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魔童降世》的结尾,百姓虽然为哪吒挡天劫而下跪,但更多是出于一时的震撼、感激和对英雄牺牲的敬意。这种情感是短暂的。当哪吒复活后,他“魔丸”的身份、顽劣的性格以及强大的破坏力依然存在,百姓内心深处对他的偏见和恐惧并未完全消除。
通过《哪吒之魔童降世》到《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故事节奏看,我们非常清晰地推断出陈塘关百姓对哪吒态度转变的必然原因。
这个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第一阶段:从“不喜欢”到“恐惧与厌恶”的根源(承接第一部)
在《魔童降世》的结尾,百姓虽然为哪吒挡天劫而下跪,但更多是出于一时的震撼、感激和对英雄牺牲的敬意。这种情感是短暂的。当哪吒复活后,他“魔丸”的身份、顽劣的性格以及强大的破坏力依然存在,百姓内心深处对他的偏见和恐惧并未完全消除。
天生的“原罪”(魔丸身份): 在百姓眼中,哪吒生来就是“妖怪”,是会带来灾祸的“异类”。这种刻板印象是根深蒂固的。
过往的“劣迹”(顽劣行为): 虽然哪吒的本意是想被接纳,但他用捣蛋、恶作剧的方式表达,反而加深了百姓对他的误解和排斥。
对强大力量的恐惧: 一个不受控制的、拥有巨大力量的孩子,本身就是一种不确定性,会让普通人感到本能的不安。
第二阶段:从“恐惧厌恶”到“接受甚至拥戴”的转变关键在《魔童闹海》中,推动这一根本性转变的,将是哪吒主动的、无私的、且被公众亲眼所见的英雄行为。具体来说:
1. 共同的、巨大的外部威胁(核心催化剂)
龙族的复仇与灾难: “闹海”的故事核心就是哪吒与龙族的冲突。龙族兴风作浪,水淹陈塘关,给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毁灭性的灾难。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抽象的“魔丸威胁”变得不再重要,眼前龙族带来的“灭顶之灾”才是他们最直接的恐惧。
创造“共同的敌人”: 当整个陈塘关面临覆灭时,内部矛盾(百姓 vs 哪吒)就被外部矛盾(陈塘关 vs 龙族)所取代。哪吒站了出来,成为了对抗这个共同敌人的最前线战士。
2. 哪吒主动的、无私的牺牲与守护
“为我所欲,为我所当”: 哪吒在《魔童降世》中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而在《魔童闹海》中,他将把这种反抗精神,从“为自己正名”升华为“为守护他人而战”。
直观的英雄壮举: 百姓会亲眼看到哪吒如何与恐怖的龙王和龙族搏斗,如何为了保护陈塘关的一草一木、每一个生命而拼尽全力。可能是他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洪水,可能是他为了不牵连百姓而将战场引开……这些行为会极具冲击力地颠覆他们过去对哪吒的认知。
从“问题制造者”变为“问题解决者”: 过去,百姓认为麻烦是哪吒带来的。而现在,他们亲眼看到,解决这场最大麻烦的人,正是他们曾经排斥的哪吒。
3. 李靖夫妇与关键人物的引导
李靖的威望与担保: 作为陈塘关总兵,李靖一直深受百姓爱戴。他会坚定不移地站在儿子一边,并向百姓证明哪吒的立场和决心。他的信誉会极大地影响公众的看法。
殷夫人的母爱感化: 殷夫人对哪吒无条件的爱,百姓都看在眼里。这份真挚的亲情本身就能软化人们的心肠。
敖丙的并肩作战: 作为龙族太子却站在哪吒一边,敖丙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信号。他与哪吒的友谊和并肩作战,证明了哪吒能够获得“善”的认同,这也能削弱百姓的偏见。
4. 哪吒自身的成长与成熟
责任感的觉醒: 经过生死考验和父母的教诲,哪吒不再仅仅是一个追求个人认同的顽童。他开始理解“责任”的含义,并主动承担起守护陈塘关的使命。
学会控制力量: 他会更成熟地运用自己的力量,不再是破坏,而是用于保护和创造。这让百姓看到,力量本身无善恶,关键在于使用它的人。
陈塘关百姓对哪吒的接受,本质上是一个 “偏见被事实击碎” 的过程。
当巨大的、关乎所有人存亡的危机降临时,哪吒选择挺身而出,成为了那个唯一的、也是最坚定的守护者。百姓们亲眼所见的事实——那个他们曾经恐惧的“魔童”,正在用生命保护他们——彻底摧毁了过往基于身份和偏见的排斥。
最终,他们接受的不是一个“魔丸”,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属于他们自己的英雄——哪吒。这个转变,完美呼应了哪吒从“打破偏见”到“赢得认同”的完整英雄旅程。
来源:精都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