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太阳731》采用了“展览式”叙事结构,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单一主角,而是将焦点集中在731部队的各种人体实验上,通过一系列独立的实验场景来推进剧情。影片以日本少年兵的视角展开,展示了他们如何被战争机器同化以及内心的挣扎,如少年兵石川在目睹小哑巴被活体解剖后信念
《731》和《黑太阳731》是两部以日本731部队罪行史实为题材的电影,但它们在主题视角、叙事结构、历史还原度、艺术风格和市场反应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1 主题与视角的不同
《黑太阳731》采用了“展览式”叙事结构,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单一主角,而是将焦点集中在731部队的各种人体实验上,通过一系列独立的实验场景来推进剧情。影片以日本少年兵的视角展开,展示了他们如何被战争机器同化以及内心的挣扎,如少年兵石川在目睹小哑巴被活体解剖后信念崩塌,小声说“这些也是人哪”,为影片增添了一丝人性的温度。这种视角能够让观众看到731部队对人性的扭曲,以及普通日本民众在战争机器下的被同化和挣扎。
相比之下,《731》则选择了完全不同的叙事角度。该片以姜武扮演的小人物王永章的视角展开,讲述他从冒充抗日英雄到被关进731部队基地,最终带领众人反抗的故事。影片更多地展现了受害者在绝境中的反抗精神,补上了“反抗”这枚重要的历史拼图。然而,这种视角选择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不少观众吐槽姜武太过抢戏,甚至调侃影片应该叫《姜武越狱记》。
在主题处理上,两部影片展现了截然不同的取向:
· 《黑太阳731》 致力于直面历史中最黑暗、最残酷的部分,通过极致真实的暴力呈现让观众产生生理层面的震颤和心理层面的恐惧,从而达到铭记历史的目的。
· 《731》 则试图在历史再现与商业娱乐之间寻找平衡,增加了更多的戏剧元素和反抗戏份,但也因此被指没能拍出历史的厚重感,反倒有种网剧的廉价感。
2 叙事结构与人物塑造的差异
《黑太阳731》的叙事结构松散而震撼,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完整剧情线,而是通过一系列独立的实验场景来推进剧情,形成了一种“展览式”叙事。这绝非猎奇或堆砌暴力,更不是“对苦难的二次消费”,而是为了“留存证据”,并控诉这些反人类的行为。这种冷峻的叙事方式不留情感投入的空间,也不让观众代入角色,却迫使人们像参观恐怖博物馆般,直面历史的残酷。
《731》则采用了更加传统的好莱坞式叙事结构,以一个小人物王永章的成长和反抗为主线,串联起整个故事。这种叙事方式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观影习惯,但也因此被批评为“脱离了主题”,将一部本应沉重的历史题材影片拍成了“大逃杀”式的越狱片。影片中加入了过多的戏剧元素和喜剧桥段,如男孩儿用“钞能力”硬控日本保安、药房飞童等无厘头剧情,严重削弱了历史的严肃性和沉重感。
在人物塑造上,两部影片也呈现出明显差异:
· 《黑太阳731》 中的人物更加真实和复杂,即使是日本军官和少年兵也被赋予了一定的人性维度,让观众看到他们是如何被战争机器同化和扭曲的。
· 《731》 中的人物则更加扁平化和符号化,日本军官被塑造成毫无人性的恶魔,而受害者则被赋予了过多的英雄光环,缺乏历史上真实受害者的那种无助和脆弱。
3 历史还原与艺术处理的权衡
在历史还原度方面,《黑太阳731》表现出了近乎偏执的严谨性。影片中每一个实验场景都可在苏联伯力审判档案中找到对应记录,这种学术严谨性使其具有近乎史料的价值。据搜索结果,片中日本军官的台词中,所有采用的数据基本都有据可查,所以当演员说出那些台词的时候,观众们甚至可以想象到实验的残酷。为了确保历史准确性,牟敦芾阅览了所有关于731部队的资料,并花多年的时间打磨剧本。
《731》在历史还原上则显得较为宽松。影片虽然也基于历史事实,但增加了很多虚构情节和戏剧化处理,如徒手掐死日军、大逃杀式的越狱剧情等。这些添加的戏剧元素虽然增强了影片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但也削弱了历史的真实感和厚重感。一些历史细节也受到质疑,如关东军中没有女军官的记录,但影片中却出现了女军官角色。
在艺术处理方面,两部影片也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 《黑太阳731》 几乎不做任何艺术修饰,直接呈现暴行,追求的是极致的历史真实感。
