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2年上映的《甘地传》是已故英国大导演理查德·阿滕伯勒的代表作之一,曾经拿下奥斯卡8项大奖,是一部能跻身有史以来最杰出、最具史诗性魅力的传记电影之一。
1982年上映的《甘地传》是已故英国大导演理查德·阿滕伯勒的代表作之一,曾经拿下奥斯卡8项大奖,是一部能跻身有史以来最杰出、最具史诗性魅力的传记电影之一。
据说导演很早就渴望拍摄甘地,并为此酝酿长达二十年,还大胆启用当时并不知名的本·金斯利出演这个著名历史人物甘地。本·金斯利恰好拥有英国印度的双重血统,他以这部影片创下十分罕有的第一次获得提名就拿下最佳男主角的奇迹。
海报
此外,这部影片拍摄动员了3万多群众演员,在那个没有什么特效技术的年代,这种拥有庞大场面的史诗性大作,其画面的震撼力具有无与伦比的真实感和吸引力。
这部《甘地传》问世距今已经四十多年,笔者前后也至少看了数次,几乎每一次观摩都会多多少少增添一些新的感悟。所以,想要从以下一些边边角角的方面谈一谈这部经典之作。
理查德·阿滕伯勒原本是演员出身,从四十年代就开始演出,六十年代后期才转型成为导演。对于后来大多数新晋观众而言,显然后期导演的作品更能被欣赏和接受,比如除了《甘地传》,一些资深观众至少还对《遥远的桥》《卓别林传》《爱情与战争》等作品有印象。
反之,理查德·阿滕伯勒四五十年代当演员的那些作品,基本已被历史尘埃所淹没。所以,他晚年的出镜显然离不开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著名的《侏罗纪公园》带来的轰动,许多后来的观众正是通过这一作品才真正见到其风采。
在《侏罗纪公园》中,理查德·阿滕伯勒扮演创建恐龙公园的那个大富豪,一副有理想、有抱负又有几分童真的形象,最终却犯下超出“认知”的巨大错误。从人物形象来说,他不是那种野心勃勃的商界“坏人”,实际他的动机很有些世俗化,片中那句“不惜成本”的名言带着真诚,甚至有几分可敬可爱,理查德·阿滕伯勒的演绎能够使人信服和接受。
作为两个大导演的关系,笔者不是想围绕交情匪浅这种一般性的八卦。实际想围绕理查德·阿滕伯勒八十年代初拍摄的《甘地传》,推测多半给当时业已成名的斯皮尔伯格有过非同一般的震撼和启发。
斯皮尔伯格在七十年代已经凭借轰动影坛的《大白鲨》《第三类接触》确立了地位,但是接下来尝试接触历史背景的《一九四一》被视为荒诞闹剧,而《夺宝奇兵》尽管是一部载入史册的作品,却依然充满娱乐性,没有多少严肃的质感。就在《甘地传》面世的这一年夏天,斯皮尔伯格又上映了科幻佳作《ET外星人》。
不知道是否机缘凑巧,到《甘地传》轰动影坛过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开始接连朝严肃题材转型,从《紫色》到《太阳帝国》,都是历史背景下的正剧风格,已经进步不小,但是还不够成功,直到九十年代初期的《辛德勒的名单》才真正完成一流大导演的身份确立。
《辛德勒的名单》原著其实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为依托的“小说”,奥斯卡·辛德勒确实是一个真实人物,但是生平事迹带有许多争议,尤其和电影呈现的内容存在很大区别。
不无凑巧,这本著作同样在《甘地传》上映的1982年推出,斯皮尔伯格看后很快获得改编版权,原本没有打算自己来拍摄。因为一来他自己就是犹太人后裔,害怕无法客观公正的对待辛德勒以及那一段历史。二来对表现严肃历史作品,以他的有限的两部类似题材拍摄经验,还缺乏信心。
于是,斯皮尔伯格本来想推荐给马丁·西科塞斯,但对方同样认为自己不能做好这一题材而拒绝了,后来据说还找过罗曼·波兰斯基,也被婉拒。几年下来居然没有人愿意接手,最后只有斯皮尔伯格硬着头皮上阵。
等到九十年代初期正式准备这个项目时,刚好又开工了《侏罗纪公园》,就邀请理查德·阿滕伯勒出演表达某种感谢,正好趁机请教大型历史题材作品的技术经验。果然不负期待,《辛德勒名单》最终完全让斯皮尔伯格脱胎换骨,一方面固然是导演本身功力的积淀,另一方面应该与得到前辈点拨不无关系。
《辛德勒名单》与《侏罗纪公园》虽然都在1993年上映,可后者是提前面世的暑期档票房大片,前者是冬季档上奔着各大颁奖礼去的艺术向作品。而且,《辛德勒名单》中居然也有《甘地传》的主演本·金斯利,无论如何,很难相信这一切仅仅是出于巧合。
