调的生活产生间离效果。 那个年代还有一部叫《股疯》的电影,却没给我留下太深的记忆,因为那时的我还没有下到股海,不懂也不会买卖股票。
在老爸的人生曲线下行的时候,我却慢慢开启了一波人生行情。先是不断地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电视台面向社会招聘,我竟然一路闯关,成为了一名记者。90年代是中国电视的黄金时代,东方时空开启的电视文化深入人心。干电视,让我快乐又兴奋,摸着摄像机,拍摄出影像的那一天,真是如梦如幻。我开始知道电影里的场景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但电影对于电视来说,还是贵族,无法真正去触及。
2000年,我离开故乡,来到深圳,人生进入一个新的章节。在这里,你去哪儿,都会有人称呼你“老板”,不管你是不是老板,酒楼和小饭馆里的服务生都这么叫。到了年底,人们互相祝贺,说得最多的是“恭喜发财”。老板是一种大家约定俗成的尊称,发财是一种公开的愿望,这是内地没有的文化。
在这个移民城市,大家没有太多过往的牵绊,不问出处,人际简单,要的是创新和成果。精神和财富,都可以是你的追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这里充斥着竞争和机会,也渗透伴生着更为活跃的经济生活。
在深圳,不炒股票,不关心楼市的人,估计是极少数。这里也曾经因为抢购股票而全城陷于瘫痪。2018年反应深圳改革40年的电影《照相师》里,就有1992年股票风潮的桥段,为了一张股票认购证,人们排着长队,挤到窒息。
2003年,我也没能独善其身,成为了一个股民。当时,我听一个同事的话,花了十多万的积蓄买了一只股票南方汇通。没几天账面浮盈快一万,紧接着这只股票开始回调,当只剩2000块利润时,我吓得抛出了股票,紧接着没过几天这只股票就开始拉出10几个涨停板。当时的我已经惊呆了,仿佛财神从我身边戏耍了之后溜走了。
无知者无畏,没有任何经济知识储备,不知股票的历史和规律,我就和父母当初一样踏足了股市,还自认为自己会比他们聪明。历史证明,韭菜总是会不断生长出来的,但总是一茬儿一茬儿被反复收割的,我也并不例外。10多年的股票生涯,可以算是我的一部血泪史,错过了买房,2008亏损30万,辛苦打拼赚到的钱,转眼成云烟。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父亲的际遇,难道又映射到我身上,又是一个失败的中年。传统媒体日渐式微,网络平台的风起云涌,新生代的成长与奋斗,让我陷入自责深思。
这些年来,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断地反思自己,发现过去的股市经历是人生的误区。这个领域,智商和情商,往往都起不了作用,没有自己的投资哲学,交易理念,行业知识,耐性和意志力,想在股市上有所收获,基本上是盲人摸象。
2010年到2014年,整整4年时间,我坚守在北京银行这支股票上。而这个阶段的北京银行每年以15%的增速增长,市盈率低到5,而且跌破了净资产。我在低点不断补仓,但几年下来,还是不见天日,大熊市中北京银行增发价格比当初的发行价还低20%。一个人失败一次不算什么,当经历几十次失败之后,我所信奉的价值投资理念已经快让我绝望。
终于,银行股迎来了一波行情,并在股灾中扛住了狂跌,拯救了我。这一轮牛市到结束,我赚到了人生第一个100万,也从心理上彻底洗去了一种长期压抑的屈辱。
每年,父母从成都来深圳猫冬,这里的暖阳让他们舒心,但儿子的心态也让他们担心。他们曾经投资的失败,不希望再在我身上重演。
2024年,我又偷偷躲在电影院里,假淡定背后,是我在逃避和减压。
我看过最有隐喻感的电影桥段是《西虹市首富》里沈腾的神操作。他在股市暴跌时,胡乱狂买股票,想把手里的钱快快输掉,没想到却发了大财。
中国股市牛短熊长,价值股也跌得满地找牙,2024年8月前人们咒骂股市有气无力时,恰恰应该大举买入。
2025年,10年来股市再一次突破4000点,我已经不再去影院了。电影带给我欢笑和泪水,浪漫和梦幻,现实却往往比电影更残酷真实。
一个改变时代的大牛市真的到来了吗?
来源:影之时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