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到某个辗转难眠的深夜,我点开了《爱丽丝旅馆》和《驾驶我的车》——这两部电影宛如两双温柔的手,轻轻接过我心中的乱麻,一点点梳理出温暖的头绪。
日子如同一团被狂风席卷的毛线,我越是急于将它理顺,指尖攥得越紧,线团反而缠绕得更加杂乱。
白天面对电脑屏幕,待办事项如同弹窗般不断涌现;夜晚躺在床上,脑海中仍在回放未完成的工作和未回复的消息,连闭上眼睛都感到疲惫。
直到某个辗转难眠的深夜,我点开了《爱丽丝旅馆》和《驾驶我的车》——这两部电影宛如两双温柔的手,轻轻接过我心中的乱麻,一点点梳理出温暖的头绪。
第一缕暖光:《爱丽丝旅馆》中的人间小确幸。那天或许是我情绪的临界点。甲方对方案修改了第五遍,语气中的不耐烦如针般刺痛;下班挤地铁时,被人踩掉了鞋跟,只能踮着脚走回家,鞋跟摇晃的样子,恰似我当时的狼狈状态。
回到家,我瘫坐在沙发里,连开灯的力气都没有,随手播放了《爱丽丝旅馆》——本想让它作为背景音,不料这栋老旅馆里的故事,竟像一杯温热的糖水,缓缓甜入心扉。
旅馆不大,却蕴藏着许多温暖的小事。
03号房的老人,每年都会在相同的时间前来住宿。前台告知,三十年前,他正是在这间房间向妻子求婚,如今妻子已逝,他每年都会带着妻子的照片来这里小住几日。
镜头中,老人坐在窗边,将泛黄的照片置于膝上,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落,照亮他颤抖的手指,也照亮照片中妻子的笑脸。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爷爷,他总是坐在奶奶的遗像前擦拭眼镜,擦得锃亮后,对着照片轻声细语——原来最深的思念,从不需痛哭流涕,而是守护着与那人相关的旧地,如同守护一份永不消逝的温暖。
隔壁的年轻情侣,初来时争吵激烈。女孩摔碎杯子,喊道“这日子没法过了”;男孩拎着行李箱欲离去,说“不过就不过”。然而深夜,女孩突发高烧,男孩惊慌失措,赤脚跑遍旅馆寻找冰袋,连拖鞋都跑丢了一只。
次日清晨,镜头捕捉到他们在大厅共进早餐,女孩将最后一口布丁喂给男孩,男孩的耳朵红得像旅馆门口悬挂的红灯笼——原来再激烈的争吵,在“你生病我会慌”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
这哪里是旅馆?分明是一座“情绪收容所”,将那些被生活挫伤的人们轻轻拥入怀中,用细微小事提醒我们:即便日子再艰难,也总有值得欢欣的瞬间。
一段慢旅程:《驾驶我的车》中的和解与前行。如果说《爱丽丝旅馆》是即刻可尝的甜糖水,那么《驾驶我的车》便是一盅需慢火熬煮的汤,耗费三个小时,方能品出其中深意。
红色的萨博车行驶在沿海公路上,海风从车窗缝隙渗入,带着咸湿的气息;男主与女司机静坐车中,话语不多,却每一句都轻轻叩击心灵。
“后视镜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住的。”女司机边说边转动方向盘,车窗外的樱花恰好飘落,覆在挡风玻璃上。
我凝视屏幕,猛然怔住——我不也总盯着“后视镜”吗?抽屉里那封未寄出的辞职信,通讯录中存了三年却未拨通的号码,还有那些总在思索“若当初选择另一条路该多好”的瞬间,这些“过去”如同沉重的包袱,压得我无法稳步前行。
后来,男主在隧道中哭泣。车灯将隧道照得通明,也将他脸上的泪痕映得清晰。目睹他的泪水,我也不禁眼眶湿润。
原来与过去和解,并非抹去遗憾,而是如同驾车:偶尔瞥一眼后视镜,忆起往事,但双手紧握方向盘,目光直视前方。隧道再长再暗,只要持续前行,终会见到出口的光芒。
慢慢治愈:不必急于“好起来”。如今每个周末,我都会预留一段“电影时光”。关闭手机通知,泡一杯玄米茶,蜷缩在沙发里,安安静静地充当片刻“电影中人”。
观看《爱丽丝旅馆》中保洁阿姨拾获客人留下的字条,上书“谢谢你们,让我想再试一次”,我的泪水悄然滴入茶杯;观赏《驾驶我的车》中男主将亡妻的CD放入车载音响,旋律缓缓流淌,我会随之轻声叹息。
这两部电影从未教导我“如何快速战胜焦虑”,它们只是昭示:治愈非急于求成的任务,而是缓缓感受的过程。
犹如海风拂过发丝,犹如旅馆阳光洒落肩头,无需匆忙,无需慌张,安静地哭泣,安静地思索,安静地体验那些微小温暖,便已足够。
倘若你也觉得生活似一团乱麻,难以解开,不妨寻一个静谧的夜晚,观赏这两部电影。
记得关闭手机,让屏幕成为唯一的光源——在这个人人匆忙向前的时代,能如此安静地独处片刻,缓缓呼吸,缓缓感受,已是极为奢侈的幸福。
来源:小圆带你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