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爽片,好不容易淘到一部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7 10:49 2

摘要:被不少人安利,看完后觉得比起《调音师》《误杀瞒天记》等印度推理片明显掉了一个档次。

总感觉今年缺少了点什么。

想了想发现,是印度悬疑片。

去年的《因果报应》后,终于有一部接近佳作——

妄人妄途

Sir说的是“接近”。

被不少人安利,看完后觉得比起《调音师》《误杀瞒天记》等印度推理片明显掉了一个档次。

松散的剧情,让人有点顶不住150分钟的片长。

还有幼稚的打戏,一秒让紧张的氛围变成搞笑名场面。

怎么打到一半还自带结算画面的,跟印度3A游戏《释放阿凡达》确实是一个调调。

而这部片的导演,大概还是个成龙粉丝哈。

但为什么这样。

《妄人妄途》在豆瓣上仍然有7.2分,有的朋友啃得津津有味。

其他方面拉胯,就一点——

推理,人家没有含糊。

对。

原创、完整的推理故事,现在太少见了。

ps:以下内容含剧透

一辆摩托车。

两名男子,满面春风。

爸爸与儿子,出门郊游?

这部公路片的角色关系格外诡异。

前面那人,叫达雅,是职业小偷。

刚出狱就重操旧业。

后面那人叫维拉,是患上“阿兹海默症“的老头。

被儿子锁在家里,防止他乱跑。

本来达雅只是打算从他家里偷点钱。

却发现内有一张250万巨款的银行卡。

密码,当然是……被他忘了。

于是计划有变。

从入室盗窃,到帮失智老人找儿子——其间想办法套出密码。

影片前一个小时,两人穿行在印度乡间路上。

但,轻喜剧公路片,只是障眼法。

沿途,一路都有新的尸体发现……

柯南附体了?

他们怎么走到哪命案就跟到哪。

答案只有一个——

凶手就在身边。

那个失智老人,逐渐露出蹊跷的地方。

以为载了只肥羊,没想到自己变成了猎物。

身份的反转,只是第一重悬疑。

这部电影看上去嬉笑打闹的电影,包裹着一个相当严肃的主题。

02

谁杀的?

死的都是男性?

很快警察发现了线索——

死者,都是曾经性侵过未成年的罪犯。

近年来,对性侵这个话题,印度电影拍了不少。

父亲为了被性侵的孩子复仇的《因果报应》,幼师绑架孩子为被性侵女性争夺权利的《一个星期四》。

为什么拍了又拍?

只是因为,恶的土壤始终存在。

但这部电影不拍恶的呈现。

它没有描绘任何男性强奸女性的画面。

只有从一些闪回中交代了女性被强奸的事实。

它也不刻板化的去拍警察们的无能、社会公众媒体的推波助澜、不拍男性的雄性暴力。

反其道而行之,它拍恶的土壤下的一群失语者。

它拍一名小偷,和一个可怜的老头,在这条公路上的所见所闻。

第一个,警察。

警察怎么会失语?

它活在民众的崇拜里。

达雅和老人开的摩托车过路撞坏村民一只羊。

村民狮子大开口。

回来后,达雅却稀里糊涂的被当成是警察。

结果呢,本来颐指气使的村民,瞬间改头换面,钱都不用还了。

很厉害?

