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院线经理早上七点排片,晚上九点就能下班,厅里空得能踢足球。猫眼专业版显示,偷天盗日首周末场均五人,创下进口片近三年最低入座纪录。有人调侃,卖爆米花比卖票赚钱,毕竟一桶利润三十五块,票才二十九。
三天167万,4500万美元制作费连猫都喂不饱,索尼这部新片把好莱坞底裤赔光。
院线经理早上七点排片,晚上九点就能下班,厅里空得能踢足球。猫眼专业版显示,偷天盗日首周末场均五人,创下进口片近三年最低入座纪录。有人调侃,卖爆米花比卖票赚钱,毕竟一桶利润三十五块,票才二十九。
这片子海外也救不回来。全球累计3483万美元,按好莱坞惯例,票房得三倍于成本才能打平,现在缺口超过十亿人民币。索尼财报季还没开始,股价先跌两个点,投资者直接问:是不是把中国市场想得太好骗?
问题不在档期冷。同周上映的日漫世界计划,预测票房四千万,老片浪浪人生靠口碑还能日收百万。观众不是不进影院,是只挑能值回票价的进。偷天盗日豆瓣开分6.1,三天后掉到5.7,热评第一只有四个字:不如睡会。
剧情像被剪过十七次的预告片。男主出场是神偷,十分钟变情圣,再十分钟成慈善家,节奏碎得连吐槽都追不上。黑色幽默最致命,该笑的地方全场安静,只剩手机亮屏照脸。有人统计,九十七分钟里观众集体看手机高达两百一十四次,平均二十七秒一次。
导演上一部犯罪片评分七点八,这次翻车翻得毫无预警。编剧访谈里透露,原版剧本一百四十页,制片方要求压缩到九十五页,逻辑链条直接砍断。演员也冤,杀青后补拍四次,每次加新设定,最后连他们自己都不信角色动机。
更惨的是宣发。预告片剪出最炸的三十秒,正片里那三十秒被删得只剩五秒。观众冲预告买票,进场发现货不对板,退票通道挤爆。影院经理吐槽,现在进口片预售掉得比股票还快,上午三成,下午就剩一成。
好莱坞以为贴犯罪惊悚标签就能横着走,结果撞墙。过去十年,进口批片平均票房从两亿跌到四千万,跌幅八成。观众早学会先看口碑再掏钱,猫眼想看人数与实际购票比例从一比一点二升到了一比三点八,观望时间拉长三倍。
索尼不是第一家踩坑的。去年某超英续集国内一亿出头,全球亏损一亿五千万美元,母公司直接砍掉续集计划。再往前,太空科幻巨制票房不够付演员片酬,片方把责任推给审查,却闭口不谈剧本硬伤。
成本失控也是老毛病。偷天盗日在罗马封街拍摄六周,每天烧掉八十万美元,镜头用到正片不到两分钟。制片人喜欢用全球取景当卖点,可观众早对地标轰炸免疫,故事拉垮,拍遍银河系也救不了。
对比之下,国产片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流浪地球二搭景十万平米,特效镜头不到三千,预算控制十二亿人民币,最终票房四十亿。奥本海默没有爆炸大场面,靠台词和情绪拿下四亿,说明观众认的是信息量,不是分贝数。
现在进口片想回本,得靠中国观众,却又看不起中国观众。内部试映会里,有人提出加入本土元素,被一句全球统一口味驳回。结果全球口味在中国失灵,统一变成统统不买。票房数字像一记耳光,打醒那些还以为能躺着赚钱的人。
院线也学精了。偷天盗日排片从首日11%降到第三天3%,腾出来的厅给了重映的千与千寻,单日票房反而更高。经理说,观众用脚投票,他们只能用排片投票,谁赚钱留谁,情怀救不了上座率。
更深层的原因是信息差被抹平。过去观众没看过提前场,能被预告骗进场。现在短视频平台首映日一早就有剧透,关键情节十分钟讲完,质量好坏午饭前就全网皆知。烂片生存周期从一周缩短到十二小时,黄金时段一过,直接判死刑。
索尼下一步计划把两部中等成本片转流媒体,跳过中国院线。看似止损,实则放弃,毕竟中国票房曾占全球份额三成,失去这块肥肉,回本压力全压回北美本土。订阅增长见顶,流媒体也卷,利润只会更薄。
有人觉得好莱坞还有技术护城河,可技术也贵。一部全LED虚拟拍摄片,省下的差旅费抵不掉设备租金,最终成本还是飙到两亿美元。观众看腻了炫酷,只想看活人,技术再好,也遮不住空洞眼神。
对国内电影人来说,这是活生生的教训。别急着学洋大人的烧钱套路,先把剧本写顺,把人物立住。观众不是仇外,是仇烂,只要故事对得起票价,外语片也能卖五十亿。下次再有好莱坞残次品进来,建议直接放行,让亏损数字教育他们,比任何审查都有效。
偷天盗日的猫成了最大赢家,毕竟它没台词,不会被骂演技。片方可以考虑剪一部九十七分钟猫片,说不定能圈回点粉丝钱。只是别再喊中国观众不懂欣赏,我们懂,只是不再为傲慢买单。
来源:KK的西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