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小时后,知县瞿长龄被五花大绑押出衙门,恶名昭著的“王拐个子”被当场处决,全城遍挂白旗。清王朝在枣阳数百年的统治,就此终结。
1911年12月11日凌晨,天还未亮,湖北枣阳的街头一片寂静。#枣阳##我在头条晒家乡#
突然,城东方向传来一阵急促脚步声。
一支五十余人的队伍手持刀矛、土枪,悄然逼近县衙。与此同时,另一支四十多人的清军巡防营也从吴店方向疾驰而来。
他们不是敌人,而是同盟。
几小时后,知县瞿长龄被五花大绑押出衙门,恶名昭著的“王拐个子”被当场处决,全城遍挂白旗。清王朝在枣阳数百年的统治,就此终结。
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真实发生在辛亥年冬天的一幕。而这一切的起点,竟源于吴店的一次秘密集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中华大地震动。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距离武昌三百多里的枣阳,一场由江湖豪杰、底层士兵与乡民自发组织的革命,也悄然酝酿。
当时的枣阳隶属襄阳府,知县瞿长龄是江苏人,到任不过一年。城内驻军薄弱:仅有湖北新军骑兵一个排(30余人),排长周鸣歧;另有巡防马队60余人,负责缉私盐。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汹涌。
清末,枣阳民间“江湖会”(红帮)势力遍布城乡。这个以“兴汉灭满”为宗旨的秘密组织,早已与武汉革命党人马瑞堂、胡吉安建立联系,甚至在驻枣清军内部也发展了成员。周鸣歧本人就是江湖会同党。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枣阳,军心动摇,民心思变。
一场风暴,一触即发。
1911年10月下旬,曾任湖北新军骑兵营哨官的陈绍森回到家乡吴店。第一件事就是联络当地红帮头目刘宝庭筹划革命,并争取到“教师头”黄崇兴的支持。
没有枪炮?那就用刀矛!没有军饷?那就向商户募捐!
短短几天,一支五六十人的义军在吴店刘家祠堂秘密集结。他们每天在山陕会馆操练,打出“响应武昌、光复枣阳”的旗号。
这是枣阳历史上第一支公开反清的民间武装。
然而,他们的行动很快被地主刘锡侯察觉。他联合士绅与天主堂神父,向县衙和襄阳道台告密。11月中旬,县衙派出班头“王拐个子”率30余名差役突袭吴店。
由于缺乏战斗经验,义军猝不及防。织布匠褚某被快枪击中身亡,多人负伤。黄崇兴部闻风溃散。危急关头,陈绍森挺身而出,身穿清廷军官服,腰挂东洋刀,面对衙役高喊:“此事全由我一人承担,与众无关!”
被抓进县衙之后,陈绍森威武不屈,知县瞿长龄怒其不跪,将其关入站笼,活活困死。围观之人,无不唏嘘感慨:果真是条好汉!
陈绍森牺牲后,革命并未熄灭,反而愈演愈烈。
1911年11月28日,枣阳籍革命党人李秀昂、张国荃在老河口发动起义,处决清军统带周祥谦,组建两千余人的义军,并迅速将目标对准枣阳。
此时,驻枣清军内部也人心思变。周鸣歧抓住时机,迅速联络各方力量:驻吴店的巡防营副哨官荣光耀、驻县城的巡防马队哨官周致勘,以及琚湾红帮首领琚体康。
12月11日凌晨,三路义军同时行动:琚体康率50余名民众武装,手持刀矛从琚湾出发;荣光耀率40余名巡防营士兵从吴店驰援;周鸣歧与周致勘在城内策应,安定民心。
他们一举攻入县衙,逮捕知县瞿长龄,处决“王拐个子”,全城挂白旗宣告光复。清廷在枣阳的统治,一夜之间彻底崩塌。
到了第二年,1912年1月,由枣阳籍革命党人高仲和率领的“北伐招讨先锋队”150余人进驻枣阳,肩负起巩固政权、肃清匪患的重任。
高仲和首先驱逐了前任留下的催粮逼款人员,随后整编虚有其名的“炮兵团”与“骑兵营”,将其精简为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军。
更令人震撼的是他对恶霸陈远山的处置。
陈远山倚仗天主堂势力,横行乡里,犯下强奸、抢劫等罪行二十余宗。民众控告不断,但因其“有洋人撑腰”,历任官府不敢动他。
高仲和却不吃这一套。他果断将其逮捕,并在意大利神父咆哮威胁、甚至摔茶杯抗议的情况下,毅然发布布告,列其罪状,就地正法!
神父气急败坏,竟致电罗马,诬称“仇教杀人”。罗马方面又向南京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交涉。孙中山批转湖北都督黎元洪,黎又交安襄郧荆招讨使处理。
面对外交压力,高仲和不卑不亢,将陈远山全部罪证整理成文,逐级呈报。最终,南京临时政府查明真相,认定“依法处决,无涉教案”。一场可能引发国际纠纷的危机,就此化解。
此举不仅大快人心,更震慑了地方匪霸,使枣阳社会秩序迅速恢复安定。
1911年的枣阳发生的一切,如今早已被大多数人遗忘。但地方志还是记下了这些人的名字,退伍军官陈绍森、草根领袖黄崇兴、江湖豪杰琚体康、铁腕革命者高仲和。
他们的名字鲜为人知,但他们的行动却改写了枣阳家乡的命运。正是他们的勇气,才撑起了一个新时代的黎明。
来源:酒歌说文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