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漫画,当然是从欧洲引进的传统。而这又与欧洲法国、英国等国存在的讽刺文学传统有关。先是讽刺诗、讽刺小说,然后是讽刺漫画。讽刺漫画相较于其他形式的讽刺文艺作品,可以更为直白地传达讽刺意图,而内涵似乎更为隽永。
所评图书:
书名:《美国漫画:一部历史》
作者:(美)杰里米·道伯
译者:陈友勋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9月
美国漫画,当然是从欧洲引进的传统。而这又与欧洲法国、英国等国存在的讽刺文学传统有关。先是讽刺诗、讽刺小说,然后是讽刺漫画。讽刺漫画相较于其他形式的讽刺文艺作品,可以更为直白地传达讽刺意图,而内涵似乎更为隽永。
这些讽刺作品大行其道,有赖于城市化、工业化潮流助推下的城市文化,大众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尽管图片相较于文字作品,似乎显得格调并不是那么高,但媒体产业的老板很清楚,图片相较于文字,可以影响,或者说因此煽动的人更多,人们的感性情绪更容易被调动。
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的欧美大众传媒产业,老板们无意间推动了政治和社会以及经济层面的进步。但这并不是他们的直接目的,事实上,这些老板是因为洞察到人的基本欲望和精神层面需求特点,所以大量刊载文学作品、纪实报道、讽刺漫画,以及挑逗男人欲望的情色作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日引进出版了《美国漫画:一部历史》。这本书回顾了影响深远的美国漫画的发展历程。事实上,我们今天所定义的美国文化,美国软实力,美式资本主义、美国梦的观念形式,其中相当部分就是由美国漫画提供或者奠定的。
百花齐放到英雄崛起
漫画在19世纪中后期从欧洲引进后,在美国获得了长足发展。媒体巨头意识到漫画可以吸引少儿读者,所以漫画最初是面向孩子的。而在最初,儿童漫画的行销,让一些教育工作者和知识分子深感忧虑,认为会败坏孩子的阅读能力进而破坏思考水平。这一幕,是不是与短视频时代的类似担忧,构成了历史性的投射?
儿童漫画广受欢迎,最初出现了大量的同类型漫画人物、题材、故事的跟风,这股浪潮很快扩散到了动画电影的制作。
漫画市场被证明远远不止于儿童市场,所以讲述美国梦招引下,历经艰苦奋斗但最终惨遭失败的故事蓝本也变得广受欢迎。漫画作为文化商品,媒体和出版业的大亨们无意间打开了为自己掘金致富的新窗口。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男性纷纷参军,美国的女性也如同欧洲妇女那样,被召唤进入工厂服务。这意味着女性经济独立的开始,虽然在一战结束后,随着大批美军复员,很多女性又无奈失去了到手不久的工作,但毕竟,女性拥有更多购买力的时代开始了。作为时代的投射,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金融企业、汽车企业、百货公司联手推出了各类消费信贷,鼓励超前消费;而这一时代,面向女性读者的漫画作品也成为一种单独类型面世。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媒体和出版巨头并不会因为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属于文化行当,就比其他行业的企业家有着更高的道德水准。《美国漫画:一部历史》书中也指出,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各类型题材的漫画,开始出现了更多的暴力和情色设定。而且,漫画作者和老板都更加清楚地打磨各种漫画角色,超人形象和超级反派形象都开始进入作品。漫画作品不仅包括现实类型的题材,自然也不会缺席科幻题材。
DC漫画和漫威漫画
