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环游记》里的亡灵节:皮克斯的“合成版传统”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1 19:53 7

摘要:迪士尼皮克斯的动画片《寻梦环游记》(Coco)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家庭、社区、归属感、传统与纪念的故事。影片以墨西哥的亡灵节(Día de Muertos)为灵感,借此向观众展现一种生与死交织的温情记忆方式。

迪士尼皮克斯的动画片《寻梦环游记》(Coco)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家庭、社区、归属感、传统与纪念的故事。影片以墨西哥的亡灵节(Día de Muertos)为灵感,借此向观众展现一种生与死交织的温情记忆方式。

亡灵节的起源可追溯至拉丁美洲原住民在前西班牙时期对亡者的纪念仪式。皮克斯从墨西哥多种地区性的庆祝方式中汲取灵感,这些也正是美国社会中最熟悉的版本。影片主角米格尔是个热爱音乐的男孩,却生活在一个世代禁止音乐的家庭里。他的曾祖母玛玛·可可与这一家族秘密的根源紧密相连。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墨西哥小镇,正值亡灵节前夜。米格尔意外进入亡者的世界,在那里展开一场寻找自我与家族真相的旅程。

影片的视觉世界极其丰富。墓地被鲜花装点,家家户户搭建供奉亡者的“祭坛”(ofrenda),摆放照片、食物、饮料与万寿菊。连连接阴阳两界的桥也由万寿菊花瓣铺就。影片中还出现了墨西哥文化中熟悉的符号人物——弗里达·卡罗、摔跤手、玛丽亚奇乐手,以及米格尔的伙伴——一只名为丹特的无毛犬“Xoloitzcuintli”,这种古老犬种被视为墨西哥的国犬。后来,丹特化身为色彩艳丽的“阿莱布里赫”(alebrije),在片中是亡者的灵兽向导。

连场景也充满熟悉感。米格尔的家乡像极了宁静的殖民小镇,鹅卵石街道、拱廊与红瓦屋顶皆具代表性。而亡者之城则是一座层层堆叠的霓虹都市,仿佛受墨西哥城或瓜纳华托的景象启发。电影甚至设置了一个“亡灵移民局”般的桥段——亡者要通过检查,系统需在“祭坛”上找到他们的照片,才能准许他们穿越花桥重返人间;若无人纪念,他们将被拒之门外。连在死后世界,记忆也成了通行证。

但问题是:皮克斯真的“拍对”了吗?民俗学者辛西娅·维达里提出,答案取决于“谁的标准”。是原住民的祖先祭祀?天主教化后的融合节日?墨西哥的国家庆典?还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美籍墨西哥人重新塑造的美国版亡灵节?传统从来不止一种。墨西哥国内各地区的庆祝形式本就各异,《寻梦环游记》所呈现的是一种合成体——虽然不是任何单一传统的再现,却能让熟悉这一文化的人一眼认出其中的真意。

维达里指出,文化是人类应对生活挑战的工具,其本质是流动与变革。一个传统能否延续,取决于它是否仍有意义。“正宗”这一概念往往令人误入歧途,因为它暗示着文化只有一种“正确”做法。实际上,传统会吸收外来元素、调整仪式、替换材料,只要能让人们表达情感、维系联系,它就依然鲜活。

在美国,亡灵节是个相对新兴的节日,却迅速融入节庆体系。从Pinterest上的手工教程到亡灵节主题婚礼、化妆舞会和马拉松,互联网让这一传统走向全球,也让“文化挪用”的列车一去不返。尽管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墨西哥的亡灵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传统在原生社区中的延续提供了一层保护。

当被问及皮克斯是否“拍对了”,维达里认为,答案应由墨西哥的传统实践者来决定。毕竟,他们才是这项文化的真正主人。影片在墨西哥广受好评,网络上充满赞誉与感动。对维达里而言,最打动她的一幕,是在瓦哈卡看到一群老人安静地观看《寻梦环游记》,露出微笑。瓦哈卡正是亡灵节传统最为丰厚的地方,那一刻或许就是最好的回答——皮克斯至少捕捉到了这份记忆与情感的温度。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来源:见尘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