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演技天花板,居然也翻车了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6 22:50 2

摘要:导演克里斯·哥伦布,执导过《哈利·波特》(前两部)、《小鬼当家》等爆火的电影。

最近有部新片,鱼叔期待已久。

网飞出品,阵容相当顶。

导演克里斯·哥伦布,执导过《哈利·波特》(前两部)、《小鬼当家》等爆火的电影。

主演集结了三位殿堂级影帝影后——

「女王」海伦·米伦,「老牌007」皮尔斯·布鲁斯南,「圣雄甘地」本·金斯利。

全是看一部少一部的顶级演员。

不仅主角TOP级,配角中也藏各种面熟的老戏骨。

堪称英国演员嘉年华。

电影改编自常年霸榜全球销量榜第一的推理小说

原作者亲自担任制片。

开播前,很多人都和鱼叔一样翘首以盼。

觉得这部电影大概率会像《利刃出鞘》一样,成为新一代经典悬疑片。

没想到,开播后,热度爆了,口碑却争议极大

有人觉得,节奏明快,有趣可爱。

也有人吐槽,太平庸、无聊。

到底怎么样?

今天不妨一起来看看——

《周四推理俱乐部》

养老院里的神探

电影设定很有意思,甚至带点颠覆意味。

主角不是年轻精明的侦探,而是一群走路都颤颤巍巍的老人。

他们生活在乡间一所高档养老院。

有自己的疯狂星期四——

「周四推理俱乐部」。

每周四的拼图室,就成了俱乐部成员的活动室。

成员都来头不小。

一位曾是神秘情报特工,擅长收集信息、洞察人心;

一位是年轻时叱咤风云的工会领袖,组织能力和行动力依旧在线;

还有曾经的精神科医生,善于分析犯罪动机;

以及一位护士出身的温柔老太太,对死亡和人性都有着独到的感知。

他们聚在一起,调查一些多年未破的悬案。

资料来自作为警察的前成员,如今已经在临终关怀病房。

本来,他们只是为了动动脑筋,打发时间。

但没想到,某天,身边突然出现了真正的案子。

这家养老院的一个合伙人遇害身亡。

而且,这还牵涉到他们自身的生存处境。

因为另一个合伙人一直打算将养老院卖掉,死去的合伙人不答应,才没能真正实施,现在他再没有阻碍了。

这意味着,所有老人将被迫搬离、分散,甚至可能会被送往条件更差的养老机构。

这桩谋杀案,突然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紧紧绑在一起。

于是,周四推理俱乐部从纸上谈兵升级为实战调查。

他们想用自己的能力,亲自查清真相。

既要为死者还一个公道,也要想尽办法守住自己最后的家园。

但他们没料到,后来命案接二连三发生

四个老人也陷入了更大的危险之中……

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实际上,故事本身是很有看点的。

打破了传统侦探片的套路,让几个不甘于在养老院等死的老年人,力压警察,重拾自己的价值。

并非纯粹为破案而破案,更多在讨论老年人的存在感、年龄与价值、家园与尊严。

而且,老人家的破案过程也不走寻常路

普通侦探收集线索靠的是审讯、法医、监控等专业工具。

而他们收集信息,靠的是老太太天然的八卦雷达。

推进调查,是靠一手出色的厨艺,先俘获别人的胃。

有时还靠「道德绑架」,让自己懂行的女儿帮忙。

还能积极调用心理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直接从警方口中套出线索。

看着离谱,但又很合理。

因为在养老院,这些「软实力」比荷枪实弹更有效。

影片在这一点上,也成功塑造了独特的悬疑氛围:

案件调查不再是冰冷的技术流程,而是带着温情和幽默感的人情互动。

也借此揭示了老年人在社会中常被忽视、边缘化的困境,以及现代养老产业背后的商业化冲突。

这也是原著之所以成为爆款的原因。

此外,电影制作也算得上精良。

美术、场景与影像确实营造出了乡村英伦风的质感。

庄园内部的陈列、居民房间里的老物件、礼堂里的那张老木桌,每一处都像是为人物而设的舞台。

镜头语言多数时候偏温和、不刻意煽情,摄影与配乐一起营造了温暖但不失锋利的氛围。

几位老演员的演技,当然更是没得说。

而且,他们的反差感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你能想到曾经气场全开的「女王」海伦·米伦,像普通老太太一样,看着年轻人发来的「WTF」,一脸迷茫吗?

你能想象帅气的007邦德,这次不再拯救世界,而成了不修边幅、邋里邋遢的酒鬼吗?

