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北京市怀柔区首届中小学生电影周活动闭幕。活动期间,全区中小学师生积极参与专题培训、系列观影、影评撰写、影视研学、课堂实践及优秀案例征集等相关活动内容。在优秀案例征集部分,怀柔区共收到师生文稿、视频类作品300余件,最终有100余件作品获奖,集中展现了广大
近日,北京市怀柔区首届中小学生电影周活动闭幕。活动期间,全区中小学师生积极参与专题培训、系列观影、影评撰写、影视研学、课堂实践及优秀案例征集等相关活动内容。在优秀案例征集部分,怀柔区共收到师生文稿、视频类作品300余件,最终有100余件作品获奖,集中展现了广大师生在影视教育领域的深入思考、积极探索与实践成果。
据了解,怀柔区不仅是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还汇聚了北京电影学院、制片人总部基地等一批核心影视资源,影视文化底蕴深厚。如何将这些优质资源与中小学教育有效对接,是近年来怀柔区教委持续探索的方向。首届中小学生电影周活动的举办是怀柔区教委联合区文促中心、区委网信办、北京电影学院等单位共同进行的一次创新尝试。丰富的活动为怀柔师生提供了感受电影艺术、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有效推动了影视教育在校园内的普及与深化。
在优秀案例征集评选中,北京市怀柔区北房中学心理教师马得山的教学设计“头脑里的‘警报器’”获得了优秀课例一等奖。该教学设计的视频内容借鉴了《头脑特工队2》中“焦虑”这一新角色,引导学生重新认识焦虑的积极功能与信号意义,让学生学会与焦虑共处,并将其转化为行动的助力,而非阻力。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怀柔分校教师郑文童的教学设计“光影星火 精神接力——从‘火箭基地’到‘科学新城’”荣获主题班会设计一等奖。她借助电影片段与今昔影像对比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领悟“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了解怀柔区从历史上的“火箭基地”到今日“科学新城”一脉相承的精神传承,从而实现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理解的升华。
在闭幕式的经验分享环节,多校分享自己的探索。怀柔区第三小学教师刘竹燕表示,教师们灵活运用AI的文生图、文生视频功能,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直观内容;并借助智能工具,把课本知识点编创成节奏明快、易于传唱的歌谣,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此外,学校还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影视”的融合路径,以AI为辅助开展创新实践,使经典红色影视作品成为学生的“精神养分”。
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怀柔分校校长庞盛从课程体系层面,介绍了“影视赋能思政教育”的校本实践。学校构建了“三立方”幸福阅读课程群,以红色影视故事为核心资源,通过“午间光影课堂”常态化播放《地道战》《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经典影片片段,并围绕影片开展戏剧创编、角色扮演等活动,构建了融“红色基因+传统文化+时代精神”于一体的立体化育人模式,让思政教育可知可感、入脑入心。
“未来,怀柔教育将持续探索‘电影+育人’的创新模式,通过构建常态化、序列化的美育实践体系,让电影的光影化作润物无声的立德树人素材,在启迪心智中培育时代新人;让银幕的审美体验融入课堂与生活,积淀成为塑造健全人格的深厚力量。”怀柔区委教育工委委员曹仲帅表示,怀柔区各校要以此次电影周为起点,推动观影感悟与学科教学、德育活动有机融合,构建形式多样、资源丰富、常态化运行的影视教育机制,让观看优秀影片成为怀柔区每名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来源:现代教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