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9年10月17号,美国影院突然被一股迷幻公路风卷了,《逍遥骑士》就这么带着摇滚、自由恋爱和吸毒文化上映了。
1969年10月17号,美国影院突然被一股迷幻公路风卷了,《逍遥骑士》就这么带着摇滚、自由恋爱和吸毒文化上映了。
这片子在当时看着真跟“异类”似的,直接把1960年代末的反文化精神拍了出来,连带着社会里那些藏着的紧张和矛盾也露了馅。
拍的是旅程,藏的是美国
这片子成本不高,讲的是俩摩托车手的故事,一个是留着胡子的嬉皮士比利,演他的是导演丹尼斯·霍珀,另一个是穿皮衣的硬汉怀亚特,制片人彼得·方达自己上的。
他俩先从墨西哥走私可卡因到洛杉矶,卖给贩子换了钱,就骑着摩托跨美国走,想去新奥尔良赶狂欢节。
路上他俩见着的人可太杂了,喝得醉醺醺的民权律师、手不干净的治安官、一群嬉皮士凑的公社,还有小镇上满是偏见的人。
本来想觉得这就是段普通公路戏,后来发现不是,这俩骑士的视角跟个放大镜似的,把当时美国的分裂和矛盾全照出来了。
1960年代的美国本来就乱,民权运动闹得凶,反越战的人到处抗议,连政治人物都有被暗杀的,可那会儿好莱坞电影里,没几个真敢拍年轻人的生活、希望和害怕的。
霍珀上映前一个月接受BBC采访时就说,想拍部“讲美国正在发生的事”的电影。
这话我挺认同的,那会儿的年轻人对体制满是失望,连自己是谁、活着要干嘛都在琢磨,《逍遥骑士》刚好把这些琢磨拍进了故事里,难怪当时年轻人看得特别有共鸣。
新奥尔良狂欢节在那会儿也有意思,说是多元文化交融,可还留着点种族隔离的尾巴,跟片子里“分裂”的劲儿刚好对上,这点倒挺巧的。
拍片子越野越真实
光有敢拍的题材还不够,这片子拍的时候可太“野”了,预算就40万美元,放当时好莱坞,连大制作的零头都不够。
霍珀和方达没辙,只能搞“DIY”,把摄像机绑在敞篷车后座,拍的时候靠手势比划着沟通。
而且好多场景都是在真实地方拍的,不用打光,拿手持摄影机直接怼,出来的效果没滤镜,反倒透着股真实感。
不过拍的时候矛盾可不少,霍珀性格太火爆,跟摄像师、演员说吵就吵,他自己也承认“不好相处”。
方达后来还说“霍珀有点自大狂”,一开始我也觉得霍珀就是脾气差,后来发现他那股轴劲儿反而救了片子。
他非要追求真实,还让演员拍的时候多喝酒,用纪录片的风格拍,就为了把反文化那股“不装”的劲儿传出来。
有次拍公路戏,摄像机绑在后座总晃,霍珀跟方达差点吵起来,一个说“得重拍,不晃没那感觉”,一个说“再晃机器都要掉了”,最后还是找了根绳子固定才搞定。
现在想想,要是当时他俩没这么较真,这片子可能就少了那股“糙劲儿”,反倒没那么打动人了。
打破规矩还改写历史
1968年好莱坞废了自我审查的海斯法典,这可给《逍遥骑士》松了绑,片子里拍吸毒行为没带任何评判。
霍珀还辩护说“这俩美国男孩不抽大麻才不现实”,它没把比利和怀亚特塑造成英雄,就靠他俩的遭遇说事儿,让观众看见“外来者”在社会里可能遇到的敌意和暴力。
片子里的摇滚原声也选得绝,吉米·亨德里克斯、TheByrds这些乐队的歌一放,当时那种躁动的时代感直接就出来了。
一开始这片子只在纽约一家影院放,谁也没料到会火,后来不光口碑爆了,票房也疯涨,全球拿了超过6000万美元。
还拿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尼科尔森靠里面的民权律师角色提名了奥斯卡,剧本也沾了光。
更重要的是,这片子把传统好莱坞的规矩给打破了,以前年轻导演想按自己的想法拍电影,难!可《逍遥骑士》一成功,制片厂发现“原来这样的片子也能赚钱”。
马丁·斯科塞斯、科波拉、斯皮尔伯格这些后来的大导演,才慢慢有了自己搞创作的机会,1970年代的美国电影差不多就是这些人定的调。
霍珀后来还冷嘲说“他们拥抱你,直到你没用了就丢掉”,这话听着有点酸,可也实在,好莱坞本来就现实。
可不管怎么说,《逍遥骑士》的“反叛”是真的留下了痕迹,它不只是一部公路片,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1960年代的美国,也照出了电影能有的另一种可能。
现在再看,这片子能成为改变美国电影的作品,不是没道理的,它敢拍别人不敢拍的,敢用别人不敢用的手法,更敢把时代的真样子摆出来。
来源:墨史浅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