当然,这只是前工会领袖装疯卖傻应付警察的精彩表演。

总之,演员个人的演技与气质,的确进一步放大了银发侦探团本身的魅力。

但看完电影后,也理解为什么口碑有争议。

悬疑片最核心的悬念和推理部分,完全没有立住。

首先是故事铺垫不足。

急匆匆推进案情,关键线索和动机被大大压缩。

案情还没梳理清楚,又慌慌张张破了案。

整个过程完全没有代入感,观众更像是被迫接受了一个既定的答案。

其次,角色关系相当表面化。

在小说里,老人之间的友情、竞争,以及彼此的隐秘过去,是推动故事的重要动力。

老人的推理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活着」的证明,他们用智慧与记忆对抗衰老与遗忘。

故事结尾揭示了凶手的真面目,他是一个被迫无奈犯罪的可怜人,与几个老人也都有特殊的情感联结。

读者感受到的不是惩恶扬善的快感,而是经历过漫长人生、看遍善恶后的老人们才能感受到的复杂难言的情绪。

而电影几乎完全忽略了这些情感铺垫,仅保留了功能性的表层设定。

只剩下干巴巴的案件记录。

简而言之,情节和角色的空心,导致电影在推理和温情两方面都失败了。

三位世界级影帝影后卖力演出,只能在干瘪的剧本上努力补血,终是无力回天。

悬疑电影的集体困境

热门大IP,加上老牌顶级演员,扑成这样,确实让人遗憾。

但仔细想想,也不算太意外。

毕竟这几年,欧美悬疑类型明显在走下坡路。

当然,并不是说没有好作品。

像英剧《悬案解码》《谜探路德维希》,美剧《大楼里只有谋杀》《白莲花度假村》《白宫杀人事件》等,都口碑不俗。

但一到电影领域情况就明显弱了很多

可以理解,相对电视剧,电影容量较小。

在短时间内既要完成任务刻画、信息铺垫,又要揭露更多谜团,本就越来越难以做出新意。

而如今的市场又更倾向于「快节奏、强刺激」,让创作者更难以在逻辑与深度上做文章。

回想起来,这些年真正做到口碑与热度双丰收的悬疑电影,好像只有6年前那部丹尼尔·克雷格主演,用经典阿加莎式结构玩出了新花样的《利刃出鞘》。

自那之后,网飞等流媒体没少尝试过复制《利刃出鞘》的成功。

找知名IP,堆顶级明星,打造复古情调。

噱头够足,却也导致剧本创作成了可以被牺牲的部分。

比如电影《窗里的女人》,艾米·亚当斯、加里·奥德曼、朱丽安·摩尔等全明星阵容。

致敬希区柯克古典风格的悬疑片。

前期被押是大爆款,结果口碑、票房都大翻车。

还有几年前那部《淡蓝之眸》,也是哥特风格古典推理,制作精良。

主演找来了克里斯蒂安·贝尔这种大牌明星,也没激起多少水花。

都是因为剧本本身出了问题。

这部新的《周四推理俱乐部》也是如出一辙的「安全牌」,大IP+大明星,也同样败在了剧本上。

不仅没有从人物关系、叙事结构、社会议题中挖掘出新鲜感。

反而为了尽可能还原原作完整故事,删去大量生活化细节、压缩人物弧光、弱化社会语境,将复杂的推理和情感简化为平铺直叙的流水账。

最终「老年侦探」仅仅被当成一个新鲜卖点,温情与推理的内容都成了空谈。

导致影片观感上看,几乎和看简介无异。

这种情况下,即便再高明的演员,也无法凭空演出角色的灵魂。

其实,回看这两年高口碑的悬疑剧

反而大多都是没什么明星、低成本、原创度高的小剧集。

恰恰靠的是扎实、有新意的剧本取胜。

像《大楼里只有谋杀》,以喜剧包裹悬疑,又融入对时下娱乐产业、博客文化和粉丝经济的讽刺。

《白宫杀人事件》在密室模式上登峰造极,让作为政治中心的白宫成为杀人密室。

既有传统推理模式的悬念感,也有白宫内部的权力斗争。

因此,这部电影的翻车,不单单是一次商业失利,更照出整个悬疑类型电影的歧路:

当资本押注于明星阵容、IP热度、算法推荐,创作力就被挤压到边缘。

观众可能会被大明星和大制作吸引一时,却越来越难得到真正的满足。
因为悬疑的魅力,终究还在于那条被埋好的线索、那句看似随意却意义颇深的对白、那些让人在最后一刻还能倒吸一口凉气的真相揭秘。

这是算法无法给出的答案,也是资源砸不出的爽感。

唯有靠一针一线,织出的故事张力。

来源:独立鱼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