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泽:一部艺术和商业都成功的影片——《蝙蝠侠:黑暗骑士》评析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19:30 1

摘要:《蝙蝠侠:黑暗骑士》是由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蝙蝠侠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诺兰式的蝙蝠侠保留了原先晦暗的基调,但诺兰注重于角色的挖掘和主题的表达。可以说,他是在借助蝙蝠侠的外套表达自己的思考。通过这部商业性质的个人英雄主义类型的影片,启发人们思考某些关于人性本质的

《蝙蝠侠:黑暗骑士》是由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蝙蝠侠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诺兰式的蝙蝠侠保留了原先晦暗的基调,但诺兰注重于角色的挖掘和主题的表达。可以说,他是在借助蝙蝠侠的外套表达自己的思考。通过这部商业性质的个人英雄主义类型的影片,启发人们思考某些关于人性本质的问题。精巧的叙事能力、主题的深刻表达和角色的完美塑造是这部片子的亮点,但是狭隘的格局视野和意识形态偏颇也是不得不提的硬伤。

影片采用经典的线性叙事结构,把故事放在因果关系和时间顺序当中依次展开,使整个叙事情节得到清晰的发展。从整体来看,故事情节是在这样的逻辑下进行的:蝙蝠侠高压打击黑帮—黑帮被迫雇佣小丑—小丑制造混乱—蝙蝠侠收拾局面。但在某些段落中,也有超越现实主义线性叙事的部分,例如在影片最后,蝙蝠侠决定自己承担一切后,先叙述了登特追悼会、戈登砸毁蝙蝠灯、阿尔弗雷德烧信、福克斯启动程序自毁这四件发生在日后的事件。有助于塑造蝙蝠侠黑暗骑士的形象。

从叙事策略上来讲,影片设置了许多伏笔。在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事件做出了暗示性的铺排。例如女警探拉米雷斯被小丑胁迫叛变,在此之前有两个镜头暗示了这一事件。第一个是00:06:30时,拉米雷斯和戈登在蝙蝠灯前的对话,拉米雷斯问戈登不再陪陪妻子,戈登反问拉米雷斯怎么不陪母亲,拉米雷斯说:“她又住院了。”第二个是01:22:50时,拉米雷斯送走登特时面部复杂的特写镜头。后来在02:03:00时,拉米雷斯说出了一切:“他们拿我妈妈的医保消费记录威胁我。”运用类似这样的伏笔,使影片叙事缜密,情节合乎情理。影片时长150分钟,却不使观众感到乏味冗长,也有赖于伏笔的前后呼应。

在叙述主要的情节当中,还设计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片段,以下挑选几个私以为相当精妙的镜头加以分析。影片的第一个片段中,00:03:15—00:03:20,红嘴小丑问蓝嘴小丑银行经理的子弹是不是打完了,蓝嘴小丑想了一下,猛的点头。蓝嘴小丑就是真正的小丑,仔细想来,他是故意点头的,如果银行经理杀了红嘴小丑,正好不用小丑再动手。更有趣的是,银行经理的霰弹枪被小丑捡了回去,并在后来00:49:00时被带到了韦恩为登特举办的筹资聚会上,还被他用了个小戏法便没了。导演如此吝啬,不愿意浪费任何一个镜头,将每个镜头都演绎的有情有理,片中许多镜头都还有深意,不多赘述。

从00:05:55至00:06:28,明显是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实践。以声画分离的方式将几个没有直接联系的镜头组接在一起,表达了市长、警长和犯罪分子对蝙蝠侠态度的矛盾。市长说第一个“不”的时候,表示他不认为蝙蝠侠是在做好事,然后两个想干坏事的人说“不”,正好可以否定市长的观点,然后车里的人说遇见蝙蝠侠的概率可以买彩票了,镜头又马上切到市长说“那不是事实。”这句话正好铺垫接下来蝙蝠侠出场惩治罪犯交易的情节。警长表面上将蝙蝠侠作为抓捕的对象,实际上却联合蝙蝠侠打击犯罪。这一组镜头表达了市长不认为蝙蝠侠在行侠仗义,而是在践踏法律。戈登探长是务实的,蝙蝠侠可以帮助他维护治安,所以他不管蝙蝠侠是否遵守法律,他愿意联合蝙蝠侠,甚至给蝙蝠侠特权,例如后来的案发现场让蝙蝠侠先取证。而城市的罪犯对蝙蝠侠可谓是闻风丧胆。将这三拨人放在一起,展示出整个城市对蝙蝠侠态度的矛盾不清。这也是启发人们思考超级英雄在行侠仗义的同时使法律遭到破坏的问题。

