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惜的是,这部在美国“政治不正确”的现实题材电影,在北美的票房并不乐观,就算是有小李子、西恩·潘、本尼西奥这样的老派演员助阵,也只能撑起票房1.8亿美元,与电影1.75亿的预算持平。
最有可能角逐今年奥斯卡的黑马,现在才出现。
PTA(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一战再战》横空出世,总算给今年平平无奇的好莱坞电影上了大分。
烂番茄新鲜度95%,IMDb打出了8.2分,质量还不俗。
作为在好莱坞摸爬滚打多年的“好学生”PTA来说,几次被奥斯卡提名,却总是与小金人失之交臂,正好遇到今年好莱坞电影青黄不接的时候。
也该PTA出场了。
可惜的是,这部在美国“政治不正确”的现实题材电影,在北美的票房并不乐观,就算是有小李子、西恩·潘、本尼西奥这样的老派演员助阵,也只能撑起票房1.8亿美元,与电影1.75亿的预算持平。
这部亏钱的电影,却是PTA近几年来最为看重的作品。
这是PTA作为品钦的书迷, 第二次改编品钦的小说——《葡萄园》,据说,这个想法他酝酿了十几年,终于自编自导,拍出了一这部极具讽刺意味的电影。故事将品钦笔下的美国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移植到了当下。
这群“革命军”之一的男主角鲍勃(莱昂那多·迪卡普里奥 饰)在与女儿隐姓埋名潜逃16年后,又被政府军队洛克乔上校盯上,并势必要将他们一网打尽。
在洛克乔上校抓住了鲍勃的女儿薇拉后,一场营救女儿的故事,开始了......
电影里砍掉了《葡萄园》里的许多故事支线,只留下了一条家庭线索。 但这条线索足够支撑起一个完整的故事。
除了革命、家庭的元素,PTA还在电影里隐藏了许多“恶趣味”彩蛋——像是作为“老革命前辈”的男主角鲍勃被抓,被士兵问到叫什么名字时,他回答“蝙蝠侠”,再问时,他回答:“彼得·帕克”,蜘蛛侠。
是的,PTA很喜欢漫威超英电影。
或是,鲍勃在与帮助自己的空手道大师告别时,大喊——革命万岁。突然来这么一句,是因为扮演大师的演员本尼西奥·德尔·托罗,曾经演过《切·格瓦拉》。
PTA将两个革命者放在一起,隔空打招呼了。
但,PTA最大的私心,还得是电影里的音乐——
作为Radiohead(电台司令)乐队的忠实铁粉,PTA多次为Radiohead拍摄音乐短片,也与乐队里的吉他手强尼·格林伍德(Jonny Greenwood)合作过六部电影配乐。
从《血色将至》《大师》《性本恶》《魅影缝匠》《甘草披萨》再到这部《一战再战》,格林伍德在每一部作品里的表现都格外亮眼。
△ 强尼·格林伍德与PTA合照
格林伍德的作品以古典音乐风格见长,也深受波兰作曲家克里斯托弗·潘德列茨基的影响 (曾为《闪灵》《驱魔人》《我心狂野》等电影作品配乐) ,旋律诡谲、阴郁, 大胆使用不协和音程 ,强调音乐的情感作用。
他还在古典音乐中融入现代音乐与电子音乐的元素,让音乐产生一种跳脱的、实验性的听觉体验。
他在创作中还会使用马特诺琴,一种在1928年发明的早期电子乐器。比如,《血色将至》里这首《Prospectors Arrive》,就是钢琴、弦乐与马特诺琴的协奏曲。
有乐评人对格林伍德评价是, “一如既往地非传统,充满了锯齿状的质感”。 他的音乐里总有让人意想不到的音符出现。
《性本恶》中的一段插曲,就是将弦乐与电子音乐非常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开始先是弦乐持续的拨奏,营造出不安的现状,电子音乐以“幽魂”的形象慢慢加入,当音乐进入高潮部分后,电子音乐更为跳脱的出现,将情绪推向极端。
格林伍德的音乐强调听觉的叙事性,甚至,你只是通过音乐就可以“脑补”出一个电影画面,在诸多为电影画面服务的配乐里,格林伍德选择用音乐讲述故事,它不再是背景,而是电影叙事的一部分。
《一战再战》音乐也是如此。在电影开场,最先抓人眼球的,除了演员缇娅娜·泰勒饰演的革命军分子那张性感又充满野性的脸之外,就是那首《一战再战》 的主题曲 《 One Battle After Another 》 。
先以钢琴单音E引出旋律,6/8拍、8/8拍、9/8拍、5/8拍的节奏穿插进行,打破了规整的节奏分割,也强调音乐的不确定性。
从第3小节开始钢琴低音部分进入,成为浑厚而安全的承托。第9小节开始,弦乐的进入了成为打破稳定的导火索,接着定音鼓如雷声一般出现,隐喻着故事即将会遇到的磨难。
这三种旋律声部可以分别视为电影里即将出现的三个角色——不安分的帕菲迪亚与女儿薇拉,憨厚却麻木的父亲鲍勃,以及他们即将面对的未知灾难。
