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实说,现在的影视圈最缺的就是好故事,但偏偏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们却很难有机会直接拍电影。市场一边喊着要原创、要深度,一边又缺少真正给创作者试错的平台。「青鸟」作家跨界导演孵化计划的出现,总算是给了会写故事的人一个拿起摄像机的机会。这种敢为人先的项目,真应该多来几
老实说,现在的影视圈最缺的就是好故事,但偏偏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们却很难有机会直接拍电影。市场一边喊着要原创、要深度,一边又缺少真正给创作者试错的平台。「青鸟」作家跨界导演孵化计划的出现,总算是给了会写故事的人一个拿起摄像机的机会。这种敢为人先的项目,真应该多来几个,让更多埋头写字的作家也能抬头看看镜头里的世界。
上海出了个「青鸟」
去年六月,《上海市电影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一发布,「青鸟」作家导演起飞计划就跟着来了。选在上海启动这个项目,确实有道理——这座城市本身就有深厚的电影传统,从默片时代就开始拍电影,现在搞作家跨界导演的培训,算是传承加创新。
师资阵容一报出来就让人眼前一亮。秦海璐、苏有朋、萨日娜、柯汶利、韩今谅这些名字,哪个拉出来不是响当当的?还有廖拟、屠亦然、王硕、铜雀、陈祉希,都是圈内的实力派。能请到这些大咖来当导师,说明主办方的诚意和实力都在线。
背后的支持机构更是一串豪华名单:万达影业、猫眼电影、横店影视、华策影业、腾讯视频、儒意影业、华人影业、壹同制作、万合天宜、不空文化。有这些行业领头羊撑腰,学员们的作品想要没人看都难。
学完了效果如何?
光说不练假把式,得看实际效果。二零二五年二月的电影项目创投陈述会就是检验成果的时候。会后安排了四十多场洽谈,现在已经有六部电影长片项目进入孵化期。这些都不是纸面文章,而是真真切切要拍出来的电影。
六月份搞的那个「比翼双飞」活动更是让人刮目相看。四个青鸟学员跑到阿那亚,三百小时内就搞定了四部电影短片的拍摄、剪辑、后期制作,还实现了世界首映。这效率,这质量,充分说明了培训的价值。
二零二五年想参加怎么办?
今年的「青鸟」计划时间表已经出来了,现在正是报名的好时机:
九月二十日到十月二十日开放报名,赶紧准备材料。然后是慧眼推荐官线上筛选,从报名者中选出前四十名。十一月中下旬在上海北京面试,确定最终的二十人名单。十二月在上海集中培训两个星期,二零二六年一月至二月优化剧本,二月至三月在北京做最后的项目陈述。
参加条件也不算苛刻:十八到五十岁之间的中国公民(包括港澳台和海外华人),有一部公开发表的作品就行,字数不限。不管你是写纯文学的、搞网络文学的,还是在校学生,只要有导演梦想,都可以试试。
报名要准备啥?
材料清单很明确:个人简介要详细,包括姓名、年龄、联系方式、工作单位或学校等;个人发表履历要真实;参赛故事要么提供原作全文,要么写个三千至五千字的梗概;还得填个导演阐述表;最有意思的是可视化方案,用十至十五张图片来展现故事,每张图配点说明。
把这些材料打包发到qingniaowujie@126.com,邮件主题按要求格式写清楚。关键是整个过程不要钱,完全免费参与。
有什么注意事项?
几个硬性要求得记住:材料必须真实合法,作品得是正规渠道发表的,版权要清晰没纠纷,不能是已经拍过或转让过版权的。入选后必须全程参与培训,不能半途而废。
「青鸟」计划的意义不只是教技术,更重要的是搭建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从创意到制作到推广,从艺术性到商业性,各个环节都有专业指导。这种系统化的培养方式,比单打独斗要有效得多。
多来几个这样的项目吧
说到底,「青鸟」做的事情很朴素:让会写故事的人学会用镜头讲故事。但这种跨界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作家最了解自己笔下的世界,让他们亲自掌镜,肯定比别人改编更能抓住精髓。
现在的观众越来越挑剔,看腻了流水线产品,渴望有深度有内涵的作品。「青鸟」培养出来的作家导演,正好能填补这个市场空缺。他们既有文学功底,又懂电影语言,拍出来的东西肯定不一样。
真心希望这样的创新项目能够遍地开花。市场需要新鲜血液,创作者需要展示平台,观众需要好作品。「青鸟」开了个好头,希望后面能有更多类似的项目跟上,让中国的文化产业真正活起来,让更多有才华的人都能找到发光发热的舞台!
来源:乔哥尬八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