作为一部商业性质的个人英雄主义类型的影片来说,塑造一个深入人心的英雄角色似乎并不难。但大多落于模式的窠臼里,使人们观看英雄题材的影片时,往往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黑暗骑士》对于传统的英雄模式有所突破,英雄模式常常表现为:英雄出现—受挫—再生—建功,最后荣耀归来。然而在本片当中,蝙蝠侠作为英雄人物,却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而且故事并不是围绕着蝙蝠侠而是围绕着以为一位面目恐怖、令人发指的反派人物展开的。他屡屡得手,无可阻挡,甚至最终使得光明骑士陷入了深渊,而不得不使蝙蝠侠背负黑暗。从这些意义上来说,希斯•莱杰饰演的小丑才是真正的主角。而正是这样的设计,使得剧情的发展不同于人们的传统的思维模式而获得人们的认同。

对于观众来说,这部影片的魅力更多的是来源于它的哲学启示性和角色的完美塑造。影片主要以小丑的言行启发人们思考关于人性的恶的问题。如果将小丑的台词单独拉出来,完全可以作为一场辩论会或是哲学论文的题目。片中有多处处暗示,小丑是一个精神病人,但正如我们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看到的一样,精神病人往往有一套自己完备的、有体系的哲学逻辑。我们一般人或许终了一生都无法在大脑中构建这样的体系。小丑的体系是完备而复杂的,我们可以从某些方面加以分析。小丑病态的思维模式和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难以抚慰的伤害是有关系的。小丑两次提到嘴上伤疤的来由,说辞不一,凶狠的父亲或是无情的妻子使他见识了人性当中极恶的成分,由此认为人性当中善与美的部分是虚假的伪装,对这些产生了绝望和憎恶。“当情况不是那么糟的时候,谁不愿意正义凛然呢?”在他看来,人们之所以愿意遵守秩序和原则,是因为情况还没有那么糟,而他要做的,就是撕毁人们虚伪的面具。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小丑完全抛弃了自己的超我和自我,任由本我的欲望原则行事。片中他自称是无政府主义者,事实上这是对无政府主义的扭曲,无政府主义相信人们可以理性的建立关系,而不需要政府,是一种对人性抱有极大期望的理论,而小丑是要制造一个混乱的无政府主义,人与人像狼一样互相残杀,他只信任欲望。小丑最大的欲望就是向世界证明自己的逻辑才是正确的。世间现有的秩序和原则不过是虚伪的面具。他参透了人性中的恶,并以恶为乐,他轻而易举的捕获别人的灵魂,带着全市人的希望之光光明骑士堕入了深渊。在小丑的意识里,这才是人的本性,他只是“轻轻地推了一下”。他犯罪并不是为了钱财和美色,他也不吝惜自己的生命。他可以站着不动诱惑蝙蝠侠把自己撞死,他可以将堆成山的钱财付之一炬,也可以在美女的脸上雕花,这些并不是他在意的。

在人们观影时,人们的意识随着小丑的行动而活动,使得平时压抑在潜意识中、受到社会伦理与道德的压制而不敢想的内容发泄出来,就像做了一场梦一样,使观众以一种极具代入感的方式体会人性之恶,并且获得某种精神上的变态的满足感。观影结束后,意识当中的理性的社会规则和秩序反思这些“恶”的幻想。使观众对人这种复杂而矛盾的生物有更深的感受以及对自身之恶的警惕,去思考自己面临两难时,如何坚守自己的原则。小丑这一角色塑造的非常成功,是坏蛋的典范。希斯•莱杰为了饰演小丑,将自己关在屋子里一个月模仿小丑的精神状态,这才有了我们在屏幕中看的完美无懈的小丑形象。