在两个导演技术层面交流之外,《甘地传》对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有什么样的启发?笔者以为,那就是理查德·阿滕伯勒作为一个英国大导演能够抛开历史恩怨,带着极大的客观视角,尽量以公正的立场来拍摄甘地这位印度的著名人物。
要知道,英国是世界公认的老牌帝国,而印度是被其占领将近两百年。在八十年代初,印度摆脱英国也不过区区三十多年,能够这样做显然并不容易。
400多年来,除了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可以挑战英国之外,整个世界近现代史,英国一直稳居世界列强的前列,正所谓纵横东西半球,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
随着二战结束,先后失去印度和埃及,实际上就已经跌为二等强国。直到80年代,英国上层社会的多数人心里一直还为此纠结,比如当时那位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在世界也制造了不少的紧张。
如此更加可以显现理查德·阿滕伯勒拍摄《甘地传》呈现历史思考所抱有的胸襟和气魄。《甘地传》显然也激发了斯皮尔伯格最终排除万难的壮志雄心,他拍摄奥斯卡·辛德勒这样一个二战期间德国人与犹太人之间的故事。各自所持的立场与影片表现的主角居然都带有一种强烈的反差,然后都在影片中对其进行正面弘扬,并带有一些超越世俗方面的思考,能够具有这样胸怀的导演,并且能够拍出这样厚重而成熟的作品,直到今天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甘地传》长达190多分钟,影片大体表现了甘地一生中重要的一些事件,集中在与英国对抗,争取印度独立和化解宗教纷争几个重点。因此,情节冲突十分明显,也比较有戏剧性。
影片涉及的甘地、尼赫鲁、真纳等角色,全都是二十世纪重要的历史人物,整个故事主线其实通过甘地的经历,表现了他们之间的合作与分歧。影片一方面从甘地的视角来展现看待印度如何获得独立,又如何迎来内部的分离,同时也就表明——甘地如何带领上下取得成功,又如何换来失败。
对于这样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本似乎不应该简单以人生的成功和失败来定论。但作为一部面向全世界观众的电影,这恰恰是作为通俗化,或者欧美好莱坞影响下,一种最为大多数人接受的艺术表达的典范。
影片一开始就声明甘地这个著名人物身份的特殊性:他一直要算一个普通人,他不是政治家,不是军事统帅,没有任何官衔,没有财富,也没有什么著作和发明,不是科学家,不是艺术家,甚至都算不上是思想家,仅仅是一个普通人。
但是,甘地有的是深邃和超凡的灵魂,超越了当时的时代、国度和族群的界限,他想要成为印度的表率——源自古老的印度文化就是以凡人的姿态,通过世间修行而无限接近神明。
他能够被人们所景仰和崇拜,但几乎没人愿意成为第二个甘地,他也没能拯救一个完整的印度……印度所迎来的独立背景之下的巨大遗憾恰恰见证了他的命运和渴望。
世人都知道,甘地秉持的精神是不提倡暴力手段,但他一生所行的恰恰就是一种斗争。这似乎很矛盾,恰恰这种“古怪”的方式正是英国在印度占据两百年来——两大文化背景融合造就的一种新颖而无奈的结果。
甘地本人的成长已经吸收英国影响的现代文明,他是一个接受英式教育的律师,包括真纳、尼赫鲁等人都与他一样,全都有律师的经历。进入二十世纪现代文明社会所崇尚的平等、公正、自主等等概念,大多来自于欧洲的人文思潮,再加上他们从事律师的行业特色,进一步转化为针对各族人群的扩大影响。
甘地回到印度以后掀起轰轰烈烈的拯救运动,原本他有成为社会活动家以及职业政治家的潜质。可是最终他的行为与真纳、尼赫鲁不同,甘地见过现代与世界以后,他没有被所谓的进步文明腐蚀,反而更显“修行”的崇高。
影片开始一段塑造甘地这个角色,就非常鲜明的运用律师一套说辞,让人感觉甘地是能够融入西方文明社会的,但在这些职业化的套路背后,传递给甘地(实际是观众)的仍然是一种等级社会下的各种歧视。
这一幕其实是为了立住人物,比较婉转但又相当犀利地指出西方现代社会的本质,尤其当时号称纵横东西半球的大英帝国,充满了愚弄全世界各地百姓的谎言。
