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部叫《与世界的最后一眼相遇》的纪录片,豆瓣评分飙到8.2,还拿了第46届新闻与纪录片艾美奖的最佳剪辑奖,听着是不是特别厉害?
最近刷到个挺让人唏嘘的事儿。
有部叫《与世界的最后一眼相遇》的纪录片,豆瓣评分飙到8.2,还拿了第46届新闻与纪录片艾美奖的最佳剪辑奖,听着是不是特别厉害?
可你知道吗,它在国内的票房居然才75万,这口碑和票房的差距也太大了,简直像天上地下,观众看完都忍不住琢磨,这到底是为啥啊?
先说说这部片子本身,那可是国家地理出品,还有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团队操刀,光这配置就够让人期待了。
内容也特别戳人,讲的是佩尔蒂埃一家的故事,本来六口人日子过得热热闹闹,还爱到处冒险。
结果天不遂人愿,家里四个孩子里有三个都查出得了视网膜色素变性,这病罕见还治不好,早晚得失明。
换一般家庭可能早就垮了,可这家人没认输,干脆决定趁孩子们还能看见,带他们环游世界,把所有好看的风景都刻在心里。
看完观众评论的时候,好多人都被戳中了,有人说看完立马就请假带孩子去公园了,还有人反思自己天天抱着手机,把陪家人的时间都给耽误了。
你想啊,这种讲家庭、讲珍惜当下的故事,本来就该特别容易引起共鸣,再加上制作团队拍得特别用心。
不管是震撼的美景,还是一家人私下里温馨的小互动,都特别真实,没有一点刻意煽情的感觉。按说这么好的片子,就算不爆火,票房也不该这么惨吧?
可现实就是这么无奈,它上映的时候,正好赶上好几部商业大片扎堆。
像《捕风追影》《坏蛋联盟2》这些,要么有大明星撑场,要么有炫酷的特效,宣传更是铺天盖地,地铁站、短视频平台到处都是它们的广告。
反观《与世界的最后一眼相遇》作为一部纪录片,既没有流量明星,宣传也没什么水花,好多人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么一部片子上映。
就算有人知道,影院给它排的场次也少得可怜,要么是大清早,要么是深夜场,想凑时间去看都难。
再说了,现在大家生活节奏多快啊,下班放学累得不行,去电影院大多想找个轻松刺激的片子放松一下,比如看个喜剧笑一笑,或者看个动作片过过瘾。
可纪录片不一样,它节奏相对慢,还得让人静下心来琢磨里面的故事和道理,好多人就觉得 “太累了,不想动脑子”,宁愿选那些不用费劲儿的商业片。
还有人觉得,纪录片在家用手机或者电视看也行,没必要专门去电影院花钱,这也让不少潜在观众流失了。
其实不光是这部片子,好多优质的小众纪录片都面临这样的困境。
它们有好内容、好口碑,能给人带来思考和感动,可就是在市场上拼不过商业大片。
就像《与世界的最后一眼相遇》它告诉我们要珍惜身边人、珍惜眼前的美好,这种价值根本不是用票房能衡量的。
可反过来想,如果票房一直这么低,以后可能就没多少团队愿意花心思做这种好纪录片了,那多可惜啊。
尽管票房成绩不佳,但《与世界的最后一眼相遇》的艺术价值和对观众心灵的触动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商业利益的电影市场中,还有这样一些作品,它们关注着人性、家庭和生活的本质,用真实的力量打动人心。
或许,我们在关注热门大片的同时,也应多给这类小众优质纪录片一些机会,让它们在银幕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毕竟,它们带给我们的,是对生活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感悟。
来源:夙夜玖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