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恐怖片来袭:把地铁走廊拍成无限地狱,这脑洞也只有岛国了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09:32 2

摘要:不要忽视任何异常如发现任何异常,立即返回如果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不要返回从8号出口出去

不要忽视任何异常

如发现任何异常,立即返回

如果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不要返回

从8号出口出去

这是二宫和也主演的最新电影《8号出口》里面的剧情。

它改编自同名游戏,讲述一个男人迷失在地铁走廊通道,他反复看见同样的8号出口指引牌、墙上的海报、门、消防栓,以及迎面而来的路人大叔,全部都一模一样。

他意识到自己进入了无限循环的空间。

起因是男人在地铁里接到前女友来电,得知她已怀孕。

这通电话将他推入一个现实与幻象交错的困境。

下车后,他被困在名为“8号出口”开始的地下道。

唯一能走出的方式,是发现“异变”之处,并在第一时间“回头”。

这个异变的规则意外与人生的循环成为相同的课题。

这颇有规则怪谈味道的几句标语就是驱使主角行动的全部规则,与游戏一致。

看似简单,但寻找异常现象并非只是单纯的“找不同”,这里的异常现象包含了很多诡异的恐怖元素,放进再日常不过的场景里,有一种怪诞的心理惊悚感。

电影场景还原度很高,道具有小巧思。

如墙上的海报其中一张设计成“8”的图案、“8”在这里是无限循环的象征。

川村元气将游戏《8号出口》的核心设定转化为电影,将“迷路的男人”置于无限循环的空间里。

角色没有名字,观众因此更容易代入,投射自身的迷惘与选择。

在无数次回圈里,他与一名西装男子的擦肩宛如命定。

既代表社会主流的规范,又映照出差异与孤立的存在。

电影将形式上的异变与生命转折重叠在一起。

主角不断重复同样的走道、同样的灯光与回音,每一次出口都像是一个人生的选择题。

他以为自己走出了困境,却总是回到起点。

这种循环揭示了我们对“异常”的恐惧:人们并不真正在意异变,而是害怕它发生在自己身上。开场的婴儿哭声正是第一个暗示。人们在车厢里选择忽视那份尖锐不安,显示社会如何排斥差异、拒绝正视真实的痛苦。川村元气将游戏的规则与情感层次融合,让“回头”成为面对自己、接纳差异的隐喻。

电影也保留了游戏中几种经典异常现象,如灯牌8数字颠倒、门把手在中间、大洪水等等。

新增了一些异常如变异老鼠,也是最恐怖的一段。

停电状态下男主仅用手电筒照明,光源聚焦到长着人耳、张大嘴巴的老鼠们……

老鼠和洪水都在开头男主地铁刷手机新闻时出现过,但他只是平静地看了一眼就刷下一条了,没有觉得异常。

我觉得电影改编很好的一点,是将一个简单的游戏设定赋予现实意义——寻找日常中的异常,并重新思考异常的意义。

例如电影新增的场景,转角的储物柜。

储物柜发出婴儿哭声的异常现象十分惊悚,对应男主在地铁里听到的婴儿哭声。

婴儿哭声对于静默的地铁车厢来说是一个异常,忍受不了这噪音而大骂孩子妈妈的路人男也是一个异常,可是其余的乘客都漠不关心,戴着耳机、刷着手机,男主也只是看了一下,又重新戴上耳机。

满满一车厢的人,没有一个去制止路人男,远到手机里的一则奇怪的新闻,近到身边的恶意行为,因为“与我无关”.

在这个冷漠压抑、疲惫到无力关心“我”之外发生的任何事的时代,每个人都麻木地默许着生活中的异常现象。

如此运作着的社会显然是一个巨大的异常现象。

在这个无限循环的通道,要求人们必须在日常中寻找异常,忽略异常是行不通的。

如有异常,但没有发现继续走了,就会回到初始的0号,以此无限回圈。

哪怕已经闯关到6号、7号,只要失误一次,就会回到0号重头再来。

另外一点我喜欢的改编,是第二幕路人大叔的故事线。

第一幕到第二幕的视点转换很惊喜,游戏里只是个纯粹的NPC.

而电影中大叔也成了迷失其中、寻找8号出口的一个活生生的人.

但是因为无限循环,他逐渐走向心理崩溃,最终被假出口迷惑,永远被困在这个循环里成为NPC。

正如男主遇到的路人NPC是大叔,大叔遇到的路人NPC是一个年轻女生,女生突然搭话,很明显是异常现象.

但他一开始没有意识到,直到女生反复说着同一句话:

“每天挤地铁、每天去上班,每天都做同样的事,那才是地狱,真可怜。”

第三幕是小男孩,小男孩也在三幕转换之间起到了串联的作用。

他脸上的伤口可以区分遇见大叔和男主的先后顺序,但其实在这个无限循环中,时间是不存在的,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

小男孩是男主未出世的孩子,在洪水中男主看到了他们一家三口在海边的画面,小男孩当时捡到的海螺,正是他刚刚给男主的护身符。

有趣的是,男主与小男孩的关系是在“异常”中建构的。男主第一次见到小男孩,以为他是异常现象,转头就走了,后来发现不是。

回想开头,男主正走在去打工的路上,突然接到前女友说怀孕的电话,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对他来说也是日常中的一个异常。

在一次次挑战失败后,主角遇见一个脸颊带着伤痕的男孩。

这场相遇让故事有了新的温度。

男孩的纯真目光,使男子开始反思自己童年时与父亲的疏离,以及如今即将成为父亲的恐惧。

他们的互动极其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陪伴感。

这段关系让电影提升到另一层次。川村延续过往作品的创作母题——人如何面对失落,如何在关系中寻找救赎。男子与男孩的同行,不只是“带领”与“被带领”,更是一场相互守望的练习。