当甘地回到印度从事拯救和解放就换上传统服装,深入各省,他的思想和行为开始改变。他与真纳、尼赫鲁本来都同属一样的阵营,但是甘地并非单单希望印度从形式上获得自立,实际他希望绝大多数男女老幼从思想上拥有真正的平等和睦、共存共荣的理念,他内心渴望的是重塑一个全新而理想的国家和族群。
甘地始终走在其他人与整个时代的前面,自然有些脱离当时的现实,自然一切的行动都很不理想,最终他仅仅是重塑了自己。他既发起一次次与英国方面的对抗,又并不希望制造不幸和暴力流血,事实上都知道这同样并不现实。在斗争形式上也是失败居多,也一次次被投入监狱。
广大的群众确实在甘地发起的一次次抗争下逐渐觉醒,同时,英国在一次次的冲突和争议下备受压力,最终,甘地居然奇迹般迫使英国与之谈判和解,他貌似真的成功了。如果总结这种赢得胜利的根源,也确实很特殊,这种还是脱离不了英国范式。他们固然有殖民者残暴的一面,但上层社会始终习惯打扮为绅士,讲究礼貌和风度,所以常常害怕暴露尴尬。
从英国的历史来看,长久实行国王制度,当年的美利坚可以获得独立都有这种维系体面的情形存在。另外,他们的法律体系也有包容和先进的一面,否则英国不会在世界近代史上缔造那样巨大的影响力。
那么换句话说,英国能够给甘地这些印度的精英人士寻求和平解决争端的依据和途径。相当于接近甘地是为印度“打官司”,失败,上诉,再失败,再上诉,然后这一“打官司”过程获得巨大的社会关注和舆论,迫使英国上层进行双方“和解”。
要是放在其他国家或其他时代,相信都会是劳而无功,所以这仅仅是独特的个例,甚至离不开二十世纪上半叶满世界到处国际抗争、寻求解放的大背景。当时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持续,尤其二战在1945年的胜利本身就是激发各国摆脱殖民,获得自由的历史性契机。
正如伟人有过一次著名分析,国际上正义方面的力量随着二战结束是不断增强而不是削弱,印度获得成功与历史机遇也有很大关系。影片中因此特别穿插了外国媒体人士对印度局势变化的关注,如马丁·辛扮演的美国记者就见证了甘地在南非发起抵抗和印度国内徒步到海边制盐两次重大事件。
我们的斗争就远比印度复杂和艰巨,所以被形容不可能是请客吃饭进行谈判,也不能温良恭俭让。印度不仅成为极其特殊个例,甚至显得格外侥幸。但随着甘地的不幸命运就能看到,印度绝对算不上完全的“成功”,随之而来的印巴现实,深刻暴露了甘地的理想色彩和可操作性的脆弱。所以,影片蕴藏的思考深度就是通过甘地的命运还表达更为深沉的历史悲剧。
尽管影片只是一种艺术化呈现,通过甘地的形象对比真纳与尼赫鲁的形象,就能看到这种理想和现实的恩怨。他们曾经是“战友”,但他们根本不同,甚至暗藏矛盾,最终导致迎来的成功迅速分化,因为他们是典型的政治家。
影片有一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甘地在真纳的家中向大家解释所谓的“非暴力不合作”,他一个人侃侃而谈,边说边走到客厅门口,从谁都没有放在眼里的一位侍者手里接过装着茶壶的托盘,并对他点头致谢,然后回身给在座的每个人斟茶。
这时候,甘地口中正好说到用自己的行为唤起每个人的羞耻之心,他的举动无形中让在座每个高谈阔论,争取平等反对殖民的精英们全都汗颜,当时还年轻的尼赫鲁站起身,还微笑地端起茶杯请甘地为他斟满。这样一个看起来并不算特别突出的细节,就将甘地的思想行为同尼赫鲁、真纳等人的差异表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后半部分有一场戏,印度、巴基斯坦的分治已经箭在弦上,甘地难以接受为之奋斗终身,原本已经得到自由的印度会是这样一种结果,想再以妥协让步的方式尝试说服真纳,带着尼赫鲁等人到真纳家中又一次“谈判”。
甘地口中说着“亲爱的真纳”,提出尼赫鲁等人让出席位,让真纳来当第一届总理,让他组织各个部门的官员,然后尼赫鲁强压怒火表示,对于甘地的要求他可以接受,但是,国内形势并不是他们所能控制。
甘地听了陷入一阵沉默,内心无比沉痛,带着已经不无哀求的神情望着真纳,真纳却平静地说:“要独立的巴基斯坦,独立的印度,还是要内战?由你(甘地)决定。”
今天来看最终两家分治,显然有足够多的因素来分析这一局面形成。当时摆脱英国的大趋势,国内各种族群、各种派别也受到各种口号的渲染,制造出许多令人紧张和恐慌的形势。
