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裕泰茶馆的牌楼前,出现两个金色的大字,片名《茶馆》,这两个大字有二层牌楼那么高……茶馆有一间教室那么大,茶馆里方桌前面的长凳上坐满了茶客……”
讲电影对我来说是一场双向救赎,
愿意一直做盲人朋友的眼睛。
——第11172个天天正能量获奖故事
“裕泰茶馆的牌楼前,出现两个金色的大字,片名《茶馆》,这两个大字有二层牌楼那么高……茶馆有一间教室那么大,茶馆里方桌前面的长凳上坐满了茶客……”
在北京汇爱大厦2层的电影放映厅中,电影讲述师刘彤坐在轮椅上,与她的学生接力为盲人朋友们讲述了经典老电影《茶馆》。
过去的13年里,刘彤作为电影讲述师已为盲人朋友们讲述了超过80场各类电影。“给盲人朋友讲电影,对我而言是一种双向救赎。”刘彤说,她愿意永远做盲人朋友们的眼睛。
当天上午9点半,电影放映厅内的灯光准时暗了下来,一位留着短发、戴着红色眼镜的残疾女孩坐在轮椅上,在首排盲人朋友们中间开始了经典电影《茶馆》的讲述。
从电影开场的标识,到茶馆中每一个细处的陈设,再到主演们的衣着打扮、长相表情,她都能娓娓道来。
这位女孩叫刘彤,今年36岁,是一名脑瘫患者。常年的疾病将她困在一个小小的轮椅上,失去了自由行走的机会。
刘彤说,是电影讲述让她有机会走出家门,了解世界。
回忆起与电影讲述的缘分,刘彤总结为“偶然的幸运”。她坦言,由于疾病导致生活和求学不便,“从小都是爸妈推着我去上学,需要家长全程照顾”。
职高毕业后,刘彤因升高职碰壁,不得不回到家中待业。本着找个事干把时间填满的心态,她开始寻找工作。
刘彤
不久,一则红丹丹心目图书馆的读书录音志愿者招募信息引起了她的注意,“在家就能完成声音录制,只需每周将录好的声音送过来就可以,感觉难度不大,可以试试。”
2009年4月的一天,刘彤抱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心态拨通了心目图书馆的电话,“没想到真能成。”5月,经过培训的刘彤成为一名读书录音志愿者,先后录制了三十六本有声书。
当时的刘彤很少跟陌生人打交道,甚至在跟外界接触方面也有些畏难情绪。然而在多次随父亲送声音的过程中,接触到给盲人讲述电影志愿者这一群体。
“心目图书馆的旁边就是心目影院,给盲人讲电影挺有意思,也许我也可以试试。”在跟当时心目图书馆相关负责人沟通后得到支持。就此,刘彤开启了与电影讲述13年的缘分。
“第一部讲的电影是《看车人的七月》,当时不会写脚本,是别的志愿者帮忙写的。负责人说你先照着念试试。”
2012年4月7日,刘彤开始了自己的第一场电影讲述。开讲前,她仅看电影就看了20余遍,反复演练如何在电影演播期间适时插入讲解,如何让大家听懂。
初次“试水”得到了盲人朋友的认可,刘彤开始对自己有要求。“总不能一直让别人帮忙写脚本吧!”刘彤默默告诉自己,便开始摸索着自己写第二部要讲述的影片《我们天上见》的脚本。
这是一部讲述亲情的故事,感人至深。为了讲好这部电影,刘彤开始学着将一张白纸分成两部分,左边是台词右边是脚本。电影里每一句台词讲完,对应的讲述脚本就要写出来。
如何用词,如何描述画面,她一句一句摸索着写,最终她独立写的首个讲述脚本在半年后完成。
“写完之后,又细细打磨,一年后才开始给盲人朋友们讲解。别看准备的时间长,但突然通知我可以去讲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些紧张。”刘彤说。
至此之后,刘彤也在一次次的练习中对电影讲解有了心得。“电影讲述就像‘扒墙头’,一个小孩踩在另一个小孩的肩上,肩上的小孩就要跟下面的小孩说看到了什么。”
刘彤说,给盲人朋友讲电影就类似这样,要用盲人朋友经常接触的东西来比喻,用生活化的语言描述、表达。
例如,讲《人潮汹涌》影片时,对于一个子弹壳的大小,她就形象比喻为“有带壳花生那么大”;鲸鱼的外形就描述成“身体两头尖、中间鼓,像个大枣核”。
虽已讲述了十几年,但刘彤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电影是浩如烟海的,每一部影片都有自己的难度。电影讲述人的角色就是导演的嘴,盲人朋友的眼睛。怎么做到精准把握整部电影是最难的。”
刘彤在回忆自己失败经历时说,在讲述电影《孤注一掷》时,出现了一次讲述“硬伤”,让她至今难忘。
“这部电影是反诈题材,剧中有一个情节讲的电诈集团欺骗大家要送他们回家。我在讲述时没注意,就顺着讲了‘送他们回家’。
结束后,心目影院的一位老师提醒我,当时应该跟盲人朋友讲那是‘骗他们说要带他们回家’。虽然只是几个字的差别,意思却大不相同。”
