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同事一句不经意的话,心里就翻江倒海,久久不能平静;或者因为路上堵车,明明不是什么大事,却气得拍方向盘,一整天的心情都被毁掉。很多人把这归结为脾气不好、性格急躁,但其实,真正的问题可能出在我们对情绪的理解上。科学研究早已揭示,绝大多数情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同事一句不经意的话,心里就翻江倒海,久久不能平静;或者因为路上堵车,明明不是什么大事,却气得拍方向盘,一整天的心情都被毁掉。很多人把这归结为脾气不好、性格急躁,但其实,真正的问题可能出在我们对情绪的理解上。科学研究早已揭示,绝大多数情绪的爆发,并不是事件本身有多严重,而是我们大脑对这件事的解读方式出了偏差。
哈佛大学的神经科学家丽莎·费尔德曼·巴雷特在她的著作《情绪》中指出,情绪并不是像开关一样被外界事件“触发”的,而是我们的大脑根据经验、预期和环境主动“构建”出来的。换句话说,是你自己在“制造”情绪。比如,同样是遇到交通堵塞,有人立刻烦躁不安,觉得浪费时间、命运不公;而另一个人却能平静地打开喜欢的播客,享受一段难得的独处时光。他们面对的是同一个现实,但大脑赋予它的意义完全不同。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年轻时也曾被巨大的工作压力压得喘不过气,几乎崩溃。直到一位前辈对他说:“你不是不够坚强,而是把所有情绪都当成了必须消灭的敌人。”这句话像一道光,照亮了他内心的困境。情绪就像自然界的天气,有晴天,也会有阴雨。你无法阻止一场暴雨的到来,但你可以选择带伞,或者在屋檐下静静欣赏雨景。情绪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抗拒和恐惧。
斯坦福大学的一项实验也印证了这一点。研究人员让两组人观看恐怖电影,一组被告知要压抑自己的恐惧,另一组则被允许自然感受。结果发现,越是试图压抑情绪的人,心跳越快,生理反应越强烈;而允许自己感受恐惧的人,反而更快恢复平静。这说明,当我们不再与情绪对抗,而是接纳它的存在时,它反而会更快地过去。
情绪从来不是敌人,它更像是一个信使,带来内心深处的讯息。愤怒可能在提醒你界限被侵犯,悲伤可能在告诉你某段关系需要疗愈,焦虑可能在提示你该为未来做准备了。当你不再急于赶走这些感受,而是轻声问一句:“你想要告诉我什么?”你会发现,情绪不再是洪水猛兽,而是通往自我理解的桥梁。真正的自由,不是从不难过,而是即使难过,依然能稳稳地站在自己的中心,不被它卷走。学会与情绪共处,你才能真正活得轻盈而有力。每一次情绪的波动,都是你与自己对话的机会,都是成长的契机。当你不再逃避,而是勇敢面对,那些曾经让你寸步难行的波澜,终将成为你内心力量的源泉。
来源:晓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