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阵子罗永浩跟西贝因为预制菜吵得热闹,不少人跟着喊“花现炒的钱吃预制菜,这不是坑人吗”。
前阵子罗永浩跟西贝因为预制菜吵得热闹,不少人跟着喊“花现炒的钱吃预制菜,这不是坑人吗”。
但说实话,这事真没大家想的那么简单,扒开来看,核心就是“你掏多少钱,到底该拿到啥东西”的事儿,别被情绪带着走,咱们慢慢捋。
就说家里做现炒菜,在上海请个阿姨,3小时做三四个人的饭,买菜、切菜、炒菜再洗碗,100块人工费跑不了。
再算房子的账,500万的房子住50年,平均一天得摊300块。
做饭要用到厨房和饭厅,这俩地儿占房子三分之一,折算下来一天100块。
还有装修和设备,冰箱、灶台、空调这些,100万装修分20年用,厨房饭厅的部分一天得150块。
加上50块食材,三个人一顿现炒菜,成本就到300块了,要是开餐厅,成本还得往上加。
中国烹饪协会去年有组数据,一线城市餐厅的人工成本快占到营收三分之一了,租金也不低,比五年前还涨了点。
餐厅的厨师、服务员都是年轻人,得交社保,地段还得选好的,隔几年还得翻新装修。
这么算下来,你想在餐厅吃顿正经的现炒,人均200块起步真不算夸张。
而且现在餐厅用预制菜,其实是把成本降下来了。
我看过某连锁品牌的财报,用了预制菜后,菜品成本降了12%,最后卖给消费者的价格也跟着降了8%。
餐饮业现在利润本来就薄,真没靠预制菜赚什么黑心钱,要是真能靠这个赚大钱,早有品牌扎堆干了。
按说网上骂预制菜的人不少,照理说开家“纯现炒”的餐厅,应该能火吧?但现实偏偏不是这样。
2023年杭州有家店就这么干,主打“全现炒家常菜”,客单价280块,比旁边同类餐厅贵了一半。
结果呢?3个月就关门了,闭店前每个月亏15万。
本来想“大家都骂预制菜,做现炒肯定有人来”,后来发现消费者的选择特别实在。
美团去年出的《餐饮消费趋势报告》里说,大部分人聚餐先看环境好不好,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把“是不是现炒”放第一位。
你想啊,年轻人约会,肯定选个有氛围的地方,谁会为了“现炒”选个又小又破的店?商务招待更别说了,宁愿点瓶好酒撑场面,也不会纠结菜是不是预制的。
现在的年轻人吃饭,更看重快和划算,预制菜出餐快,价格也稳,反而更对他们胃口。
CBNData有组数据,18到30岁的人里,大部分觉得“吃饭效率”“性价比”比“现炒”重要。
说白了,大家在网上喊着要现炒,真到掏钱的时候就理性了,这“纯现炒”的需求,其实是假的,餐厅老板心里门儿清,所以没人敢轻易碰。
网上的声音和实际消费,有时候差得特别远。
就说电影院,要是一家电影院倒闭了,肯定有人说“这地方缺电影院,大家都需要”,但其实是没人愿意买票,才撑不下去的。
反过来,电影院爆满的时候,又有人嫌“票价贵”,可要是真觉得贵,也不会坐得满满当当。
预制菜的舆论也是这样,之前传“西贝的西蓝花冻了24个月”,说实话,哪个商家会压24个月的库存?这不占资金吗?
而且保质期不等于使用时间,你家冰箱里的速冻饺子、罐头,也不会等到过期才吃吧?
可就因为一句“西蓝花比你孩子年纪大”,大家连常识都忘了。
去年有个省想让预制菜强制标注,结果餐厅和预制菜企业都反对,说这会让人觉得“预制菜不好”,最后改成鼓励现炒店自己标“现制现炒”。
这就像有机菜,没强制标“非有机”,大家也知道没标有机的就是普通菜,强制标反而添乱,还会抑制消费。
现在短视频上,预制菜的负面内容比正面多不少,大家看得多了,自然容易有偏见。
但盒马去年预制菜卖得还涨了40%,这说明嘴上骂,身体很诚实。
说到底,市场经济里,好东西不是骂出来的,是大家用钱包选出来的。
总结下来,预制菜的争议,核心就是没搞明白“花多少钱得啥东西”。
大家要么觉得现炒便宜,要么嘴上想要现炒却不买单,再加上网上的情绪放大,才闹得这么凶。
其实消费者不用光听舆论,根据自己的预算和场景选就行。
预制菜企业多提升品质、说清楚情况;政策也别搞强制标注,鼓励现炒店宣传自己的优势就好。
这样一来,行业能发展,大家也能吃到合适的菜,多好。
来源:云娱云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