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密码:好莱坞编剧是如何运用“矛盾普遍与特殊”写冲突的?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7 19:22 2

摘要: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具有无条件性与绝对性)与特殊性(即个性,具有有条件性与相对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二者的辩证统一。这一核心原理在影视戏剧创作领域,集中体现为戏剧冲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具有无条件性与绝对性)与特殊性(即个性,具有有条件性与相对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二者的辩证统一。这一核心原理在影视戏剧创作领域,集中体现为戏剧冲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普遍性是戏剧冲突引发观众广泛情感共鸣的根基,特殊性是戏剧冲突塑造独特艺术魅力的灵魂,二者唯有深度融合,才能让作品既具备跨越文化与个体的传播力,又拥有区别于同类作品的辨识度,最终达成最强艺术效果。这一观点被悉德·菲尔德、罗伯特·麦基等好莱坞顶尖编剧理论家普遍认同,成为构建影视戏剧冲突创作逻辑的核心准则。

一、以戏剧冲突的普遍性,筑牢观众共情的“情感根基

矛盾的普遍性在影视戏剧中,转化为具有人类共通性的戏剧冲突内核,是观众能够代入故事、与角色建立情感联结的前提。正如悉德·菲尔德在《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强调的:“脱离人类共通冲突的故事,就像没有地基的房子,无法让观众产生稳定的情感依附。”缺乏普遍冲突内核的作品,难以跨越文化差异、年龄层次与生活背景,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1.冲突主题的普遍性:锚定人类永恒议题影视戏剧的冲突主题,必须围绕人类共同面对的核心议题展开,这是好莱坞编剧理论的共识。悉德·菲尔德在《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明确指出:“成功的剧本,其冲突主题必然是全人类都能感知的共同困境,比如爱与失去的拉扯、正义与利益的对抗、自由与束缚的博弈、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这些共通主题如同“情感锚点”,让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生经历的观众,都能从冲突中看到自己曾面临或可能面临的抉择,进而产生深层共情。例如,无论是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爱情与阶级的冲突,还是《当幸福来敲门》中生存与尊严的冲突,其主题本质都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与困境,这才让作品能够跨越国界,成为全球观众的共同记忆。

2.冲突情感的普遍性:搭建观众代入的情感桥梁戏剧冲突的外在情节可以千变万化,但冲突引发的情感体验必须是全人类共通的,这是观众理解冲突、代入角色的关键。琳达·西格在《好故事是改出来的》中提出:“观众对故事的接受度,本质上是对情感共鸣的接受度——冲突中的恐惧、愤怒、希望、绝望、喜悦、遗憾,这些基本情感是不分文化、不分地域的通用语言。”以好莱坞悬疑片为例,无论凶手的作案手法多么独特,观众对主角能否脱离危险的担忧、对真相能否浮出水面的期待,都是共通的情感,正是这种情感让观众紧紧跟随剧情发展。没有共通的情感体验,再精彩的冲突设计也会沦为自说自话,无法让观众产生情感投入。

3.冲突心理的普遍性:贴合人类共通的心理原型影视戏剧中角色的冲突心理,需贴合人类共通的心理原型,才能让观众理解角色的行为逻辑。克里斯托弗·沃格勒在《作家之旅》中,借鉴荣格心理学提出“英雄之旅”模型,其核心正是对冲突心理普遍性的提炼:“角色面对挑战与逃避的纠结、成长与固守的矛盾、自我与集体的权衡,本质上是每个人在现实中都会经历的心理抉择。”以《星球大战》中的卢克为例,卢克最初对拯救银河系的逃避,到后来主动承担责任的转变,正是人类从胆怯到勇敢的共通心理过程,观众能从他的心理冲突中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进而产生情感认同。这种基于普遍心理原型的冲突设计,让跨文化、跨年龄的观众都能读懂角色的内心世界。

二、以戏剧冲突的特殊性,打造作品独特的“艺术标识”