1930年代,一家新的漫画公司成立,并在之后成长为行业巨头。这家公司叫做侦探漫画公司,以其首字母拼写DC著名,诞生了超人、蝙蝠侠、神奇女侠、绿灯侠、闪电侠等著名英雄形象。这家公司在创办之初就有意识打造一个主题,也就是关于侦探和打击犯罪,构建英雄人物云集的“宇宙”。这一时代,超人的形象就已经非常鲜明,这一阶段的超人故事充斥着对大萧条的心有余悸。
虽然其他公司也设计出模仿超人形象的英雄,类型上也均是化妆英雄,甚至提高了视觉特效水平,引入了荒诞的喜剧效果,但均未能上升到超人原版英雄的文化影响力。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美国虽然竭力避免卷入一战,但看上去反而难以脱离,这也是为什么这时诞生的绿灯侠,会糅合古埃及图坦卡蒙国王陵墓素材,与中国古代坠下的一颗流星等元素。
紧接着,就是神奇女侠的诞生。《神奇女侠》宣扬女性的积极思想,最初每一期都会在漫画作品以外额外刊载一个历史上的“神奇女侠”,包括南丁格尔。虽然这种思想颇为高级和高尚,但吸引读者的显然还是因为神奇女侠的超能力。
同时代产生的蝙蝠侠、猫女等角色,其实都是媒体和出版巨头工作室中量产出来的,存在对之前曾经产生过一定影响但不算太成功的其他英雄形象的借鉴和浓缩。由于漫画作品连载出版,所以出版商非常在意读者的反馈,如果有些设定得不到读者的接纳,甚至引起了广泛抗议,老板就会强迫创作团队进行改进。当然,这些英雄人物角色在此之后连续进入电影,所可能选择的人设和故事类型,其实就存在很多可供参照的前引版本。
“惊奇队长”则展现了福赛特和创作者希望同时满足儿童与成人读者精神需求的雄心。这一人物通过高喊“沙赞”(shazam)就可以变身,沙赞这个词其实就是所罗门、赫拉克勒斯、阿特拉斯、宙斯、阿喀琉斯和墨丘利首字母拼在一起构成的。某种意义上而言,惊奇队长要比超人更受青少年读者以及在社会上饱经沧桑的成人读者的欢迎,因为前者具有脆弱性。
乔·西蒙和杰克·科比创作的《美国队长》则进一步发挥了脆弱性赋予人力量这一哲学命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半个多世纪后才出版,讨论金融危机成因的《反脆弱》书里边阐释的道理,其实已经早就得出。
有意思的是,当美国临近二战越来越近,美国的各种英雄人物漫画也开始直接涉入美德、美日开战的主题。尽管珍珠港袭击以前,超人漫画中,超人帮助的国家,以及对抗的国家,从名称上回避了波兰和德国,但超人的敌对国家领导人,长得跟希特勒一模一样。珍珠港袭击以后,美国漫画上,“只要看到作品角色带着眼镜并露出丑陋的牙齿,那就肯定是日本人,而看起来像流浪汉一样的家伙必定是纳粹分子”。这些作品不约而同地宣扬高尚的爱国主义。这些作品被大量印刷,投放到奔赴前线的美军士兵手中,并因此让诸多美国的英雄人物漫画形象传遍了世界。
1940年,漫画人物形象“山姆大叔”首次亮相。还有“自由美人”,如果有人敲响自由钟,就赋予了她以超级力量。此外还有“闪星小子”,这被用来指代当时的美国小伙子。
有意思的是,如这本书所谈到的,到了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漫画市场上幸存的先前英雄形象,只剩下超人、蝙蝠侠和神奇女侠,而美国队长也短暂被“复活”,并被重塑为对抗苏联的反共分子。
在这之后,斯坦·李开始塑造新的美国英雄人物形象,从X战警、钢铁侠、雷神、奇异博士、绿巨人,到蜘蛛侠,新的超级英雄时空形成了。1963年,漫威这个名字被采用,并成为与DC匹敌的巨头。
《美国漫画:一部历史》书中指出,漫威漫画相较于DC漫画,人物设定和故事设定中更突出地反映20世纪60年代的特征。美国英雄当然需要爱美国,但也需要更有人性,更加注重兼爱。所以,漫威的英雄对于战争、武器和杀戮往往更具排斥态度。漫威的漫画还会在种族主义论调依旧高涨的情况下,悄然将黑人作为配角的“警察、记者或路人”巧妙引入街景。
来源:渝川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