真纳,原本也是当时涌现的优秀领导人,单就《甘地》影片的刻画自然不够丰富完整,甚至多少被贴上标签:他就是甘地的对立面,充分显示政治家和理想者之间的尖锐矛盾,为甘地的一生投下重重的失败的阴影。
作为巴基斯坦的领袖,真纳其实也一样视为了不起的角色。可需要知道,这是今天将巴基斯坦视为早已经出现的国度而言。从漫长的历史来说,原本这个地方并不单独存在,他们从来就算是一家百姓,仅仅是一些部落的信奉不同。真纳是为另外一群信仰者争取种种利益,却在事实上造成了“分家”,造成甘地追求的愿景受到重大打击,等于宣告他最后的“失败”。
这一幕再次印证了当时所谓西方文明社会背后的谎言和陷阱。影片也比较婉转指出了真纳和英国人的来往谈判,虽然比较简单和戏剧化,可确实是巴基斯坦诞生的真相,至少是相当重要的环节,包括后来众所周知的克什米尔地区。尽管比较淡化(毕竟不属于主要情节),已经体现了导演作为一个英国人具备公正的历史视角,非常值得敬佩。
放眼世界,这绝不是单独的悲剧,还有北朝南韩,南北越南,只要有不同的观念和立场,欧美列强就可以通过诸多现代化思想制造出分歧争端,带给当地长久的创痛,长久的分离,对于当地人的思想文化影响太过深远,哪怕是同一族群的隔膜都变得难以消除,这样的历史教训在一个个号称步入现代化的国家里确实显得太过讽刺,所谓现代人的现代文明又从何说起?
回头看印度内部的两大阵营造成的冲突爆发,完全是英国人在“友好告别”之际留给新生印度的一个巨大的危机。甘地最后依然是用陈旧的传统方式努力维系局势,比如指望“唤起良知”,最终却死于暗杀,当时印度获得正式独立才仅仅四天,这种无奈的结局实在发人深省。
《甘地传》中展现的甘地,相当完美地结合了印度传统与英国现代风范,谈吐彬彬有礼,待人真诚和善。对于正派的英国人来说,原本应该就像一个典型绅士,这可能就是导演会敬重甘地的根本原因。
对于甘地的思想为何会如此,除了印度本身的多元文化背景,他也接受了较突出的基督背景,如他在南非时就提到“耶稣左脸被打”的典故。因此,作为现代人,甘地多少超越了宗教与族群的隔膜,希望各族能和睦共处。但在思想本源上,他其实立足在印度与英国的传统之上(所以始终举止比较老派),如果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其实是无法真正步入现代文明的,很可惜,没多少人真正理解,也没多少人真的跟随他。
他是一个古老文化积淀下的有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他是一个有英雄般壮举的普通人,他是一个接近于神明的平凡人,可以看看,这许多看似矛盾的概念都集中在甘地身上,他确实就是一个奇迹。
海报
在东方一些古老国度,在饱受殖民者影响后其实都涌现过既效法西方又要同其抗争的尴尬。全世界的现代文明其实都在二十世纪打上重重的西方社会的思想烙印,因此,作为东方古国的印度,甚至也包括我们,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磨难重重。
文化,本身是一种需要长期积淀的东西,印度在两百来年的时间受英国影响尚且付出惨重的代价,如今许多的问题再次成为全球性焦点,实在值得警惕和深思,因为历史的悲剧一直没有真正离开过。
好比甘地遇害以后,真纳其实同一年也死了,他费尽心机酝酿出来的巴基斯坦,没过几年居然重演了分治的悲剧。1956年,巴基斯坦又分出来一个孟加拉。
由于巴基斯坦与我们长期都紧紧站在一起,于是尼赫鲁领导的印度和我们的关系颇为微妙,如东京审判结束时,印度带头反对给日本战犯处以死刑,后来又在领土争端发展为局部对抗,包括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风波。
再次可以看出,尼赫鲁虽然与甘地的交情很深,但他就是一个标准的政治家,甚至还可以认为颇有野心,和甘地几乎是两个世界的人。在印度,没有人愿意成为第二个甘地,他代表的是老旧过去(甘地几乎就不希望印度走西方工业化的道路),所以最终是一种传统文化熏陶之下被供奉起来的偶像,乃至于被丘吉尔调侃为“半裸的苦行僧”。
一个争强好胜的现代化国家是甘地没法想象也从未想象过的,他的精神不过是身边这些现代人在利益需要的时候就拉过来运用的公式模版,或者举起来呼朋引伴的旗幡而已。
来源:何运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