谈到最难忘的一次讲述经历,刘彤说要数她早期的讲述作品《信义兄弟》。影片是一个关于“信义”的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临近春节,武汉东方建筑集团公司项目经理孙水林为赶在大年三十前给武汉黄陂的工友们发工钱,携带一家四口开车回黄陂,路上不幸遭遇车祸。其弟孙东林为完成哥哥大年三十前给工友们发工钱的承诺,四处借钱替哥哥为工友发工钱。
当影片讲到最后时,刘彤听到了盲人朋友稀稀疏疏的抽泣声。“他们听懂了!这比千万句鼓励更有价值。这也印证了盲人朋友是可以听懂电影的,他们是可以像健全人一样感受电影的魅力的。”
刘彤说,当时她特别感动。她更坚信红丹丹心目影院首席电影讲述人王伟力老师曾经说过的话:
对盲人朋友要说看电影,不要说听电影。对盲人朋友要说写盲文,不要说查盲文。因为我们明眼人也是写字,也是用眼睛看电影,所以盲人朋友也是看电影,盲人朋友也能坐在影院里和健全人一样用心感受电影,他们也能毫无差别“看”电影。
13年的电影讲述也给刘彤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她说“讲电影对我来说是一场双向救赎”。
刚接触电影讲述时的刘彤,除了讲电影时不得不外出外,多数时间都选择待在家里。她总觉得自己是残疾人,出门会招来别人异样的目光。她也深深陷在“残疾人”的标签里,认为自己哪里都不如健全人,随时会给家人、朋友添麻烦。
“但是在给盲人朋友讲电影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了很多积极享受生活的盲人朋友,他们感受生活,感受电影,我就会被他们积极向上的态度感染到。”
刘彤说,曾经她的一位盲人朋友万兴华从山西长治到北京来与她见面时,鼓励她要正视身体的限制。
不仅如此,自从开启讲述电影的志愿行为后,刘彤的身边也多了许多朋友。“他们也鼓励我走出来,为自己喜欢的事情、认为值得的事情努力一把。”刘彤说。
13年里,心目影院从鼓楼西大街79号的寿明寺小院,搬到了天安门保利国际影院。无论地点如何变化,刘彤一直在坚守这份初心。
如今,刘彤又多了一项工作,那就是参与红丹丹心目影院与青麟实践平台的合作,为学生们开展电影讲述师培训课程。
她作为讲师,已完成了30次课程的讲述。她还曾跟团队一起走进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和鼎石学校,为同学们进行专题讲座。
刘彤感慨,没有接触电影讲述,她不可能对人生有另一种看法,不会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没有接触盲人朋友们,她不会有直面“身体限制”的勇气。她愿意一直做盲人朋友的眼睛,一直将电影讲述这份公益活动坚持下去。
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联合北京青年报,为刘彤颁发小微公益专项奖,向行动者致敬。
命运为你设置了障碍,你却用声音为别人铺就了一条通往光影的路。
十三年来,你坐在轮椅上,成为了无数盲人朋友的眼睛。你把银幕上的悲欢离合、一颦一笑,都化作他们耳中最生动、最温暖的画面。
你说这是“双向救赎”——当你把银幕上的世界娓娓道来时,你也在这场温暖的相遇中,一步步突破了自己的局限。
你不只是在讲电影,更是在搭建一座座桥:让看不见光的人“看”见了《茶馆》里的众生相,让社会“看见”了残疾群体的无限可能。
刘彤,谢谢你,用一束光点亮另一束光,让电影这门艺术,拥有了最无私、最深情的模样。
小微公益行动者寻访计划
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投入百万公益金,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不少于100个草根公益行动者或团队。我们想找到的小微公益,应当有以下几个特征:
持续性:行动需有持续性,解决具体社会痛点;草根性:非机构化、组织化运作,发起者为普通个体或民间自发小组;创新性:用自己的方式回应未被关注的社会需求;感染力:故事具共情力,能唤醒更多爱心、激发他人参与;可复制性:模式可被其他地区借鉴。如果你身边有像这样的草根公益行动者,请联系我们,或者发邮件至zhengnengliang@alibaba-inc.com。来源:天天正能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