矛盾的特殊性在影视戏剧中,体现为具有专属感、差异性的戏剧冲突表达,是让作品从海量同类创作中脱颖而出、避免“同质化”的核心。正如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所言:“如果说普遍性是故事的骨架,那特殊性就是故事的血肉——没有独特的血肉,骨架再完整,也只是一具没有生命力的模型。”缺乏特殊冲突表达的作品,会陷入千剧一面的困境,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1.冲突主体的独特性:以专属人物塑造专属冲突戏剧冲突的主体(即角色)需具备独特性,才能让冲突拥有区别于同类作品的辨识度。大卫·马梅在《编剧之道》中强调:“戏剧冲突的本质是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对抗,而人物的独特性直接决定冲突的独特性——人物的身份、性格、价值观越专属,其面临的冲突就越有不可复制性。”以《教父》中的柯里昂为例,柯里昂作为黑手党“教父”,其家族责任与江湖道义的冲突,与普通家庭的责任冲突截然不同:他既要用黑道规则保护家族,又要在血腥斗争中坚守对家人的温情,这种独特的人物身份,让冲突充满了张力与差异性。如果将冲突主体替换为普通商人,这份独特的冲突魅力便会消失。

2.冲突情境的特殊性:以限定条件赋予冲突专属张力戏剧冲突需依附于特殊的情境,通过限定条件赋予冲突专属张力。约翰·特鲁比在《故事写作大师班》中指出:“情境是冲突的容器——特殊的时间、地点、社会背景,会为冲突设定独特的规则,让原本普遍的冲突内核,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形态。”以《美丽人生》为例,父亲保护儿子是普遍的情感冲突,但当情境设定在纳粹集中营时,冲突就有了专属的张力:父亲必须用“谎言”(将集中营伪装成游戏)保护儿子的童真,这种在绝望中坚守希望的冲突方式,与普通家庭的父亲保护儿子的冲突截然不同,既残酷又温暖,成为作品最独特的记忆点。没有特殊情境的加持,普遍冲突会显得平淡无奇。

3.冲突细节的特殊性:以真实细节让冲突“可感可触”戏剧冲突的说服力与独特性,源于真实且专属的细节设计。威廉·M·埃克斯在《你的剧本逊毙了!》中直言:“泛泛而谈的冲突无法打动观众,只有加入独特的细节,冲突才能从概念变成可感可触的现实。”以《寄生虫》中的“贫富冲突”为例,“贫富差距”是普遍主题,但影片用地下室家庭用马桶接雨水、富人嫌弃司机身上的地铁味、社长因接触佣人父亲的手而皱眉等等这些细节,让“贫富冲突”变得具体、尖锐又真实——这些细节是专属的、不可复制的,既让观众相信冲突的合理性,又让冲突留下深刻的独特印记。缺乏特殊细节的冲突,会沦为口号式的表达,难以引发观众的情感触动。

三、戏剧冲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实现脱离俗套、不陷晦涩、极致平衡的艺术效果

戏剧冲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并非独立存在或简单叠加,而是内核与外在、根基与灵魂的有机统一——普遍性为冲突提供共情基础,确保作品能被广泛接受;特殊性为冲突赋予独特魅力,确保作品能被记住。正如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所言:“最好的戏剧冲突,是让观众在熟悉中看到陌生——熟悉的是共通的情感与困境,陌生的是独特的表达与设计。”二者的辩证统一,是优质影视戏剧作品的核心创作逻辑。

1.在普遍冲突内核中,嵌入特殊的表达载体好莱坞编剧理论普遍认为,优秀的冲突设计,需用特殊的人物、情境、细节包裹普遍的冲突内核,让普遍冲突以独特的形态呈现。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例,“自由与禁锢的对抗”是普遍冲突内核,但影片将载体设定为银行家安迪在监狱中的越狱故事——监狱是禁锢的极端形态,安迪用二十年挖隧道的独特方式反抗禁锢,这种特殊的表达,让追求自由的普遍内核有了新鲜的张力:观众既因渴望自由的共通心理共情,又因监狱智性对抗的特殊设计感到震撼。如果将载体替换为普通的职场反抗,冲突的独特魅力便会大幅削弱。