格林伍德早在开头,就已经埋下了他们命运的走向。这并非是格林伍德的“歪打正着”,在与PTA的合作中,他会提前得知故事的发展走向,并根据故事内容进行音乐创作。在《一战再战》的合作中,格林伍德从2023年就获得了这部电影的剧本,他根据剧本内容创作了音乐,而PTA在电影的拍摄中,也会播放他为这部电影所作的音乐,让音乐与拍摄画面并行。
你是可以通过音乐想起电影里某些画面的。比如《The French 75(法兰西75)》,作为美国16年前,民间极左的地下武力革命部队,他们四处解救难民,在政府建筑里安装炸弹,反对政府的“非人性”法案。
为了体现反叛军的张扬与不安分,旋律依旧是连续的单音跳音,营造出尖锐与不安的听觉感受,让你听到这段音乐就能想到他们快速地游走在社会街头各处,肆意地在城市中播撒他们信念的“种子”。
电影里最有趣的一幕,是在16年后。隐匿多年的“法兰西75”革命小队成员鲍勃,得知自己女儿被洛克乔上校抓走,并且随时有生命危险,却怎么都想不起来跟组织街头的密码。
小李子所表现出的荒诞感与他慌不择路时的模样,成为整部电影里最好笑的情节。
而此处的音乐在一开始,是若有似无的小提琴弦乐,旋律宛如鲍勃脑子里四处漂浮的“密码”,它不确定、恍惚、似乎闪烁着正确的光芒。但鲍勃一次次地猜密码,又一次次被告知密码错误,此时,音乐越是认真 、正经,越是趋于阴暗、恐怖,就越是与鲍勃的“健忘”形成鲜明对比。这段“想密码”的桥段,也是对革命组织里冗余制度的一种讽刺。
当鲍勃找到空手道 大 师寻圣卡洛斯寻求帮助时,作为同样作为“革命军”的 圣卡洛斯 大师,与他的地下难民收容所一起出现,这首 《Ocean Waves》也随之而来。
大师让慌乱不已的鲍勃要拥有心如止水的定力,而此刻音乐像是一只突然在钢琴琴键上乱跑的老鼠,跳跃着、探头探脑地出现着。黑管与铜管突然加入,时而高音、时而低音的不协和旋律与钢琴的单音融合在一起,看似毫无章法,但却按部就班地衔接有序、紧密。
当大师的手下踩着滑板如潮水一般涌入街头,黑暗中,他们在城市高楼里跑酷,就这样,从街头的水滴逐渐汇聚成为浪花,涌现在城市各处。
但,不要以为格林伍德的旋律都是这么“不好听”,这首《Trust Device(信任设备)》是《一战再战》里最为温暖的旋律。
在电影里,法兰西75小队被动解散后,为了能辨别是敌是友,小队的核心成员会拿到一个类似于音频发射器的设备,两个设备同时出现3米范围内,就会有音乐出现。
这首音乐就是由 马特诺琴演奏,听它,一定要带好左右耳机。
因为旋律被分为左右双声道,如果单戴一边耳机,你听到的只有一个设备的警报声,当两个声道同时出现,它才会逐渐融合为一首旋律。
这小巧思,真的太有趣了。
再加上马特诺琴的电子音色,旋律显得格外柔和、温暖,吉他适时出现将观众带入父女之情的回忆中,成就了这部电影里最悦耳的旋律。
这段旋律出现在电影结尾,薇拉刚 从死亡危急里刚爬出来惊魂未定,就 得知母亲曾经是革命小队里的背叛者、自己的亲生父亲也另有其人,此时的薇拉陷入了害怕与无助。
当她再一次见到鲍勃,自己的养父时,她一直紧紧地握住手里的枪,让鲍勃跟自己对暗号,她谁也不敢相信。
此时,他们二人身上的信任装备所发出的警报越来越响,慢慢从单一的信号提示音逐渐汇聚成为一首旋律。当鲍勃安抚着惊魂未定的女儿,带着女儿逃出生天时,这首旋律在车上慢慢响起,直至他们的车消失在镜头中。
格林伍德的音乐,成为了这部电影另一个语言画面,他的叙述与PTA的电影画面兼容,但并不是专门服务于电影,更像是两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共同创作出了《一战再战》这部值得无限回味的电影。
除了以上我们聊的旋律之外,电影里还有吉他、小提琴的solo,或是以打击乐为主的《Sister of the Brave Beaver(海狸姐妹)》,每一首旋律都有着非常突出的性格特点,可以说,强尼·格林伍德在配乐上有着无尽的天赋与才华。
最后,我想再说回这部《一战再战》。
在诸多人解读PTA的这部电影中的“政治倾向”,在讨论他的“屁股到底有没有歪”的问题时,其实正落入了导演设下的“陷阱”中。
在这个故事里,极左、极右派的两波敌对势力,都并不全然是英雄形象,极左的内部制度冗余、一板一眼;极右派的俱乐部里,则是极端的白人至上。
PTA在这里,更像是反对所有的“反对”,这些教条、主义并非主题——PTA将“爱”回归,让父女之间重归于好,革命并不是最终目的。
一如既往的,如他以往的作品那般,爱,才是最后的归属。
来源:涂涂的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