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部美国电影里,大家都在嘲笑苏联飞行员那“滑稽”的制服,但这位俄文作者想先谈谈剧情,它完全是麦卡锡主义时期的反苏宣传“样本”。还有片中出现的美国飞机。
在这部美国电影里,大家都在嘲笑苏联飞行员那“滑稽”的制服,但这位俄文作者想先谈谈剧情,它完全是麦卡锡主义时期的反苏宣传“样本”。还有片中出现的美国飞机。
剧情中,美国在阿拉斯加上空执行飞行的是22架F-86A“佩刀”战斗机。顺便说一句,电影里出镜的飞机确实是著名的第94战斗机中队的,他们是第一批装备这种机型的部队。随后,影片中美国雷达发现一架从西伯利亚飞过白令海的俄国飞机。入侵机闯入美国领空,还在阿拉斯加某空军基地上空盘旋(拍摄地点是阿拉斯加的拉德基地)。一名美国飞行员悄悄靠近苏联飞机并开火,结果俄国飞行员立刻放下起落架,表示投降并愿意在美军机场降落。
F-86“佩刀”战斗机在阿拉斯加上空。电影截图
另外片中有个有趣的细节,美国F-86A“佩刀”开火时,机枪炮口处的整流盖会自动打开,以改善气动性能。总体来说,到拍摄时F-86“佩刀”(“军刀”)已经不算新了——首飞在1947年,生产时间是1949—1956年,也就是说在电影上映的前一年就停产了。更何况在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中,两架受损的F-86“佩刀”分别在1951年和1952年被苏方缴获并研究过。甚至还冒出过一个疯狂的念头——把它仿制出来,但后来放弃了这个愚蠢的计划。
另一个背景是,这部电影实际上早在1949年就开始拍摄,一直拍到1953年,因种种原因直到1957年才上映。按理说,它本该展示当时最新的美国航空装备。结果等到上映时,这些飞机早已彻底过时,不仅如此,还早就被苏联飞行员研究透彻,并且在战场上成功击败过。
美国F-86“佩刀”战斗机在阿拉斯加上空。电影截图。
洋基们把这架俄国飞机认定为雅克-12(!),他们说它长得像美国的T-33教练机,而T-33是基于“流星”(Shooting Star)研制的。实际上,雅克-12是一种轻型运输机,只有一台活塞发动机。或者说,这是不是外国人翻译成俄语时的“翻译错误”?影片中这位苏联飞行员开的,其实就是美国的T-33,只是把机翼末端的副油箱拆掉,充当“电影角色”。而且从座舱就能看出来,在苏联飞行员身后,有一大块空荡荡的位置本来是给第二个飞行员坐的。显然,电影人手里根本没有苏联飞机。
美国T-33教练机被用来扮演雅克-12。电影截图
俄国“战斗机”的座舱一开,竟然出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女飞行员。她声称自己因为在苏联没有执行命令而逃过枪决,现在请求庇护。美国飞行员雷克斯福德少校和吉姆·香农上校瞬间被她的美貌迷住了,反倒不知该如何审问她。
“俄国雅克-12”降落在美国空军基地。电影截图
无论“美帝”怎么审问这位女飞行员,都没能从她嘴里“撬”出有价值的东西。她坚持说自己是个难民,而不是电影里的“苏联叛徒”。顺便说一下,她的名字叫奥尔加·奥尔利夫,但来到美国人这里时用的是Anna Marladovna的名字,军衔是中尉。这位女中尉还说,如果她泄露自己在苏联军队服役的情况,那么连美国飞行员也不会再尊重她,而她很在意这一点。于是,美方决定让她作为阿拉斯加空军基地的客人留下,甚至还允许她和香农上校一起驾驶F-86“佩刀”战斗机飞行(!)。
F-86“佩刀”。电影截图
后来美国人反应过来了,在夜间飞行时决定让她坐进一架老旧的“双座”战斗机“流星”(Shooting Star,机翼上还挂着副油箱),借此展示过时的夜间拦截方式。而且不只是单纯飞一飞,而是要进行一次对“康维尔”B-36轰炸机的模拟拦截。
“流星”用于夜间拦截。电影截图
战略轰炸机“康维尔”B-36 —— 美国最大的军用飞机,而且还是采用推式螺旋桨的。它在1949年首飞(研发始于1941年),生产年份是1948–1954年(共制造384架),而在1959年就退役了。它的最大问题是6台发动机都是活塞式的。后来尝试再加装4台J47涡喷发动机(总共10台发动机!),但并没有解决问题。B-36很快就因为成功的B-52的出现而被淘汰。在影片里,B-36只展示了6台活塞发动机的版本。
