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最近最让小编期待的新片,一部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一战再战》,而另一部则是网飞的新片《炸药屋》/《炸裂白宫》。两部新片都有着相似的政治色彩,并且都在一定程度上“辱美”。而显然《炸药屋》的“辱美”程度更甚,毕竟这部新片甚至引起了美国五角大楼的关注。
说起最近最让小编期待的新片,一部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一战再战》,而另一部则是网飞的新片《炸药屋》/《炸裂白宫》。两部新片都有着相似的政治色彩,并且都在一定程度上“辱美”。而显然《炸药屋》的“辱美”程度更甚,毕竟这部新片甚至引起了美国五角大楼的关注。
由凯瑟琳·毕格罗执导,丽贝卡·弗格森领衔主演的这部《炸药屋》于10月24日登陆网飞平台,上线前三天获得2210万次的观看量,一举登顶上周网飞收视率榜单的首位。口碑上来看,该片目前在烂番茄上获得78%的新鲜度以及77%的观众爆米花指数,口碑尚佳,当然国内豆瓣评分略显平庸,仅有6.4分。
根据美媒彭博社近日的一篇报道称,美国防部五角大楼就该片发布了一份备忘录,报道称这份备忘录旨在纠正影片中的错误假设以及提供正确的事实,以便外界更好地理解当前美国的反导防御系统。
那么这部《炸药屋》究竟是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从而引发了五角大楼的关注呢?
影片开篇以美军的一处导弹防御营拉开序幕,镜头与画风俨然给人一种大片的感觉。随后镜头切换至美国白宫,以一个稀松平常的周末早晨拉开一场危机的序幕。作为政治题材影片来说,影片开头也是不忘调侃下“兔子”军演、朝鲜导弹试射以及伊朗局势。
随后美军战略司令部中长鸣的警报声开始拉起整部影片的紧张氛围:一颗从太平洋发射的弹道导弹升空。白宫战情室立即组织国安会议,但却无法确定该枚导弹从哪里发射,早期预判这枚导弹会在日本海某处坠落。
然而最终给出的数据显示,这枚弹道导弹正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向美国本土袭来,这枚导弹将在19分钟后到达美国,随即二级戒备状态的指示灯被点亮,瞬间所有人都面色凝重,紧张氛围瞬间拉满。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无论是国防部还是白宫战情室仍旧不清楚这枚核弹究竟从哪里来,从“东大”猜到朝鲜再到俄罗斯甚至伊朗。可能会遭受到这枚核弹袭击的美国城市也被罗列出来,随后两枚陆基拦截弹升空将对那枚弹道导弹进行拦截。随后一个名为“国家延续计划”也开始启动,一些政府官员陆续离开白宫前往堡垒中避难,为可能爆发的战争做准备。
几分钟后,这枚来历不明的核弹让美军斥资五百亿美元打造的陆基中段防御系统颜面尽失。一枚拦截弹在进行拦截分离时直接失败,而另一枚也没能成功击中那枚核弹,那枚核弹继续向美国本土飞去,所有人都被这样的结果惊呆了。
随后戒备状态升级为一级戒备,当倒计时进入到不到八分钟时,这枚核弹进入最高点并向美国本土飞奔而去,而最终的引爆地点也锁定在了拥有超九百万人口的芝加哥。
恐慌的情绪从导弹防御营到白宫战情室再到战斗指挥部,最终在整个白宫蔓延开来,没有任何后备计划,所有人都在等待几分钟后这枚核弹在芝加哥引爆。有人拿出手机联系家人,有人则流下了泪水,说一句在座各位被吓得屁滚尿流也不为过。
战略司令部开始要求下达反击发射指令,B-2战略轰炸机也开始起飞,核潜艇也已部署到位,剑指大毛,双方关系也是瞬间剑拔弩张,所有人都在等待总统下达指令。然而实际上白宫战情室此时仍然不清楚这枚核弹究竟来自哪里。
看完整部影片,你大概能够理解五角大楼不满的地方在哪里。两枚陆基拦截导弹在升空后均未对这枚核弹进行成功拦截,其中一枚甚至可以说是发射失败。实际上在片中,副国安顾问在拦截弹发射前给出提醒:中途拦截系统成功率只有60%,而这还是在杀伤拦截器成功分离后的概率。片中一枚拦截弹实际上就未能分离成功。
虽然片中美国高管将这一概率形容为抛硬币,实际上考虑到60%的成功率还只是测试时得出的结论,那么现实点来说,影片中所上演的拦截失败并非是空穴来风。
根据路透社的报道,五角大楼的备忘录中写道,美国目前的拦截系统在过去十年的测试中显示出100%的拦截成功率。备忘录还写道,影片《炸药屋》中拦截失败的故事情节只是为了娱乐观众,而美军的实际测试和电影中所讲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在彭博社的报道发出之后,该片的导演以及编剧均与五角大楼展开了隔空互撕,两人在采访中均声称在撰写剧本时虽然没有和五角大楼做过沟通,但和诸多导弹防御专家以及退役将领做过深入的研究,从而拍出了片中拦截失败的情节。
实际上除了五角大楼对影片提出质疑之外,不少军迷也对电影中的诸多情节以及逻辑性产生质疑,当然现实来说,一枚从西太平洋海岸出现的核弹能够跨过白令海峡以及整个太平洋直扑美国本土并最终到达美国中部腹地,这多少有点太看不起美国了。
当然咱这是电影频道而非军事频道,合理性上不做深度研究。就电影本身来说,影片通过三个视角来讲述这场虚构的核弹危机,影片结尾也是以开放式结局来结束,电影并没有直接交代这枚核弹是否真的在芝加哥引爆,也没有交代美国总统是否最终下令开启反击。
虽然这种多视角开放式结局的拍摄手法并不算新颖,但对于目前大多让人觉得食之无味的好莱坞电影来说,也算是让人眼前一亮。整部影片在前40分钟堪称是一部标准的极具凯瑟琳·毕格罗风格的高分政治惊悚片,不过后面基本逐渐沦为一部标准网大电影的风格。
当然谈起凯瑟琳·毕格罗,对于不了解的影迷还是需要着重介绍下。虽然其执导的影片数量不多,但名头绝对相当响亮。除了是卡梅隆的前妻之外,还是奥斯卡历史上首位最佳导演奖的女性获得者。2009年凭借《拆弹部队》在奥斯卡上将卡梅隆的《阿凡达》按在地上摩擦,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多项大奖。
而谈到这部电影的主题,凯瑟琳·毕格罗在近日的一次采访中也是直言希望该片能够引起人们对于核武器的反思。她坦言我们正在被12000多件核武器包围,我们生活在一个易燃的世界中,而影片的片名《炸药屋》也是由此而来,而现在是时候讨论减少核武器储备的问题了。正如影片片头所言:全球大国一致认同减少核武器数量以维持世界和平的年代已经过去了。
来源:汤老师看电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