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内娱不再沉迷于流水线偶像的 “工业糖精”,“电影感” 成了新的审美角逐场 —— 胶片颗粒感、光影叙事力、角色共生感,这些曾经只属于大银幕的评判标准,如今成了衡量新生代演员的新标尺。而周也、张婧仪、章若楠三位女星,恰好踩着这股浪潮脱颖而出,她们丢掉滤镜下的精致
当内娱不再沉迷于流水线偶像的 “工业糖精”,“电影感” 成了新的审美角逐场 —— 胶片颗粒感、光影叙事力、角色共生感,这些曾经只属于大银幕的评判标准,如今成了衡量新生代演员的新标尺。而周也、张婧仪、章若楠三位女星,恰好踩着这股浪潮脱颖而出,她们丢掉滤镜下的精致假面,用自然肌理与情绪张力,重新定义了青春题材的银幕形象。不是靠颜值堆砌,而是靠帧帧画面里的生命力,让观众读懂 “电影感” 的真正含义。#周也#
周也的电影感,藏在镜头捕捉的 “矛盾感” 里。《少年的你》中,她饰演的魏莱是最让人又恨又怜的存在:身着白衬衫站在阳光下时,发梢沾着的碎光让她像个无害的纯白少女;可当镜头拉近,她眼底一闪而过的淬冰狠戾,嘴角扬起的虚伪弧度,又瞬间切换成霸凌者的阴冷。冷白皮在影片阴郁的色调里格外扎眼,这种视觉反差本就充满叙事感,而她更用微表情放大了角色的复杂性 —— 被反驳时指尖无意识的蜷缩,得逞后眼底转瞬即逝的脆弱,无需夸张的肢体动作,就把 “坏女孩” 背后的空洞与偏执演活了。有观众说 “看周也的镜头,总觉得下一秒会有故事发生”,这份让人心悬的张力,正是电影感最珍贵的内核。
张婧仪则在 2025 年的《独一无二》里,把电影感玩成了 “肢体的诗”。她饰演的喻延,是听障家庭里唯一的健听者,语言的缺失让她习惯用身体 “说话”:帮父母翻译时,肩颈会不自觉绷紧,像在扛起整个家庭的重量;独处时靠在窗边,眉眼会慢慢舒展,露出与年龄相符的松弛 —— 这些细微的肢体语言,比台词更有冲击力。对比《风犬少年的天空》里那个带着青涩的少女,她这次的表演多了 “克制感”:难过时不会号啕大哭,而是让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直到转身才轻轻擦掉;开心时也不是夸张大笑,而是嘴角微微上扬,眼底却亮得像藏了星光。这种 “收着演” 的细腻,让每个镜头都像未说出口的潜台词,观众能从她的眼神流转里,读懂角色没说出口的委屈与坚强。
章若楠的电影感,走的是 “治愈系” 路线,带着生活的温度。《你的婚礼》里,她饰演的尤咏慈,把青春悸动藏在最日常的细节里:逆光奔跑时被风吹乱的发丝,面对喜欢的人欲言又止的微笑,甚至是吃冰淇淋时沾在嘴角的奶油,都像从每个人的青春里截下来的片段,自然得毫无表演痕迹。而在《不说话的爱》里,她特别出演的手语翻译,又展现了另一种电影感 —— 指尖的轻重缓急,眼神与听障者的共情交流,没有一句台词,却靠肢体与表情传递出超越语言的温暖。有人说 “章若楠的镜头总让人觉得舒服”,这份舒服,源于她没有刻意追求 “惊艳”,而是让自己融入角色的生活,让观众在画面里看到 “真实的人”,而非 “演出来的戏”。
从全球视角来看,这三位女星的 “电影感” 探索,其实与国际影坛的审美趋势不谋而合。好莱坞的西尔莎・罗南,靠《布鲁克林》里细腻的眼神变化征服观众,她的电影感藏在 “像呼吸一样自然” 的表演里;韩国的金泰梨,在《小姐》中用肢体的细腻张力打破 “花瓶” 标签,证明电影感是演员与角色的深度共生。对比之下,周也、张婧仪、章若楠的优势在于,她们没有照搬国外的表演模式,而是结合中国青春题材的特质,走出了自己的路 —— 周也的 “矛盾感” 适配青春疼痛,张婧仪的 “克制感” 贴合现实题材,章若楠的 “治愈感” 温暖轻喜剧,她们让 “电影感” 不再是抽象的美学概念,而是能落地到具体角色、具体故事里的感染力。
不过争议也随之而来。有人质疑 “电影感是营销噱头,本质还是靠颜值”,觉得她们不过是 “长得上镜”。可事实是,周也为了演好魏莱,曾反复研究霸凌者的心理,对着镜子练习 “笑着说狠话” 的微表情;张婧仪为了《独一无二》,提前三个月学习手语,观察听障者的肢体习惯;章若楠在《你的婚礼》里,为了拍好逆光奔跑的镜头,顶着烈日反复跑了十几遍,直到汗水打湿头发、呼吸变得急促,才拍出那种 “青春里的狼狈与热烈”。这些背后的付出,才是 “电影感” 的真正底色 —— 不是靠镜头滤镜,而是靠演员对角色的敬畏与打磨。
如今,这三位女星的探索,正在悄悄改变内娱青春题材的审美。不再是 “傻白甜” 或 “霸总甜宠” 的套路,而是开始关注角色的复杂性、情感的真实性,用 “电影感” 的镜头语言,讲述更有深度的青春故事。当周也的锋利、张婧仪的克制、章若楠的温暖在银幕上交织,她们证明:新生代演员不只有 “流量”,更有对表演美学的思考;青春题材也不只有 “甜”,更能靠 “电影感” 打动人心。
你最喜欢三位女星中谁的 “电影感”?又觉得哪种 “电影感” 最能戳中你?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 毕竟,好的电影感,从来都是演员与观众的双向奔赴。
来源:小娱星探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