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件升级之后,多部原定上映的日本电影紧急撤档,在11月17日宣布暂缓上映。原定于 12 月 6 号上映的《蜡笔小新:炽热的春日部舞者们》、11 月 22 号开画的《工作细胞》,齐刷刷挂出 “暂缓上映” 的通知,连已经付了钱的场次,都收到了淘票票自动退款的短信,
11月份,中日关系越来越紧张,这触发了不少爱国人士的神经!这次点燃火药桶的是日本首相的危险言论。
事件升级之后,多部原定上映的日本电影紧急撤档,在11月17日宣布暂缓上映。原定于 12 月 6 号上映的《蜡笔小新:炽热的春日部舞者们》、11 月 22 号开画的《工作细胞》,齐刷刷挂出 “暂缓上映” 的通知,连已经付了钱的场次,都收到了淘票票自动退款的短信,点进客服对话框问 “啥时候能再上”,得到的只有一句冷冰冰的 “等待进一步通知”。
更让人闹心的是正在热映的《鬼灭之刃:无限城篇》。这部片子上映首日就破了 1 亿票房,影院里满是穿着同款 T 恤的影迷,结果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一番错误言论出来,观众直接用脚投票 —— 上映第三天票房就从 3200 万跌到 1800 万,到 19 号那天,我家楼下影院的早场居然只坐了 5 个人,检票阿姨叹着气说:“好久没见这么冷清的场次了,连爆米花桶都卖不出去。”
按说国际局势影响文化交流,偶尔撤几部电影也能理解,可让人没想到的是,撤档消息刚发酵 24 小时,互联网上就跳出来一群 “牛鬼蛇神”,操作简直让人看吐了。
难道又是反华势力入侵?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个朋友在朋友圈随口发了句 “可惜了,本来想带孩子看小新学日语”,立马就有人冲过来评论:“都这时候了还看日本动画?忘了历史了?” 更离谱的是,有人直接在群里发长文,呼吁 “全面抵制日货”,说要把日产车全下架、优衣库关门店,连超市里的日本零食和游戏机都不能卖。可转头我就看见这人在晒新买的日本相机,评论区问 “不是要抵制吗”,他立马删评拉黑 —— 合着抵制只针对别人,到自己这儿就双标得明明白白?
更寒心的是对国产电影的态度。有部叫《731》的片子,剧组花了 11 年时间,跑遍俄罗斯、美国找幸存者取证,就为了还原那段真实历史,让年轻人知道先辈受过的苦。结果这帮人又跳出来,在豆瓣上刷 “太血腥”“会吓到孩子”,还联名举报要求禁映。一边对着全龄向的《蜡笔小新》喊 “文化入侵”,一边阻止大家看记录历史的纪录片,这逻辑简直离谱到家了!
最恶心的还要数那些蹭流量的营销号。他们根本不管中日关系到底咋回事,也不在乎影迷的感受,一门心思就想靠 “爱国” 割韭菜。今天写篇《日本电影滚出中国!不看就是爱国》,标题里加三个感叹号;明天发个《看日漫的人,骨子里就不爱国》,配张模糊的 “历史照片” 博眼球。还有人故意把《蜡笔小新》撤档和国产动画绑在一起,说 “这下好了,终于能给《哪吒 2》《罗小黑战记》让路了”—— 拜托,去年《哪吒》破 50 亿票房,靠的是 “我命由我不由天” 的好故事,不是靠 “赶走对手”,这么说简直是给国产动漫招黑!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些人就是 “专挑软柿子捏”。不敢对着日产汽车、工业设备这些硬需求发声 —— 毕竟真要抵制,他们上下班开的日产车、办公室用的日本打印机都得扔;就只会盯着电影、动漫这种文化产品撒气,因为欺负看动画的年轻人成本最低。他们嘴里喊着 “勿忘国耻”,实际上连《731》里的历史细节都答不上来,只会用极端言论刷存在感,把爱国变成了博取流量的生意。
再说了,咱们中国观众也不是傻子。今年到 11 月中旬,内地电影票房都破 455 亿了,其中国产片占了 88% 还多。《东极岛》靠真实的抗战故事打动观众,《南京照相馆》用老照片还原历史,这些好片子靠的是过硬的质量圈粉,根本不需要靠 “排挤外来片” 找存在感。真正的文化自信,是打开大门和别人公平竞争 —— 就像上世纪 80 年代,《铁臂阿童木》引进中国,也没影响《葫芦娃》成为经典;现在咱们的《雄狮少年》能在海外获奖,靠的也是实力,不是靠 “关起门来自己玩”。
昨天我刷到一个影迷的视频,他把《蜡笔小新》的电影票根夹在笔记本里,配文说 “等风波过去,再带孩子看小新的温柔”。下面有个评论特别戳人:“反对日本官方的错误言行,不代表要否定所有日本文化;支持国产电影,也不需要靠抵制外来作品。”
现在电影院里,《鬼灭之刃》的场次还在排,但买票的人越来越少;影迷群里,大家还在讨论《蜡笔小新》会不会重新定档;而那些煽动对立的营销号,依旧在靠极端言论收割流量。只是希望大家能多一点理性,别被带偏了 —— 毕竟,能打动人心的文化作品,从来都不分国界;而真正的爱国,是正视历史、支持好的国产作品,不是靠攻击同胞显示自己 “正确”。
最后想问大家一句:如果你本来买好了《蜡笔小新》的电影票,突然被通知撤档,你会觉得可惜吗?对于那些打着爱国旗号攻击同胞的人,你又怎么看?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信息来源:
来源:特别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