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哈尔滨平房区人,欣慰《731》以严谨的姿态完整记录了遗址的历史脉络与沉重真相;作为戏剧与影视人,敬佩《731》在史实敬畏与艺术表达之间实现的深刻平衡;作为语言艺术教育人,更愿以这部作品为镜,引导新生代在回望历史时保持清醒、在表达叙事中坚守良知。影片大量运用
电影《731》正在火热上映中
这部聚焦侵华日军731部队暴行的影片
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在越界影城的放映厅内
观众们静静观看电影
影片结束 灯光亮起
许多人眼中闪烁着泪光
脸上满是悲愤与凝重
越界影城的放映厅坐满观看电影《731》的观众
作为电影《731》首批观众
多位影评人在观影后
从不同维度谈起了观影感受
电影《731》宣传海报
作为哈尔滨平房区人,欣慰《731》以严谨的姿态完整记录了遗址的历史脉络与沉重真相;作为戏剧与影视人,敬佩《731》在史实敬畏与艺术表达之间实现的深刻平衡;作为语言艺术教育人,更愿以这部作品为镜,引导新生代在回望历史时保持清醒、在表达叙事中坚守良知。影片大量运用缓慢的推轨镜头,仿佛观众的双脚正不由自主地踏入这片被冰雪覆盖的罪孽之地,每一步都沉重而抗拒。镜头转向那些复现历史惨剧的场景时,常常采用隔窗窥视、阴影投射或虚焦处理,这种“间离”手法避免了感官刺激,却将更多的想象与反思空间留给观众,于无声处听惊雷。全片配乐极尽克制,大量留白处唯有环境音效——寒风的呼啸、脚步声的回响、铁门的碰撞、时钟的滴答,这些声音被无限放大,构成了最原始的心理压迫。在呈现某些极其残酷的史实时,音乐反而骤然消失,陷入一片死寂,这种“无声胜有声”的处理,让震惊与悲痛在绝对的安静中彻底爆发,完成了对观众心灵的最后一击。它不只是一部电影,更是一份历史的证言。它用影像和声音重建了记忆的现场,却又以审慎的距离感提醒我们:有些伤痛,不容遗忘,更不容轻佻消费。
——刘效伶
作为一部聚焦于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篇章之一的电影,《731》自诞生之初便背负着巨大的历史重担与伦理拷问。导演对哈尔滨平房区遗址的处理,堪称一次精准的“影像考古”。镜头游走于宏大与细微之间。低角度仰拍将冰冷的混凝土建筑、巨大的烟囱塑造成非人性的、压迫性的巨型墓碑,它们沉默地矗立,象征着一种僵化、冷酷的制度性暴力。而俯视镜头则如同历史的审判者之眼,凝视着这片被白雪覆盖的罪孽之地,营造出一种无处遁形的压抑氛围。与之相对的,是对遗物(防毒面具、器皿、档案文件)的特写镜头,这些冰冷的物证被赋予了一种触目惊心的质感,成为穿越时空的苦难载体。大量使用的缓慢推轨镜头具有双重意味。一方面,它如同引导观众步入一个庄严肃穆的纪念场域;另一方面,这种不由自主地、缓慢地“侵入”,又让观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适与抗拒,仿佛我们正被迫亲临一个不愿面对的恐怖现场。这种运动方式有效地将观众置于一个“亲历的旁观者”的复杂位置,既沉浸又“间离”。《731》的整个创作实践,为如何处理极端历史题材树立了一个标杆。它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道路:绝对的克制与敬畏。
——刘辉
《731》是一部用敬畏之心叩击历史的作品,它没有回避“731部队”的暴行,以小人物王永章的遭遇为切口,将冻伤实验、活体解剖等残酷场景直面呈现在观众眼前。影片节奏张弛有度,姜武、王志文等演员的演绎极具感染力,灰暗的画面色调更添历史沉重感。它不只是一部电影,更是对受害者的缅怀、对真相的坚守,用影像警示世人:永远别让黑暗重演。
——李昱蓉
电影《731》不是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导演赵林山耗时十余年,用镜头锻造的“记忆之盾”。它避开猎奇血腥,聚焦个体命运与人性挣扎,让被掩盖的黑暗历史,以更具穿透力的方式叩击人心。影片以小贩王永章的蜕变为主线,这个起初冒充英雄牟利的投机者,在目睹“活体解剖”“冻伤测试”的残酷后,从自保的翻译蜕变为反抗者。他的故事里,交织着顾博轩、杜存山等小人物的微光——顾博轩为护孩童放弃生机,杜存山用字典标记逃生路线,他们让731罪行从冰冷数字,变成一个个破碎的鲜活生命。导演的巧思藏在细节里:80余位日籍演员还原侵略者的人性扭曲,70余件实验文物让历史可触可感,结尾石井四郎逃脱审判的处理,比刻意控诉更刺人清醒。正如赵林山所言,影片不要眼泪,而是要观众“清醒”——铭记非为延续仇恨,而是防暴行重演。《731》虽沉重,却是中国人的“必修课”:唯有正视历史,才能握紧守护和平的力量。
——杨志伟