2.在特殊冲突表达中,提炼普遍的人性内核越是特殊的冲突表达,越需要提炼普遍的人性内核,否则会陷入“小众化”的困境,难以触达广泛观众。琳达·西格在《好故事是改出来的》中强调:“特殊的情境、人物只是‘外衣’,内核必须是人类共通的人性——没有普遍内核的特殊冲突,就像没有灵魂的华丽外壳,无法让观众产生深层共鸣。”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例,少年与老虎在海上的生存对抗是极为特殊的冲突表达,但影片提炼的内核是恐惧与勇气的博弈、信仰与现实的平衡——这些是人类共通的人性议题,观众或许不会经历海上遇虎,但一定会经历面对恐惧时的挣扎、坚守信仰时的动摇,正是这种普遍内核的提炼,让特殊的冲突表达能引发所有观众的思考。

3.在创作中动态平衡:既不脱离普遍,也不局限于常规好莱坞编剧理论家约翰·特鲁比在《故事写作大师班》中提出:“戏剧冲突的创作,本质是在普遍规律与特殊创新间找平衡——既不能脱离人类共通冲突的根基,导致观众无法代入;也不能局限于常见冲突模式,导致作品缺乏新意。”以类型片创作为例,爱情片的普遍冲突内核是“爱与阻碍”,但《泰坦尼克号》用“阶级差异+沉船灾难”的特殊阻碍,打破了“家庭反对”、“第三者介入”的常规模式——阶级差异是阻碍的特殊形态,沉船灾难让爱情与生命的抉择更极端,这种平衡既符合“爱与阻碍”的普遍规律,又有创新的特殊设计,让作品成为经典。如果过于偏重普遍,会沦为俗套;过于偏重特殊,会陷入晦涩,唯有动态平衡,才能达成最佳效果。

四、戏剧冲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兼具共鸣力、独特性与生命力的艺术价值

当影视戏剧的冲突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时,作品将呈现出多层次的艺术价值,既具备商业传播力,又拥有艺术辨识度,更能跨越时代成为经典。

1.既易代入,又有新意:降低观众接受门槛,提升作品记忆点普遍性让观众能快速代入故事(如《寻梦环游记》中“亲情与梦想的冲突”,观众轻易就能共情),特殊性让观众记住作品的独特性(如“亡灵世界的设定”“用音乐连接生死的细节”,让观众感到新颖)。正如悉德·菲尔德所言:“观众不会记住与自己无关的故事,也不会记住毫无新意的故事——辩证统一的冲突,既让故事与观众有关,又让故事与众不同。”

2.既具情感冲击力,又有思想深度:触发情感共鸣,引发深层思考普遍性冲突触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如《飞屋环游记》中“爱情与遗憾的冲突”,引发观众对“失去”的感动),特殊性冲突承载更深层的思想(如“用冒险完成对亡妻的承诺”,让“遗憾与和解”的普遍主题有了独特表达,引发观众对“如何面对失去”的思考)。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说:“情感共鸣让观众走进故事,思想深度让观众留在故事里——辩证统一的冲突,能同时实现这两点。”

3.既具商业传播力,又有艺术辨识度:吸引广泛受众,塑造独特品牌普遍性确保作品能吸引大众受众(如漫威电影中“英雄与反派的对抗”,是大众普遍接受的冲突模式,为商业票房奠定基础),特殊性让作品在市场中拥有独特标识(如“钢铁侠的‘科技与责任’困境”“蜘蛛侠的‘平凡与伟大’矛盾”,让不同英雄有独特魅力,塑造漫威的艺术品牌)。约翰·特鲁比在《故事写作大师班》中指出:“商业与艺术的平衡,本质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平衡——没有普遍性,就没有商业基础;没有特殊性,就没有艺术价值。”

