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破碎叙事其实不等于具备破碎感,要获得别人认可的破碎感,并非必须对长线叙事进行分解与消化。审美是一个说起来很玄、做起来很悬的东西,因为它抽象而标准模糊,但也不代表没有一根金线。
破碎叙事其实不等于具备破碎感,要获得别人认可的破碎感,并非必须对长线叙事进行分解与消化。审美是一个说起来很玄、做起来很悬的东西,因为它抽象而标准模糊,但也不代表没有一根金线。
这金线来自于大众耳濡目染的习性、生活工作的场景、传统现代的交汇、身体心理的提示。
上映四天,花费八年时间打造的港片《风林火山》,口碑两极分化,票房很不乐观,这一次,“港片将死”的说法,很可能又会冲上话题热搜榜。
但实际上,极具破碎叙事之能事的《风林火山》,本身就有诸多脱离港片常“轨”的地方,时间上拉长,空间上辗转,金钱上铺张,这些本身就与能够高效利用资源的东方之珠香港形成了标签意义上的分离。
事实上,八年的时间里,《风林火山》似乎并非借助时间的“魔力”而对作品进行精细的打磨,一些可预测或不可预见的原因形成了它的推迟上映。在惠州一比一搭景整个香港铜锣湾,下雪场景的机械化呈现,在空间上和金钱上导致了它利用资源的铺张。
但除了少数原因外,这是否都是不可抗力或者必须为之?还是只是导演麦浚龙的个人情怀、审美趋向,甚至是缺乏远见和规划?
无论如何,4亿+的最终投资,要想收回成本,需要的似乎不仅仅是丰富的想象力和打着个人化的名义宣称的所谓风格化。
风格化并非代表与大众审美的背离或者票房上的失利,事实上,真正的电影大师,哪一位不是具备风格化的导演?
问题在于,“阳春白雪”它也必须是“阳春白雪”,王家卫的电影光影艺术,难道不风格化?即便他当年的《东邪西毒》需要《东成西就》来补贴,但它的底蕴还是来自曼努埃尔·普伊格的拼贴叙事和让·吕克·戈达尔的手提摄影。
不能否认作为富二代的麦浚龙的前卫与潮流,这在他成为不算成功的演员的时期,就可见一斑。
但新潮并非标新立异,无论是法国电影新浪潮还是香港本土电影的新浪潮,而一部成功的恐怖片《僵尸》似乎也并不能撑起一个成功的导演麦浚龙。
麦浚龙的“野心”太大,似乎什么都想塞进这部《风林火山》,但故事的单薄与逻辑的简单,使得金城武、刘青云、梁家辉、古天乐、高圆圆们更像是一些影像“花瓶”,“为赋新词强说愁”,他们的存在,拆解开并不能独树一帜,合起来也不能相得益彰,与影像的碎片化一样,他们更像是演员的贴片,所谓的“末世的美学”本身就是无稽之谈,就像一个人宣称死亡的微笑一样,那是一种畸形的审美与意识形态,而不能构成大众化或者潮流化的美学概念。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风林火山》其实并非当下港片的主流形态,所以,以它来放大“港片将死”的话语体系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其实,好的香港导演仍在努力着,虽然在目前的应用场景下,王家卫可能不适合再去拍《春光乍泄》,杜琪峰也不可能再导《黑社会》,但即便在动作片领域,还是会出现《九龙城寨》,在警匪片领域,还是会出现《怒火·重案》,所以,保不准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运作下,不会再出现一部《无间道》。
来源:吉棠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