女飞行员Anna Marladovna。电影截图
在这一切过程中,从一开始,这位女飞行员就一直试图勾引美国上校吉姆·香农,而他正好未婚。结果他主动亲吻了她,并最终娶了她,尽管上级明确警告他要与她保持距离。原因在于她面临被驱逐出境的风险,因为她拒绝透露苏联军队的全部秘密。但作为美国公民的妻子,她就无法被驱逐了。她用自己的直率性格以及诸如“资本主义有某些危险的优势”这样的言辞让香农上校神魂颠倒 —— 那是她在美国商店里沉迷于“庸俗的物质享乐”时说的话。再加上她的女性魅力,更是让他彻底失去抵抗力。
女飞行员 Anna Marladovna“安娜·马拉多夫娜”的礼服。电影截图
最后,我们来讨论飞行员安娜·马拉多夫娜的军装制服。这套制服由封闭式立领上衣和深绿色裙子组成(应为蓝色),这种颜色在苏联军队中并不存在。肩章是五角形的,尽管从1946年起已改用六角形肩章(不过旧版仍可能在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她的军衔并非美国人报告中写的“中尉”,而是“大尉”。有趣的是,她佩戴的星标并非中尉规格,而是相当于“上校”级别的大型星标。更特别的是,她在金色肩章上佩戴金色星标,而根据规定,在1969年之前金色肩章应配银色星标。肩章边缘的蓝色镶边是正确的设计,但上面还带有不明身份的徽章(推测为美制样式)。更令人费解的是,她佩戴的船形帽竟配有绿色帽墙,而标准色应为蓝色。最耐人寻味的是,她系着1935年版的旧式军官腰带,带扣上刻有该年份的星形标志,而1950年代军队已不再配发此类装备。
女飞行员 Anna Marladovna 的礼服。电影截图
最令人忍俊不禁的是这位飞行员的勋章配置:两枚硕大的苏联英雄金星(明显超出标准尺寸),比例失调的红星勋章,以及红旗勋章和优秀士兵徽章(后者本属士兵专属,军官无权佩戴)。此外还有代表战伤的红黄条纹袖标。
她的野战服由飞行夹克和短裙组成,但1955年飞行员的标准日常制服应是立领衬衫搭配绿色开襟毛衣和领带(带袢扣)。令人费解的是,她的勋表既出现在礼服立领上,又出现在未佩戴肩章(!)的飞行夹克上——这符合规定吗?更奇怪的是,礼服上本该悬挂实体勋章,却只展示勋表。
香农上校的住宅。门廊上有写着他姓名和军衔的铭牌。电影截图
最后揭示出,她其实是一名俄罗斯间谍,之前还成功“戏弄”过英国人。美国人在他们自夸的电影里总是乐此不疲地“嘲讽”傲慢的英国人。对此只能祝贺他们,并希望他们在这个方向上继续努力。最终,间谍虽然暂未被逮捕,但她面临着10年监禁和1.5万美元罚款的判决。而她则假装关心丈夫香农上校的命运,并惊讶于他仅因娶了间谍而受到“记过处分”。她说,在苏联,这种情况他要么被枪毙,要么被送去铀矿劳动改造。
女飞行员和上校驾驶 T-33 飞往苏联。注意机身上的铭文竟然是镜像。电影截图
最后,坠入爱河的香农决定放弃一切,和他的妻子——这位女飞行员一起飞往苏联(!),背叛了他那“资产阶级的祖国”。不要担心,这一切都是剧情设定,其目的就是为了展示虚构的苏联有多么“破败”,让美国上校亲眼所见。实际上,这位苏联女飞行员的任务正是——勾引美国飞行员,把他引诱到苏联来,以便通过他获取美国航空的一切秘密,而她也圆满完成了任务。结果就是:为此苏联方面甚至不惜牺牲她飞来的那架飞机。(这里有部分情节似乎是俄文作者的个人理解。)
中将 德米特里·朗格拉德。电影截图
在苏联,载着飞行员和香农上校的飞机遭到高射炮和战斗机的攻击,根据剧情,香农上校摧毁了这架飞机。中将德米特里·兰格拉德对此非常不满。他责骂飞行员没有杀死香农,以保住那架美国飞机作为研究用的宝贵材料。
这位中将佩戴的是1946年以前的军官五角肩章,尽管将官的肩章本应是六角形的。根据勋章来看,他有两枚二十周年工农红军纪念章,四枚列宁勋章(但没有一颗苏联英雄金星),两枚“红旗勋章”,一枚士兵等级的光荣勋章,还有一些其他奖章。苏联将军和军官给奥尔加·奥尔利夫(即 Anna Marladovna)下达任务,要她“适度”与丈夫生活,但同时从丈夫那里套取有关美国空军的信息。与此同时,空军上校索科洛夫也在“工作”。有趣的是,在电影里,苏联绑架美国飞行员并“开展工作”的并不是专业训练的“契卡”人员,而是普通的苏联空军军官。难道电影里的苏联军队人人都是情报员兼反情报员吗?