· 《731》 则试图用更具戏剧性的表达贴近当代观众,增加了反抗戏份和人物情感线索,虽然娱乐性更强,但历史严肃性有所减弱。
4 美学风格与视觉呈现
《黑太阳731》的美学风格极其写实甚至残酷。导演牟敦芾为了追求历史真实不惜使用真实尸体进行拍摄。据报道,副导演陈洪海以每具3000元人民币的价格在长春白求恩大学购买了12具相对“新鲜的尸体”,拍摄完毕后部分以2000元人民币卖回去(一部分在拍摄中“消耗”)。这种极端的拍摄方法虽然引发伦理争议,却赋予影片无可替代的历史真实感。
牟敦芾在拍摄中采取的技术手法也极具特色:
· 在活体解剖场景中剥离所有背景音乐,只留下手术刀划开皮肤的闷响,用极致的安静放大暴力的恐怖。
· 采用“零度情感”的镜头语言,不加修饰地呈现暴行,不让观众有情感抽离的机会。
· 为了还原冻伤实验,他让侄女在零下低温中伸展双臂,手持真正被切断的人臂,几乎导致其真实冻伤。
相比之下,《731》的视觉呈现则更加现代化和商业化。导演赵林山选择了一种相对隐晦的方式来呈现暴行,有关日军做实验的画面大概只有5分钟,没有很多血腥、恐怖的镜头。影片更多地通过暗示和留白的方式让观众自行想象,如通过角色的反应和表情来间接表现暴行的残酷。这种处理方式虽然降低了观众的观影不适,但也因此被指没能拍出七三一部队的罪恶,让观众无法更深入的了解这段历史。
在美术设计上,两部影片也呈现出明显差异:
· 《黑太阳731》 追求极致的历史真实感,场景布置和服装道具都力求还原历史原貌。
· 《731》 则被批评为“网剧质感”,布景配色过于干净和新颖,实验地点的白墙过于干净,缺乏历史的沧桑感和沉重感。
5 社会反响与文化意义
《黑太阳731》和《731》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也引发了截然不同的社会反响。1988年,《黑太阳731》在香港上映时被列为“三级片”,禁止18岁以下未成年人观看,在香港引起了很大轰动。在内地,该片甚至被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电影,一些学校还组织过学生集体收看。影片成为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其残酷画面被称为“童年噩梦”。
相比之下,《731》则享受了“国家级”礼遇,三大官媒共同为其宣传,这规格恐怕就连《长津湖》都不曾有过。影片在某售票平台“想看”人数高达455.47万,断层式领先其他影片。首日排片场次超过27.4万场,创下中国影史最高单日排片纪录。然而,电影的口碑却呈现两极分化,很多人认为本片的质量无法匹配其享受的礼遇。
在文化意义上,两部影片也有着不同的定位:
· 《黑太阳731》 被视为一种历史证据,是对日本否认731部队罪行的直接回应。
· 《731》 则更注重商业价值和大众接受度,试图通过明星效应和戏剧化叙事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
值得注意的是,《黑太阳731》的拍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抗争。在1980年代中期中日友好时期,有人从“可能影响中日关系”的考虑,曾反对拍摄计划。导演牟敦芾毫不退缩,在向有关部门的报道结尾写下“谁阻挠拍摄,谁就是卖国贼”。这种坚定的态度反映了影片背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6 总结
《731》和《黑太阳731》虽然都以日本731部队的罪行为题材,但它们在主题视角、叙事结构、历史还原度、艺术处理和社会反响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黑太阳731》以其极端的写实手法和历史严谨性成为了一部无法绕过的重要历史见证,虽然观看过程令人不适,但正是这种不适迫使观众直面历史的残酷。而《731》则试图在历史真实与商业娱乐之间寻找平衡,虽然可及性更高,但在历史深度和震撼力上有所欠缺。
这两部影片的不同取向也反映了时代背景和电影工业的变化。37年前的《黑太阳731》诞生于香港电影新浪潮时期,导演牟敦芾有着更大的创作自由和艺术勇气。而今天的《731》则身处中国电影产业化高度发展的时代,需要考虑市场回报和观众接受度。这两种取向各有其价值和意义,共同丰富了我们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知和理解。
最终,两部影片都是对历史的铭记和对受害者的悼念,只是选择了不同的路径和方式。《黑太阳731》以痛感警示,迫使观众直面黑暗;《731》以抗争立骨,展现绝境中的人性光辉。两者都是不该被遗忘的历史注脚,共同提醒着我们:友好归友好,历史归历史。
来源: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