4.跨越时代,拥有持久生命力:普遍内核永恒,特殊表达留痕约翰·特鲁比认为:“实现冲突辩证统一的作品,能跨越时代——因为普遍冲突内核(如正义、爱、成长、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观众都会关注这些议题;而特殊的冲突表达(如特定时代的情境、文化印记),会让作品成为时代的镜像,既有永恒的内核,又有独特的时代质感。”《卡萨布兰卡》中爱情与家国大义的冲突是普遍内核,二战背景下的摩洛哥酒馆是特殊表达——直到今天,观众仍会为爱情与大义的抉择共情,也会为二战时代的独特氛围着迷,这正是作品持久生命力的来源。

五、戏剧冲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好莱坞编剧实践方法

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原理转化为可落地的创作技巧,是好莱坞编剧理论的重要内容。从内核确立到细节填充,从初稿创作到后期修改,均需围绕二者平衡展开,确保冲突既具共情力,又具独特性。

1.“内核先行,细节填充”法:以普遍定方向,以特殊定质感悉德·菲尔德在《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提出“内核先行”的创作方法:“先确立具有普遍性的冲突内核,再用特殊的人物、情境、细节填充内核,让普遍内核落地为具体的冲突。”以《克莱默夫妇》为例,影片的普遍内核是离婚后父母对孩子的争夺与亲情的维系,细节填充时,设定父亲是不擅家务的职场人,母亲是压抑自我的家庭主妇,冲突细节包括父亲第一次给孩子做早餐时的手忙脚乱,法庭上父母为争夺抚养权的含泪陈述——这些特殊的人物设定与细节,让亲情与现实的冲突’既有普遍共鸣,又有真实的质感。

2.类型规约与冲突创新:在普遍框架内,做特殊突破布莱克·斯奈德在《救猫咪》中提出,类型片创作需遵循“普遍的冲突规约”(如恐怖片的“生存与威胁”、悬疑片的“真相与掩盖”、喜剧片的“期望与意外”),但需在规约内加入特殊的冲突设计,实现守正创新。以恐怖片《电锯惊魂》为例,恐怖片的普遍规约是主角面对威胁时的生存对抗,但影片创新了威胁的形态——不是常规的鬼怪、杀手,而是道德选择式的死亡陷阱:主角需在伤害自己与伤害他人间抉择,这种特殊的冲突设计,既符合生存与威胁的普遍规约,又打破了常规恐怖片的套路,让作品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3.修改中的“平衡调适”:用双重标准优化冲突琳达·西格在《好故事是改出来的》中提出“层层修改法”,核心是在修改中不断调适冲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确保二者平衡。她建议编剧用“双重标准”审视冲突:第一,“是否符合人类共通的冲突逻辑?”(确保普遍性,避免观众无法代入);第二,“是否有区别于同类作品的特殊设计?”(确保特殊性,避免同质化)。以某职场剧初稿为例,初稿的冲突是员工与老板的职场竞争,符合普遍逻辑,但缺乏特殊性;修改时加入员工是老板的前徒弟竞争的项目是两人曾共同研发的核心技术,既保留了职场竞争的普遍内核,又通过师徒反目与技术情怀的特殊设计,让冲突更具张力与独特性。

4.评价标准:“熟悉感”与“新鲜感”的双重满足理查德·沃尔特在《剧本》中指出,评价戏剧冲突的优劣,需兼顾“熟悉感”与“新鲜感”:“熟悉感来自普遍性——观众能在冲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新鲜感来自特殊性——观众能看到从未见过的独特设计。”迈克尔·豪格在《好剧本是如何讲好的》中进一步补充:“成功的戏剧冲突,是让观众看完后觉得这冲突很像我经历过的,但又从没见过这样的呈现——这种似曾相识又与众不同的感觉,正是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最佳效果。

来源:说似一物即不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