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海经》到《聊斋》!志怪传统咋成了奇幻电影“宝藏”?

快播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14:50 3

摘要:那会儿人生产力水平有限,看见打雷下雨、山崩地裂都没法用科学解释,就把这些超自然现象归到“鬼神”头上,慢慢就有了对鬼神的崇拜。

咱们今天聊的志怪传统,可不是随便编的鬼神故事,它打远古时候就有了。

那会儿人生产力水平有限,看见打雷下雨、山崩地裂都没法用科学解释,就把这些超自然现象归到“鬼神”头上,慢慢就有了对鬼神的崇拜。

这种对未知的敬畏,搁现在看也挺真实的,毕竟谁没在小时候怕过黑、觉得暗处有啥东西呢?

古人想跟“鬼神”沟通,就靠巫术当桥梁。他们用夸张、幻想的法子,把人、鬼、神三者的关系搭起来——既有联系又有对立,还能互相转化,这才算有了咱们民族完整的神话体系底子。

本来想觉得巫术就是瞎比划,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它更像古人应对未知的一种“办法”,哪怕在现在看来不科学,也是当时生活的一部分。

而且志怪文化跟神话还不一样,神话里的人物都特豪迈,还有磅礴的历史背景,志怪就接地气多了,通俗易懂,老百姓没事拿来解闷儿,这点倒跟现在咱们看短视频找乐子有点像。

“志怪”这词儿最早出自《庄子·逍遥游》,里面说“齐谐者,志怪者也”,意思就是《齐谐》这本书专门记奇闻逸事。结合《庄子》的成书背景看,战国时期志怪的概念就初步形成了。

还有考古发现能佐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巫器,比如玉猪龙,就印证了远古巫术活动的存在,那可是当时人与“鬼神”沟通的实物载体。

能把玉器做成这种造型,说明古人对“鬼神”的想象已经挺具体了,不是瞎琢磨的。

聊完起源,就得说说志怪传统是咋一步步变样的,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点,跟咱们穿衣服随季节换似的。

先秦时候,商朝专门设了掌占卜、驱邪的巫官,国家遇到大事或者节日,就靠占卜、观天象跟“鬼神”“对话”,求神灵保佑。

那会儿还有本叫《山海经》的书,被称为“古今语怪之祖”,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这些咱们从小听的故事,都打这儿来。

先祖们的想象力是真丰富,对自然的理解也挺特别,就因为这些,咱们民族才有了独一无二的神话素材,后来的文艺作品、电影都能从这儿找灵感。

到了周朝,人们开始重视伦理教化,对鬼神文化就理性多了,“鬼”和“神”的地位差得越来越大。

记载奇闻逸事也不只是因为敬畏鬼神,更多成了巩固统治的手段,文人写“志怪”也更主动,想用鬼神的形式说对社会的看法。

春秋之后,儒家文化起来了,孔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这话成了当时文人学者的共识,志怪文化就被压了一阵。

汉末的时候,巫风又盛行了,出了《淮南子》《列仙传》这些“志怪”作品,开始流传神仙的事儿。魏晋南北朝那会儿,佛教特别火,还跟本土的志怪传统搭着来,互相帮衬。

东晋的干宝写了《搜神传》,被称为“志怪小说鼻祖”,这书还定下了用文言短篇写鬼神怪谈的“志怪”传统。

干宝为啥写这个?据《晋书·干宝传》记载,他爸的婢女殉葬后复活,哥哥死了又活过来,这些亲身经历让他对鬼神的事儿特别关注,无奈之下才动笔写了《搜神传》。

唐代之后,佛教和儒家文化改造了志怪文化,志怪小说大多带了教化目的,成了一种文学创作手法,既有为社会服务的教化作用,又有审美价值。到了清代,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把志怪小说推到了最高水平。

那会儿文字狱严,蒲松龄不敢直接说社会不好,就借狐鬼花妖的故事批判现实,比如《促织》就写了官场腐败。如此看来,志怪文学不光能解闷,还能藏着文人的心里话,这水平可不是一般高。

志怪传统不光是老祖宗留下的“老古董”,现在还能帮奇幻电影“出圈”呢。

你看奇幻电影,重点就在于“奇”和“幻”,得让观众觉得惊奇,还能沉浸在虚构的世界里,想提高代入感、奇幻感和真实感,离开志怪传统可不行。

有人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没必要靠老传统,我倒觉得不是。好莱坞奇幻电影有自己的套路,咱们要是没有志怪传统这“独门武器”,很容易跟人家撞脸。

用志怪里的故事和价值观,再加上现代特效,才能做出有东方味儿的奇幻片,这才是咱们的优势。

《哪吒之魔童降世》大家都看过吧,这电影改编自《封神演义》,而《封神演义》的底子就是志怪传统。里面“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劲儿,其实跟咱们老祖宗“人伦和谐”的价值观能对上。

本来以为老故事年轻人不爱看,后来发现只要改得有意思,大家照样买账,这电影票房超50亿,就说明志怪元素的市场潜力真不小。

还有《捉妖记》系列,借鉴了古代的“妖”文化,编了个人妖共存的世界,还传递了“包容”的理念。

电影学者尹鸿说过,中国奇幻电影得扎根本土文化,志怪传统里的神话素材、审美风格,是区别于好莱坞奇幻的关键。这话我特认同,你想啊,要是咱们的奇幻片全学好莱坞,没有自己的文化根儿,观众也不会买账。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咱们中国独有的神话素材、志怪传统,借着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发光发热,成了打造东方式奇幻电影的“利器”,对21世纪的奇幻电影影响特别大。

那些让观众觉得震撼的视觉体验背后,其实是咱们历代人智慧的结晶。

如此看来,志怪传统从远古走到现在,靠的不是运气,是它能跟不同时代的人“对话”。远古时候帮人解释自然,后来成了文人表达想法的工具,现在又给电影提供灵感。

它源于远古鬼神文化,经过先秦、周、魏晋、清代这些朝代的演变,形成了既有娱乐性、又有教化性和审美性的文化体系,《山海经》《搜神传》《聊斋志异》就是不同阶段的代表作。

毫无疑问,志怪传统是咱们民族智慧的结晶,能反映民族的心理结构和文化发展,也是艺术创作的独特素材。

未来,当代奇幻电影要是能继续挖掘志怪传统的深层内涵,结合现代科技比如特效技术,做出既有东方美学又有时代精神的作品,那千年志怪文化就能在银幕上焕发新生,还能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

不过也得注意,不能瞎改,得保住它的根,不然就不是志怪传统了,你说对吧?

来源:滕王说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