但真正的失语,其实是无能。

电影里,全是一群边缘警察,警察界的小卡拉米。

他们办案技术落后。

他们侦查手法儿戏。

靠着摩托车的车辙,就能敲定犯罪对象。

更能在能追踪手机的情况下,让受害者接二连三死亡。

就连最大的女警官,也啥也不会。

简言之。

本来应该游刃有余,现在匆匆忙忙,连滚带爬。

工作能力如此。

工作态度,也是小人物的代表。

这里没有贪污腐败,苍蝇都太不够格。

这些基层警察们,有的只有互相推诿,以及疲惫、麻木的工作态度。

甚至老鼠都关不住的无能狂怒。

第二个,司法系统。

女孩被性侵后,和心理老师谈过话,心理咨询本上记录着证据。

正义?有。

可是。

心理老师患上阿兹海默症。

你这说的话,不能信啊。

抓又抓不到,判又判不来。

一个边缘乡土印度,权力、司法纷纷在维护女性权益上折戟,无能狂怒,捉襟见肘。

第三个,才是这群失去声音的女人。

这当然是最后一环,却是最令人绝望的一环。

她们不会去说。

受了玷污,更关注清白、声誉。

她们藏起来。

不止她们藏起来,社会还会教育她们藏起来。

母亲最初因声誉选择沉默。

她甚至在女儿求助转学时,因忙于家务而忽视。

我叫她不要跟任何人说

她朋友一定会回来的

儿童心理师,她接触的性侵案中,多数家庭因怕影响女儿未来选择私了。

因为被侵犯的女孩的名誉,比惩治犯人更重要。

这样苍白、无能为力,人人喑哑却假装不知的状态,才是电影想要拍出来的。

只不过。

当处处都是被遗忘的声音,暴力才成为最重要的声响。

03

“性侵”“复仇”,这类主题印度拍多了,难免重复。

但,为什么能得到不俗的分数?

在于故事的反转,在于逻辑链条的完整,叙事细节的丰满,更在于伏笔的精密铺排与回收。

就比如说,在旅途中,电影就暗示了二者的心怀鬼胎。

摩托车撒尿,但仔细看,其实假装拿了手机打电话。

要联系上线一起坑老头。

但被对方发现,突然叫过来,然后一巴掌甩过去。

阿兹海默又犯了,把他当成了儿子:

你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

第二次——

他终于和上头取得联系。

再想打电话,刚要聊到重点。

哈?老人又消失了?

怎么都是在打电话时出问题?

这些伏笔到后续回收——

这个“痴呆”的老人,藏着自己另外的计划。

翻回去细细看看电影埋下的极不显眼的线索种子。

包括,为了掩盖自己的犯罪行径,他让达雅每到一个即将发生命案的现场询问信息,留下“罪证”。

或者在住酒店的时候,不经意将登记本推到他那边,防止暴露信息。

而达雅,也会发现摩托车钥匙没了。

镜头上也十分配合。

会给到一杯酒特写。

达雅说他很天真时,会发现他远远的已经在用电话联络下一个复仇对象。

细节还有很多。

比方说,警察说这个杀人犯,在第一个命案现场发现两个指纹,其余地方却只有一个指纹。

到底为什么?

这个谜底,在电影最后一刻才揭晓。

虽然电影很多地方显得笨拙。

但是却认真、耐心地搭建出推理的多米诺骨牌。

最关键的。

这些细节都不是为反转而反转,而是积蓄力量,为情感铺垫。

在旅途中,老人说过“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回忆”。

其实也是一个伏笔。

他的妻子,才是真正患有阿兹海默症的人。

在生病的后期,把最爱的他也给忘了。

但,老人没有忘。

影片前期,一直有一串记不起来的密码。

在达雅母亲家里看到照片,老人震惊了。

上面写着的日期17.04.1990。

其中的1704 是亡妻的生日,也是他真正的银行卡密码。

电影的正义很朴素。

朴素到,完全像是行走在武侠世界里的人,不用生活,只管替天行道。

你可以看到对逍遥法外的罪犯,一次次痛快的制裁。

没有法律,那就私力接济。

在这里的爽或者暴力,不是无谓的发泄。

而是其中的暴力,最终是让那些被遗忘的声音,终于有了深刻的回响。

不论是谁,都曾见过那些不公。

但面对不公。

现在的我们都默默藏到了别人的身后。

或者高高挂起,假装失明。或者隐匿键盘之后,用言语当投枪。

还记得开头那个镜头吗。

一个笼子里,老鼠跑了出来。

他们俩,在印度文化中,都是老鼠。

断铁丝笼,残垣断壁,恰似这个环境。

看似严密,实则漏洞百出。

两只老鼠的“逃跑”, 象征着他打破社会规则、用极端方式对抗不公的决心。

这个也是印度悬疑片的特点。

动机很简单——朴素的正义,直接的复仇。

过程,又足够婉转曲折,给你的脑筋坐上一小段过山车。

这,还不够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毒舌电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