他逐渐明白,爱无所谓正确答案,无论艰难或轻易,都能成为认识内心的契机。

“我们都是自己的孩子”。这句心理学语汇在片中获得了具象化的呈现。主角透过男孩,看见自己曾经的恐惧与柔软;

而男孩透过主角,学会信任与依靠。他们共同走在地下道的迷宫里,彼此照亮。

就像夜空中相互呼应的星辰。

对男子而言,这是一次重新学会“如何去爱”的契机,也是他跨过父职焦虑的关键时刻。男孩的出现,宛如人生新篇章的开端。他让男子理解,所谓出口并不是找到“正确答案”,而是在陪伴与牵引之间,重新定义自我。那是一种比出口更真实的救赎。

电影里不断出现的西装男子,既是游戏的NPC,也像是主角做出其他选择的残影。影像赋予西装男子说故事和行动的权力。

他是人性凹凸的反射,是在社会制度下不可预测、变异与冲突的挣扎里,诞生的产物。

他代表了社会的机制,也象征主角未曾处理的创伤。

因此,“走出去”不再只是遵循规则,而是承认人生里的矛盾与不完美。

西装男子的反覆出现,让观众意识到:异变并非单纯的敌人,而是必须与之共存的现实。

这也呼应电影的核心,出口不是逃离,而是接纳。

种种不寻常的事件,在影像里不断出现。怪异的是,自始至终我们都无从争辩这些是好是坏。

只能靠着指引回头、转身,甚至猝不及防的被波及。

我不觉得这里要讨论的是“催生”——从不喜欢孩子到接纳孩子、决定生孩子的话题。

从根本上来说,一是生不生孩子的决定权是在女方,二是男主根本没有明确表达过立场。

他完全是在很懵的状态下就进入了循环。

男主与小男孩从异常开始,到男主发现小男孩很敏锐地发现异常,两人慢慢建立了共助、信任的连结,小男孩从一开始缄默不语到敞开心扉,是一种在异常中建立正常的过渡。

电影在原本游戏的单一机制上扩充,将视觉的异常与心理的异常融合,成为人物的心理投射。

正如男主从突然听到女友怀孕的慌乱中慢慢整理思绪的心理过程一样,他在异常中重新思考,打开那扇门、凝视深渊彼岸的自己。

结尾处男主再次上了地铁车厢,一样的场景上演,哭闹的婴儿、骂人的路人男,男主凝视窗外,瞳孔闪过白色亮点,虽然没有拍出来,但他看到的很可能就是在刚才的回圈中打开那扇门的自己……

这一次,他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面对日常中的异常,如何选择,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主旨。

游戏中遇到异常返回即可,但现实中面对异常(甚至都发现不了是异常)不知该如何选择、一直在原地打转,又该怎么办呢?

有一种说法,命运会不断丢出类似的课题,直到我们给出新的应对方式。

比如总是遇到某一类人、发生某一些特定的事情,如果总是用同样的模式去应对,这一次过了,下次也还会不断遇到相似的情况。

就好像总是回到0号出口、继续无限循环。

也让我想起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结尾的经典名句:

“我们奋力前行,小舟逆水而上,不断地被浪潮推回到过去。”

即使难以抉择、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选择,但光是留意寻找日常中的异常,也是微小的意义。

远到关注手机新闻里的社会事件、近到转过头去看身边人是否陷入困境。

当然更重要的是观察自己,如果发现异常,重新思考、做出最佳选择吧!

我认为《8号出口》在电影化的叙事结构里,让“变异”相互假冒,既可以说是生命的莫比乌斯,也可以反映人总在类似的情形下产生矛盾。

于是,逃离只不过是个引子,更为重要的是在无数次回望和选择之中,接纳自己并拥抱那些无法解释的异变。

《8号出口》的魔幻地下道,看似是游戏化的设定,但在川村的手里,成了人生的缩影。

无数次的回头、失败与重新尝试,映射着人们在生命里面对困境时的矛盾心态。

出口不是终点,而是每一次勇敢回望、每一次选择之后的新开始。

男子与男孩的关系,最终让出口闪耀光芒。

那是一种不再逃避的勇气;即便前方是未知的责任与恐惧,他依然选择承担。这份爱之所以珍贵,正因为它不是完美无瑕,而是与伤痕共存。

川村元气一向擅长将抽象的情感与普世性的疑问,转化为细腻的影像叙事。

从《假如猫从世界上消失了》到《8号出口》,他关注的始终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以及如何面对失去。

游戏《8号出口》原本以迷宫规则取胜,但川村在电影中加入了“父子关系”、“自我认同”与“爱的练习”等层次,让故事不再是单纯的解谜,而是一次精神上的试炼。

他将异变化作生命的缝隙,让观众在其中看见自己的恐惧、挣扎与渴望。

电影结尾并不是告诉观众哪里才是真正的出口,而是期待观者去理解出口本身不是终点,而是带着悲伤、迷惘与希望一同出发的起点。

正如片头婴儿的啼哭声,不同的人听见的反应各异:

有人感到不耐烦,有人感受到生命的重量。

川村元气透过电影想传达的核心,活在自愿相异的当代社会里,我们得以在苦难里有所认同,然后相信生命的不完美如此炙热,接纳愤怒与喜悦,甚至在实际存有的事物里获得救赎。

人生无法全然依靠规则,因为真正的答案往往藏在一次次“回头”的勇气里。

出口或许只是幻象,但那份走下去的决心,才是让人得以继续的光。

来源:波老师看片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