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明星失灵!《风林火山》亏3亿,老港片阵容为啥没人买账?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1 00:57 2

摘要:耗资4亿港元打造、筹备8年的港片巨制《风林火山》,上映4天票房刚过4800万,排片占比萎缩到3.9%,不少影院干脆砍掉场次换成其他影片。

2025年国庆档的电影市场,出现了一幕极具讽刺的场景:

耗资4亿港元打造、筹备8年的港片巨制《风林火山》,上映4天票房刚过4800万,排片占比萎缩到3.9%,不少影院干脆砍掉场次换成其他影片。

而这部集结了金城武、古天乐、刘青云、梁家辉的"绝版阵容"电影,最终预测票房不足1亿,亏损将超过3亿港元——相当于每天烧掉一辆奔驰车的制作成本,终究没能换来观众的买单。

这场惨烈的失败,远不止是一部电影的扑街那么简单。

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香港电影在怀旧与革新之间的集体困境:当创作者抱着黄金时代的幻影不肯松手,终究会被快速迭代的市场狠狠抛弃。

麦浚龙拍《风林火山》的野心,从一开始就写在了成本里。

麦浚龙

这部电影最初预算只有1.5亿港元,可随着拍摄推进,成本一路飙升到4亿港元,其中8000万还是麦浚龙自掏腰包续命的。

钱花在哪儿了?全都用在了打造一个"90年代港片的理想国"上。

为了重现铜锣湾的霓虹风情,剧组在惠州的钢铁厂里花3个月时间,1:1还原了整条街的实景,小到店铺里的牛肉干都要购买版权复刻。

更夸张的是那个"下雪的香港"设定——在30多度的盛夏,演员们要穿着厚外套演零下30度的戏,光是造雪设备和后期特效就吃掉了大半预算。

麦浚龙觉得王家卫用雨太普通,非要用雪打造"独一无二"的美学,可观众看完只觉得别扭:"南方城市下雪就算了,逻辑还全不通"。

比场景更复古的是演员阵容。金城武一出场就梦回1995年的《堕落天使》,从隧道醒来的镜头和三十年前几乎无缝衔接;

古天乐的杀手气质混着《意外》和《黑社会》的影子;刘青云的黑警带着《神探》的疯癫,梁家辉的督察活脱脱是《寒战》里的角色穿越过来。

这种"全员复刻"的选角思路,确实能勾起老影迷的回忆,但对00后观众来说,这些面孔既陌生又遥远——数据显示,该片年轻观众占比不足30%,比同期《九龙城寨》的50%相去甚远。

最尴尬的是那些刻意的"致敬"。便利店杀手吞吐刀片的桥段,直接照搬《文雀》;结尾警匪毒三方聚在酒吧却无交集,分明是《树大招风》的翻版;

就连被剪掉的古天乐向高圆圆表白的戏码,都在刻意模仿《花样年华》的暧昧氛围。

可这些致敬只抄了皮毛,没学到精髓:李雾童那种睡觉要占一条隧道、喝咖啡要包一条街的霸道角色,根本不可能出现在普通人扎堆的酒吧里,这种逻辑硬伤让致敬变成了笑话。

"看不懂"是观众对《风林火山》最集中的吐槽。这部电影的初剪版长达7小时,最终公映版被压缩到125分钟,活生生剪没了一半以上的内容。

就像把一幅拼图拆成碎片再随便捡几块拼起来,故事线乱得一塌糊涂。

刘青云饰演的黑警和警队的权力斗争,剪得只剩几个镜头,观众根本不知道他的动机;古天乐和高圆圆的感情线直接被砍,只留下莫名其妙的对视;

