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隔着玻璃凝望古画,到换上飘逸汉服,步入可感知、可交互的中国古代女性图像长卷,成为“画中人”、感受“画中意”——公众的观展体验正被“电影+”重新定义,历史细节与普通观众的距离得以拉近。上海电影博物馆海上5号棚,迎来了由浙江省博物馆主办的“丽人行——中国历代女性
从隔着玻璃凝望古画,到换上飘逸汉服,步入可感知、可交互的中国古代女性图像长卷,成为“画中人”、感受“画中意”——公众的观展体验正被“电影+”重新定义,历史细节与普通观众的距离得以拉近。上海电影博物馆海上5号棚,迎来了由浙江省博物馆主办的“丽人行——中国历代女性图像数字艺术展”,为观众呈现全球40余家博物馆关于中国古代女性图像的研究成果。
此次《丽人行》数字艺术展首次落“沪”,便选址于充满电影基因的海上5号棚——其前身是无数经典影片的诞生地、被誉为上海影人“造梦空间”的上海电影制片厂5号摄影棚。展览旨在依托场地深厚的电影底蕴,展开一场跨越媒介的对话,从“胶片造梦”走向“数字入画”。
“电影+”赋能:漫步流动3D画卷,叩问丽人“行”向何处
展览明日正式开启,今天上午新民晚报记者提前探营发现:作为展览开篇,15分钟美术电影短片《无界》秉承中国传统美术逐帧电影的美学语言,通过40台4K投影、12组荧幕,构建出1.8亿像素的裸眼3D视觉奇境。短片以“成长”为主题,深入挖掘千余幅中国历代女性图像的背后意义,为参观者展现了从先秦至近现代中国女性生活发展的生动画卷。
在7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内,观众眼前是古代女性时而在首饰盒里翩翩起舞、时而在器物飘荡的长河中奋力奔跑的身影,耳边则萦绕着不同时代诗词歌赋对女性的评论与审视。历史话语与当代回望的相互交织,重新诠释了中国女性图像的历史叙事,让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中的形、神、情、思在影像中获得新生。
导演许龙龙阐述说,在形式上通过宏大的画面和声音将观众“包裹”进去,以技术制造沉浸感,内容上却引发“抽离”和思考,迫使观众从纯粹的审美体验中跳出来,转变为一名思考者:“我们不是在灌输知识,而是在邀请观众参与一场思辨,既是与画的对话,也是与前人、与自己、与未来的对话。”
交互创新:赋予文物生命律动,触发历史回响
通过数字技术对古画的解构与元素重组,原本静态的画面得以转化为沉浸式、可参与的交互场景,令文物真正“活”起来,也将沉睡的历史悄然唤醒。
在《探秘》互动场景探索环节中,千余幅中国古代女性图像被归纳为“在郊野”“在庭院”“在闺房”三个主要生活场景:观众可指尖轻触暗夜中的荷叶,引得流萤追逐嬉戏;亦可漫步其间,看着地面随之荡开层层涟漪;同时,扫描墙上的小程序,便能深入解读图像背后的历史语境。
从“隔窗观看”到“互动参与”、从“保护保存”到“活化创新”,“数字文博”展览在观众与历史之间建立起鲜活的情感连接。观众的每一次点击与触摸,都超越了简单的操作,成为与历史对话、深化文化理解的过程,从而重新定义了博物馆在当代社会的角色与价值。
场景焕新:文旅商体展联动,把国风“穿”回家
500平方米的非遗文创展区内,尽显东方美学的大漆器摆件、精美无比的丝巾、让人一眼沦陷的非遗创意首饰陈列其间,琳琅满目。这里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展示窗口,也是一个可让观众“把展品带回家”的消费空间。此外,《三生镜》与《请业图》等互动装置巧妙分布,成为观众争相体验的打卡点。前者让人邂逅“前世的自己”,后者则让古筝在轻触间自然鸣响,带来沉浸式音乐体验。这些科技与创意融合的互动,不仅提升了观展的趣味性,也为文化资源的活化注入了新可能。据介绍,为配合展览主题,《丽人说》穿越脱口秀、丽人行汉服体验等系列活动也将陆续推出,进一步丰富展览的体验维度。
在这个国庆,在上海电影博物馆海上5号棚,不仅将生动实践“电影+文博”,还将被打造成可游可购、可观可感的复合文化现场,形成“以影促展、以展带游、以游促购”的消费闭环,更让传统文化的体验感不断延长,充分展现了“电影+展览”的跨界融合魅力与价值。
栏目编辑:黄永顺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