蝙蝠侠沿用了系列当中晦暗的基调,依然以一个冷酷的形象出场。蝙蝠侠之所以能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第一超级英雄,是因为蝙蝠侠对英雄的诠释不同于大多数超级英雄。蝙蝠侠是唯一一个没有超级能力的超级英雄,但却能战胜超人,他完全是依靠自己的艰苦训练和超强的意志力。他拥有“地势坤”的精神,他可以承受一切痛苦和压力,而把希望留给世界。诺兰以现实主义的风格拍摄这部影片,突破了漫画英雄的类型,塑造了一个全方位、立体的蝙蝠侠形象。影片中多次讨论了蝙蝠侠的行为和法律的关系。有一个假扮蝙蝠侠的警察问他:“谁给你的权力?你和我们有什么区别?”蝙蝠侠只是戏谑的回答了他,那是因为他自己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例如他为了追捕小丑将全市人民都置于监控之下,这么做到底对不对?他回答不了。他最终成为哥谭市民的杀手,却成为观众心中真正的英雄。他承受一切,独自逃亡,成为黑暗中的骑士,成为人们需要却不期待的黑暗骑士。蝙蝠侠的行为为观众树立了善与美的标杆,或许鲜有人能做到像蝙蝠侠一样,但这会激励人们 。

哈维•登特是市民心中的光明骑士,是哥谭市高尚的灵魂。但正如尼采所言:“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登特正是凝视深渊而堕入深渊的。硬币作为一个符号,在片中所指登特。登特“双面人”的称号在影片中早有伏笔。在他还没有堕落时,硬币两面全是光亮的正面,如他所言:“我创造运气。”而当他堕落后,面部一边完好,一边狰狞,硬币也被烧糊了一面,这象征着登特成为了真正的“双面人”。他开始将自己和他人的命运都交给概率,在他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公平。登特是蝙蝠侠的反面,蝙蝠侠和戈登将希望都押在他的身上,他却失守了。因瑞秋的死,他性情大变,这类似于我们普通人,在至亲收到恶的侵袭时,往往也会堕入恶的深渊,将恶带给别人,实现所谓的公平。登特的存在也是为了凸显蝙蝠侠,登特的失守也是为了剧情的发展,如果没有登特的失守,蝙蝠侠将无从证明自己是真正的英雄。

理想与现实是构成人生存的根本矛盾。作为感性的自然物,人与动为一样要追求欲望的满足,但作为具有精神意志的人来说,人又远远超出动物,形成了自己道德和原则。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根源性的存在于人的生存中,不断地实现着否定统一,将人们推向更美好的世界。而小丑的逻辑将人们简单的等同于纯欲望的动物,否定了认得精神意志的力量。我们会看见深渊,但我们不能因为失望而走入深渊,深渊的存在不正可以激励我们追求更美好的世界吗?尽管我们看见了深渊,我们还是要满怀理想。

作品当中也体现出了导演狭隘的国际格局和偏颇的文化意识,影片中多次出现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冷嘲热讽,这在诺兰导演的电影中多有出现,这无疑会拉低影片的整体水平和中国观众的观影体验。并且会在西方民众中造成不良的影响,是中国国家形象在全球中变的扭曲、失实。在观众欣赏文化产品时,有意的加入辱华片段,潜移默化的灌输反华意识,这并非小题大作上纲上线,而是确实存在,也是导演有意为之。这些反华辱华的小片段单独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但滴水石穿,数量多了就会在观众心中形成心理暗示。例如:

00:14:40—00:15:00,“碳化纤维,28口径,中国制造,想杀我,建议你买美国货。”

00:26:20—00:26:30,“无论如何中国政府都不会同意引渡。”

00:18:15—00:18:25,“刘的公司每年都以8%的速度增长,跟时钟一样准,这里面肯定有账外账,可能还是非法的。”

以上的这些段落,对中国的明指暗喻,使得中国的形象成为落后的、虚假的、不开明的。作为文艺作品的电影来说,应该尽量避免意识形态上的政治渗透。从商业考量上来说,这么做也不利于影片在中国市场的传播和收益。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在艺术和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影片,但也成为政治渗透的工具。观看时,应该抱有警惕的态度。

来源:光影故事的博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