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8年,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拍出了他的代表作《天堂电影院》。影片上映后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共鸣,而现在,这部电影依然被视为电影史上的杰作之一。
1988年,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拍出了他的代表作《天堂电影院》。影片上映后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共鸣,而现在,这部电影依然被视为电影史上的杰作之一。
可托纳多雷真正想说的,不只是一个孩子的成长,更是一代人对电影的告别。他在多年后出版的随笔集《无意识日记》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不看电影了,电影还存在吗?”
托纳多雷在他写的《无意识日记》中并没有否定电影技术的进步。他提到数字化和AI让电影制作更高效、更自由,导演可以摆脱传统制片流程的束缚,低成本完成创作。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当一部电影可以用AI自动生成剧本、合成演员、渲染场景,它还需要一个有情感、有审美、有判断力的导演吗?
托纳多雷用自己的经历说明了“技术进步”并不等于“电影质量提升”。他在片中构建的那个西西里小镇,并不是靠技术搭建的,而是靠记忆、情感和真实的生活经验积累出来的。
他不是在拍电影,而是在保存记忆。
而现在,观众的注意力逐渐从电影院转向短视频平台。2023年,全球短视频用户超过30亿,而同期电影院观影人次却持续下滑。这不是习惯的改变,而是观影方式的转变。
在《天堂电影院》中托纳多雷安排了一个细节:小男孩多多偷偷钻进放映间,只为看一眼那束穿过放映机的光柱。但今天的观众,可能早已不再好奇,那道光柱从哪里来。
他曾说:“电影院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黑暗中大家在一起,但每个人对共同经历的故事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而今天的观众,更像是在一个人滑动屏幕。
托纳多雷的《巴阿里亚》在2009年上映,他说;“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想把它保存在记忆中…… 甚至让我拒绝回到巴阿里亚去。”
托纳多雷在书中坦言,不愿再频繁返回故乡,因为他怕看到一切都变了,他宁愿将记忆封存,也不愿面对现实的变化。
近年来,许多艺术型导演被迫转型,或直接退出市场。资本、算法、流量的影响日益增强。当创作不再是表达,而是一种优化结果、追求点击的过程,导演的价值也随之下降。
托纳多雷出生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巴盖里亚镇。他曾说:“童年和少年时期生活过的地方,已经完全决定了我看待事物的方式,并直到永远。”这句话不仅是他对故乡的告白,也是他电影创作的起点。
他的电影几乎都围绕西西里展开:无论是《西西里美丽的传说》中玛莲娜的悲剧,还是《天堂电影院》中小镇电影院的兴衰,西西里始终是他情感与灵魂的归宿。
那不是怀旧,而是不想让和时间无声的对抗。
托纳多雷提出的问题,“假如不看电影了,电影还存在吗?”不是悲观主义的表达,他仍然在拍电影,也仍然热爱影像。
但他清楚,如果没有人再愿意走进影院,没有人再愿意花时间理解一部作品,没有人再愿意共情角色的命运,那么电影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来源:老徐述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