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5号厦门海峡大剧院,颁奖人念完名字那秒,我旁边坐的是一位河北大姐,手里灯牌啪一下掉地上,她嘟囔:我追咏梅二十年,结果输给小孩?
才24岁就拿金鸡影后,李庚希这三个字一出来,弹幕直接炸了:她凭啥?
11月15号厦门海峡大剧院,颁奖人念完名字那秒,我旁边坐的是一位河北大姐,手里灯牌啪一下掉地上,她嘟囔:我追咏梅二十年,结果输给小孩?
我回北京高铁上刷手机,热搜第一还是#李庚希影后#,点进去全是问号。
有人甩图,柏林电影节咏梅刚拿银熊,转头国内却败给小姑娘,这谁服?
隔天我去东四环一个剧组探班,灯光师老周说得更直白:金鸡要是只看流量,以后谁还练基本功?
他顺手把烟掐了,补一句,不过那部《好东西》点播八千万,平台笑疯。
数字不会骗人,可数字也不会告诉你,宋佳把片酬两成捐给新人导演基金。
我打电话问她图啥,她正排队买咖啡,回我:被骂就被骂,起码钱到了年轻人手里,比买通稿强。
李庚希那边动静更大。12月初中戏夜课,表演系走廊冷得跟冰窖,她戴着黑口罩蹲在墙角背台词,旁边同学嘀咕:影后还来补课?
她听见了,抬头笑:不补,下次更被骂。
王家卫的新文艺片找她试镜,消息一出,群里导演们炸锅:墨镜王也向流量低头?
我跑去上庄片场,副导演阿勇摇头:王导要的是生涩感,她刚好有,被骂怕的人眼里才有故事。
咏梅没开微博,她经纪人只回我一句:奖是奖,戏是戏。
我翻出《出走的决心》片尾,她一个人坐在海边吃橘子,镜头不动,风把头发全吹乱,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外国评委为啥鼓掌。
金鸡组委会3月发改革通告,评委加到129人,还得实名写理由,观众票占三成。
我把文件甩给当年做评委的北电王教授,他回个苦笑:早该如此,再闭门,金鸡就真变烧鸡。
流媒体平台乐开花,文艺片第一次破亿点击,数据部小李说,骂战带来的流量比买会员券划算。
我问他下次还投不投文艺片,他耸肩:投,骂也是关注,总比没人看好。
大姐后来给我发微信,说她去补了《我们一起摇太阳》,看到李庚希在病房里啃苹果,突然不气了:小孩好像也没那么差。
我回她:差与不差,明年银幕见。
奖座只是入场券,观众记得的永远是下一部作品。
来源:两小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