影片的内核并非渲染仇恨,而是正视最沉重的历史。正如导演赵林山所期望的,它盼着孩子们走进影院,在看清历史的伤疤后懂得强大的意义从不是恃强凌弱、欺负他人,而是拥有守护自己、不被侵略的力量。它更像一则振聋发聩的呼吁,二战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历史的真相不能被掩埋,逝去的生命更不该被遗忘。唯有正视那段浸满血泪的过往,将历史的教训刻进心底,才能真正守护住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让“731”式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
——杨影
电影《731》的银幕之光,照见的不仅是一段被遮蔽的黑暗,更是创作者以影像为刃,划破历史虚无主义迷雾的勇气。影片以小贩王永章为核心,从投机取巧的“冒名英雄”到抗争黑暗的反抗者,他的视角让冰冷的历史有了人性温度。杜存山与其他受害者拼死也要留下自己的姓名而不是一串数字,与剧中日本军人的可笑怜悯形成对比,他们会为一只老鼠留下名字,影片拒绝猎奇式的血腥堆砌,以克制的镜头聚焦人性博弈,日军用“健康换自由”编织谎言,比活体实验更令人脊背发凉。银幕上最后一声枪响消散在焦黑的废墟里,“在这里 无人生还”的白色字幕像一道烙印,狠狠烫在每个观众心上,而石井四郎等战犯用本该是罪证的资料与美国换取庇护,逃脱罪责。《731》用影像提醒所有人,如今的和平不是凭空而来,是无数生命用牺牲换来的“来之不易”。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悲剧永远不再上演,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安宁中生活。
——胡义群
与孩子一同观看《731》这部影片,是一次沉重却必要的教育体验。银幕上揭露的历史暴行令人窒息,731部队的残忍实验超越了人性的底线。当孩子紧握我的手,眼中充满困惑与恐惧时,我意识到这不仅是一次观影,更是一次直面历史黑暗的亲子课,为我和孩子提供了难得的对话契机。观影后,孩子问我“为什么人类会如此残忍”,这个问题开启了我们对人性、历史与和平的深入讨论。我引导孩子思考,历史的真相或许残酷,但唯有了解黑暗,才能更珍惜光明;唯有认识战争的恐怖,才能更坚定和平的价值。通过这部影片,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文字,而成为可感知的民族记忆。它警示我们,勿忘国耻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这次共同观影经历,在孩子心中种下了反对战争、珍视生命的种子,这正是历史教育最深刻的意义。
——许玥
当银幕上731部队的暴行被逐一揭开,那些冰冷的实验数据、凄厉的受害者惨叫与沾满鲜血的医疗器械,如重锤般反复撞击着我的心脏,让我在观影过程中数次攥紧拳头,难以抑制内心的震撼与悲愤。这部电影没有刻意渲染血腥场面,却用真实的历史细节撕开了人性最黑暗的一面。731部队以“研究”为名,对无辜平民实施活体解剖、细菌实验、冻伤实验等一系列反人类罪行,每一个镜头都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侵略者的冷血。那些被当作“实验材料”的生命,他们曾是父母、子女、爱人,却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失去了尊严与生命,他们的苦难不应被时间掩埋。影片中,受害者的绝望与反抗、正义者的觉醒与抗争,更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微光。即便身处地狱般的绝境,依然有人坚守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对正义的渴望。走出影院,心情久久无法平复,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或许无法亲历那段黑暗岁月,但我们有责任铭记历史真相,以史为鉴,警惕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
——葛蕾
走出影院时,心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清醒。731题材的电影从不是“冷门”的历史叙事,它是一面镜子,照见过去的黑暗,更照见我们必须守护的未来,唯有牢牢记住那些不能忘却的记忆,才能让正义不被掩埋,让生命真正被尊重。
——谭召群
从越界影城放映厅内的悲愤与泪光
到全国范围的观影热潮
再到影评人多维度的深刻解读
无不印证了《731》这部电影的千钧之重
它叩击心灵
唤醒了我们对历史的敬畏
它更作出一次深刻的提醒:
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
而是为了照亮未来
来源:云岩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