空军上校索科洛夫。电影截图
顺便说一句,上校索科洛夫对美国人的“攻心”工作没有得到上级的认可,他最终被送去铀矿劳改。虽然他有三枚苏联英雄金星。更有意思的是,他大衣上的领章是绿色的,军帽的帽箍也是绿色的——这算是野战服吗?据俄文作者了解,飞行员是没有野战军帽的。而且,野战服只会在演习或者战争中(接近前线)穿戴。后来,他的位置由苏联上校马托夫接替,负责“照料”美国人。
女飞行员身穿绿色呢大衣配绿色领章。电影截图
顺便一提,片中其他苏联士兵在领章或军服上也佩戴绿色领章和绿色肩章,看起来像是野战服。女飞行员本人穿的是绿色呢大衣,佩戴的是日常肩章(带绿色中杠和镶边)和绿色领章。
“火警信号”,“无通行证禁止入内”。电影截图
在外国电影里看到俄文标语总是挺有趣的。本片里就有“火警信号”(这到底是啥?)和“无通行证禁止入内”。更搞笑的是,美国人竟然在“苏联军官宿舍”的门前挂上写有军衔和名字的门牌:“上尉奥尔洛夫”和“资深上尉斯特列利斯基”(资深上尉?)。显然是照搬美国习惯,结果弄得很滑稽。顺便说一句,整部“苏联”都是在二战时期的美国乔治空军基地拍摄的,那里的职工住宅区建筑还保存着,非常简陋。
坦克。电影截图
电影里还短暂出现了“苏联坦克”。有趣的是,这辆坦克也出现在另一部美国电影《丧钟为谁而鸣》(1943年)。关于它的来历有不同说法,其中一种意见认为,它其实是经过改造的美国M1轻型坦克(1937年服役,仅用于训练)。
玛丽大婶,前狙击手。电影截图
好吧,那么这部电影到底“宣传”和“反苏”在哪里呢?在片中,叛逃上校香农在苏联的生活完全是为了让美国观众对“俄国”感到厌恶。在“电影版苏联”里,没有像样的香烟、食物,军官只要不机灵就会被送去铀矿挖矿。还出现了一个大块头的玛丽大婶,扛着木头,原来是前苏联狙击手,打死过100多个德国人。她被赶出了军队,只能靠搬重物谋生。剧情还说她在二战期间访问过美国,被“美国美好生活”腐蚀,结果精神堕落,竟然开始向自己人开枪。这显然是影射苏联狙击手柳德米拉·米哈伊洛芙娜·帕夫利琴科,她在二战中击毙309名德国人,1942年随苏联青年代表团访问美国,还受到罗斯福总统接见,并在美方资助下巡游美国。她回国后获授“苏联英雄”称号,并一直在海军服役到1956年,军衔是海岸警备少校。
勤务兵小偷。电影截图
美国上校的勤务兵居然是个小偷,经常偷美国货卖掉。而且苏联军官一边从上校那里套取美国空军机密,一边给他下药,搞得他失忆。按照剧情,等秘密榨干后,苏联准备用他交换五个“暴露的”苏联间谍,但在交换前会给他注射大量药物,让他变成傻子、忘掉一切,以免泄露苏联空军的真实情况。实际上,这部电影首次抛出了“苏联使用化学药物进行间谍活动”的指控。是不是让人联想到“诺维乔克”和“米屈肼”?此外,片中还首次出现了“年轻美貌、危险致命的苏联美女间谍”的套路——后来在007系列里成了经典元素。
美国B-50“超级堡垒”轰炸机伪装成苏联飞机。电影截图
剧情发展到女飞行员发现丈夫香农其实只给“电影苏联”提供过时的情报和美国早已放弃的技术方案。她则秘密记录下苏联空军的缺点。电影里不断暗示观众,苏联空军极度落后。最终,女飞行员害怕身份暴露被送去铀矿,决定救出丈夫香农并一同逃往美国。
超音速火箭机“贝尔X-1”、教练机T-33。电影截图
这时,香农参加了苏联的“实验”——从重型轰炸机腹部释放一架火箭飞机。事实上,片中展示的正是美国自己烧钱无果的项目——贝尔X-1。镜头里清楚可见美国B-50“超级堡垒”挂载X-1的画面。X-1是世界上第一架突破音速的飞机,俄文作者认为,它的发展完全是技术死胡同。首架建于1945年,1948年达到1600公里/时,1954年2600公里/时,共建造7架样机。除了一次从地面起飞外,其余均由母机投放。军方对它完全不满意,最终交由NACA使用到1958年才退役。
B-50“超级堡垒”腹挂X-1火箭机,后面跟随的F-86“佩刀”在片中扮演“苏联战斗机”。电影截图
B-50是最后一种美国活塞轰炸机,在喷气机时代迅速过时,直到1965年还作为“飞行打火机”和气象侦察机服役。
F-89“蝎子”截击机。电影截图
女飞行员在机场劫走了一架T-33教练机,片中说这是“苏联飞机”。机场里还出现了美制双座截击机F-89“蝎子”。在劫机过程中,她把监视她的随行军官骗上副驾驶座,然后让他拉射座椅把自己弹出去摔死。甩掉“保姆”之后,她追上了驾驶X-1的丈夫。此时X-1已与母机分离进行试飞,但有两架“苏联”F-86在伴飞。女飞行员彻底背叛“电影苏联”,击落两架战斗机,然后和丈夫一同降落。香农迅速跳入她的T-33,两人齐飞逃往“幸福的美国”。
香农从X-1跳到T-33。电影截图
虽然是一部俗套的美式电影,不过本片也展示了很多真实飞机战斗与飞行画面,还是值得回味一次。
来源:番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