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反战片,强盗的洗白宣言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9 08:02 2

摘要:看多了反战电影,总是会发现一些问题,一些无法忽视的问题,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反战电影反的究竟是什么?反战电影的意义仅仅是告诉观众,创作者持反战立场吗?亦或者告诉给观众,创作者所在的国家持反战立场?这个问题是让人费解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反战电影是西方战争电影题材

看多了反战电影,总是会发现一些问题,一些无法忽视的问题,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反战电影反的究竟是什么?反战电影的意义仅仅是告诉观众,创作者持反战立场吗?亦或者告诉给观众,创作者所在的国家持反战立场?这个问题是让人费解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反战电影是西方战争电影题材的一个主要核心,因此,部分观众会天然的认为西方本身是爱好和平的,否则为什么会拍摄这么多的反战电影,为什么会在战争电影中树立这样一个主导核心。但事实是这样吗?

今天推荐1930年美国电影《西线无战事》,几十年后的今天,本片被翻拍,单从电影质量上来说,影片非常优秀,但优秀之余,我们也不应该忽视电影背后的东西。主人公保罗在一战期间应征入伍,对于一个青春期的少年来说,对于入伍这个被认为是光荣的事情,保罗非常的亢奋。然而入伍之后的保罗真正的领略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作为一战的轴心国家,德国当时正值穷兵黩武,整个国家全部洋溢在军事国家主义的氛围当中,所有人都无法幸免。

保罗来到部队,亲眼见证了自己周围的人不断地死去,然而战争却迟迟不能结束。伤痛欲绝的保罗获得了探亲的机会,回到家乡,保罗看到一切都没有改观,大家依旧是亢奋着谈论着战争,从老人到小孩,从学校到社会,所有人都在慷慨激昂的议论着战争的零零总总,而保罗这个真正参加过战争的人却成为了局外人,甚至于大家都认为保罗不是一个勇敢的人。最终,回到部队的保罗想要获得战友的慰藉,死神却再一次夺走了保罗的友谊。

《西线无战事》是一部优秀的反战电影,但今天我们不去谈论本片的电影特性,而去谈论一下本片的现实意义。很多人都会先入为主的认为优秀的反战电音体现出来的是创作者的反战情怀以及创作者所在国家或者是地区的反战情怀,更有甚者,他们会认为这是一种文明的体现。但实际上,本片的创作来源于一部德国经典同名小说,这部1928年的小说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然而距离193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只有三年,即便是如此优秀的作品,在战争面前依旧是无力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因为在西方中心主义价值观体系之内,反战电影存在的意义仅仅是为了给自己发动不义战争的挽尊。德国人艾里希写下了这部宏篇巨著,然而却并不影响德国在1931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样的,美国人在纳粹德国上台对艾里希的作品进行焚毁的时候,毅然接纳了艾里希来美国发展,表面上看,美国与持反战态度的艾里希意见相投,实际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几乎包揽了全世界大大小小的所有战争形式。

那么为什么西方国家依旧是愿意将战争电影的核心确立成为不容置疑的反战呢?我想有一部香港电影《最后判决》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说明,那部影片讲的是从小两个好朋友,长大后分道扬镳的故事,一个成为了黑帮大佬,整天杀人放火,另一个成为了一个神父。黑帮大佬最愿意做的事情就是在每一次杀人放火之后去找自己的好友神父祈祷赎罪,虽然每一次神父都原谅他,但大佬赎罪忏悔之后依旧杀人放火。这就好比总喜欢标榜自己为道德楷模的西方中心主义者一样,他们每一次在发动战争之后总喜欢拍摄一些反战电影来标榜自己在认真忏悔,然而忏悔之后呢?并不是大家所期待的那样真的吸取教训,而是发动更多的战争。

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反战电影的意义何在呢?不过是为创作者提供了不少的题材,以及为侵略者洗白罢了。就这样,当西方中心主义者掌控了国际舆论体系之后,战争电影的核心就是反战已经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且不容置疑,哪怕不是西方中心主义国家的创作者们,只要是予以利诱,他们也可以跟在后面狂吠不休,这是一种自我矮化,但是我们不能强求每一个创作者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都有膝盖骨。

即便是今天,反战电影依旧是独霸着战争电影市场的核心位置,即便是已经有很多作品动摇了其根基,但整体的趋势并没有太大变化。觉醒需要过程,而以往的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已经在岁月的长河中变成了一种下意识。当别人长此以往的给你灌输某种思想,你就会天真的以为这就是金科玉律不容辩驳,慢慢的这种思想就会替代你原本的思想,从而完成被驯化。

从电影的角度来看,《西线无战事》是一部优秀的战争电影,因为它该体现的都毫不保留的体现了,然而从别的角度来看,它就显得有些滑稽了。言行不一的反战有意义吗?或许只是侵略者从自身出发,为自己洗白的所有流程当中的一环而已。

……

你好,再见

来源:阿宝侃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