就连核心设定"风林火山",也没讲明白到底是什么——本该是《孙子兵法》里的战术智慧,硬是被改成了"风火焚林毁山"的灾难象征,看得人一头雾水。

麦浚龙自己倒是看得很开,说"电影要是看一遍就懂,那反差太大了",还主张导演要有"背叛观众"的勇气。

可这种"为了晦涩而晦涩"的操作,在三十年前或许能被奉为艺术,在今天只会被当成敷衍。

当年《东邪西毒》也晦涩,但好歹有金句和人物弧光撑着,三十年后还能被奉为经典;而《风林火山》除了唯美的镜头,剩下的全是散乱的线头,连句能记住的台词都没有。

《东邪西毒》

更讽刺的是,这部电影的剪辑师是张叔平——三十年前剪《东邪西毒》的那位大师。可时代早就变了,当年观众还能容忍慢节奏的文艺表达,现在的观众连三分钟的铺垫都嫌长。

当麦浚龙把7小时的素材硬塞进2小时,就注定了故事的崩塌:人物行为没逻辑,剧情转折没铺垫,最后只能靠"刘思欣腹中的孩子"这种强行煽情的设定收尾。

《风林火山》的惨败不是孤例,而是香港电影拐点的集中爆发。

2023年郭富城、梁朝伟主演的《风再起时》,同样是2亿港元成本、全明星阵容,最终票房只有7000万,亏损1.5亿港元,被观众嘲讽为"依托答辩"。这两部"风字头"电影,犯了一模一样的毛病。

首先是都陷在"王家卫滤镜"里出不来。《风再起时》被骂"梁朝伟加翁子光等于山寨王家卫",慢镜头、旁白堆砌,把枭雄片拍成了文艺言情剧;

《风再起时》

《风林火山》更直接,下雪的城市、暧昧的留白、精致的镜头,连剪辑师都找来了张叔平,可学来学去只学到了"慢"和"迷",没学到叙事的魂。

其次是迷信"明星万能论"。《风再起时》花1亿港元请梁朝伟和郭富城,占了总成本的一半;《风林火山》集齐四大影帝,片酬开支同样不菲。可现在的观众早就不吃这一套了:

年轻人不认识当年的"半神级"明星,老观众也不想看他们重复三十年前的角色。就像有观众说的:"刘青云演黑警再像《神探》,也救不了没逻辑的剧本"。

最关键的是,它们都放弃了对"新观众"的讨好。《风林火山》的故事困在90年代的叙事逻辑里,人物说话做事全是老港片的套路;

《风再起时》硬塞香港半世纪的历史情怀,内地观众根本get不到点。反观同期的《九龙城寨》,既用了老戏骨撑场面,又打造出"四子"这样的新IP,一下就抓住了年轻观众;

《九龙城寨》

《捕风追影》改编老片《跟踪》时,特意给新人留足戏份,新老碰撞反而擦出火花。

这对比已经很明显了:香港电影的问题从不是缺资金、缺明星,而是缺走出舒适区的勇气。当创作者把"致敬"当成挡箭牌,把"情怀"当成摇钱树,注定会被市场淘汰。

《风林火山》的配乐用了坂本龙一的遗作,画面每一帧都透着精致,演员的表演也挑不出毛病,可这些顶级配置加起来,还是没能救回这部电影。

这恰恰说明:电影终究是讲故事的艺术,不是怀旧元素的拼盘。

香港电影不是没有破局的可能,最近两年的几部作品已经指明了方向。《九龙城寨》把科幻元素和黑帮叙事结合,用基因改造的设定刷新了传统港片的边界;

《捕风追影》不搞全员老戏骨,让林家栋带着新人演戏,既保留了港片的味道,又注入了新鲜血液;

就连成本只有3000万的《震耳欲聋》,都靠扎实的故事在国庆档逆袭,上座率碾压《风林火山》。

《震耳欲聋》

这些成功的案例都在说同一个道理:怀旧可以,但不能只有怀旧;尊重传统,但不能被传统绑架。

当年的香港电影之所以能辉煌,是因为它敢拍别人没拍过的故事,敢用别人没试过的手法。现在的创作者要是只敢抱着90年代的剧本抄作业,那才是对黄金时代最大的背叛。

麦浚龙在戛纳说:"电影需要勇气背叛观众"。可真正的勇气,不是故意把故事拍得晦涩难懂,而是敢于打破自己的执念,走出黄金时代的幻影。

当香港电影人不再执着于复刻《堕落天使》《树大招风》的经典场景,不再迷信全明星阵容的号召力,而是真正沉下心来打磨新故事、培养新演员,或许才能真正迎来复兴。

《风林火山》的雪终会停,可香港电影要是醒不过来,就会永远困在那个虚假的寒冬里。

4亿港元的亏损是惨痛的教训,但对整个行业来说,与其在怀旧中死去,不如在革新中重生——毕竟观众要的不是90年代的复制品,而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港片。

来源:光影下的秘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