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的生命诗篇:评日本电影《九十岁 有什么可喜可贺的》

快播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5 14:57 3

摘要:在东京的暮春时节,90 岁的直木奖作家佐藤爱子(草笛光子 饰)正经历着人生的倦怠期。她独居在女儿家的阁楼,每日与电视新闻和报纸为伴,对智能手机的普及感到困惑,对托儿所建设的争议嗤之以鼻。这位曾经以犀利笔触震撼文坛的老人,如今却陷入了 “活够了” 的虚无感中。直

在东京的暮春时节,90 岁的直木奖作家佐藤爱子(草笛光子 饰)正经历着人生的倦怠期。她独居在女儿家的阁楼,每日与电视新闻和报纸为伴,对智能手机的普及感到困惑,对托儿所建设的争议嗤之以鼻。这位曾经以犀利笔触震撼文坛的老人,如今却陷入了 “活够了” 的虚无感中。直到中年编辑吉川真也(唐泽寿明 饰)的出现,打破了她死水微澜的生活。这部改编自日本作家佐藤爱子同名随笔集的电影,以幽默而深刻的笔触,探讨了老龄化社会中个体的价值重构,以及代际之间的精神对话。

一、衰老困境的镜像投射

影片开场即用一系列细节勾勒出老年人的生存困境:爱子抱怨电视主播语速太快,因听力衰退而错过新闻要点;她在超市结账时因使用现金被收银员白眼;在医院候诊时目睹年轻人对老年患者的冷漠。这些场景精准捕捉了日本社会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被边缘化的现状。据日本总务省数据,截至 2023 年,该国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达 32.9%,每三人中就有一位老人。这种 “超老龄化” 社会带来的不仅是养老金压力,更造成了代际之间的认知鸿沟。

爱子的封笔象征着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断裂。她在《晚钟》中完成了对昭和时代的文学告别,却在平成年代的高速发展中迷失了表达方向。这种困境在她与吉川的对话中尤为明显:当吉川称赞她的作品 “具有永恒价值” 时,爱子反讽道:“永恒?这个时代连报纸都没人读了。” 这种对时代变迁的无力感,正是日本 “团块世代” 作家群体的集体焦虑。

二、代际对话的破局之道

吉川的出现带来了转机。这个因职场霸凌和婚姻危机而濒临崩溃的中年男人,试图通过说服爱子复出重获人生意义。两人的初次交锋充满戏剧性:吉川带着高级点心登门,却被爱子用拐杖赶出家门;他背诵爱子作品中的金句,换来的却是 “别把我的话当圣经” 的冷嘲热讽。这种剑拔弩张的互动,实则是新旧价值观的激烈碰撞。

随着合作深入,两人逐渐达成精神默契。爱子在专栏中书写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她痛斥智能手机让全民沦为 “数字奴隶”,讽刺 “效率至上” 导致人情淡薄。这些文字在年轻读者中引发共鸣,甚至催生了 “百岁潮” 文学现象。吉川则在与爱子的相处中学会倾听,他开始参加女儿的舞蹈演出,主动向前妻道歉。这种转变印证了导演前田哲的创作理念:“打破‘因为是 90 岁,所以……’的固有观念,让人们意识到个体的价值在于持续的自我更新。”

三、生命意志的诗意书写

影片最动人之处,在于对生命意志的礼赞。爱子在专栏中记录与宠物犬小八的日常:她为病犬制作黏糊糊的食物,在它临终前整夜陪伴。这段文字引发无数养宠人泪崩,其背后是对生命平等的深刻认知。当爱子在记者会上被问及 “长寿秘诀” 时,她笑道:“发怒、大笑、咒骂,这些对世界的反应,就是我活下去的动力。” 这种充满烟火气的生命哲学,颠覆了传统文学中 “优雅老去” 的叙事。

草笛光子的表演堪称神来之笔。这位 90 岁高龄的演员,将爱子的倔强、幽默与脆弱诠释得淋漓尽致。她在雨中摔落拐杖的戏码,没有刻意渲染悲情,反而通过自嘲的台词 “这把老骨头还挺结实” 化解了尴尬。这种举重若轻的演绎,让观众看到了衰老的另一种可能 —— 不是被动等待死亡,而是主动拥抱生活。

四、文化隐喻的深层解构

影片中充满日本社会的文化隐喻。爱子居住的阁楼象征着被遗忘的历史记忆,而吉川工作的出版社则是传统媒体式微的缩影。当年轻编辑提议将专栏内容改编成短视频时,爱子坚决拒绝:“文字的力量在于留白,视频只会填满所有想象空间。” 这种对纸质媒介的坚守,实则是对文化传承的深刻反思。

影片结尾的处理耐人寻味:吉川与妻子最终没有复婚,而是选择以朋友身份重新开始。这种 “不完美结局” 打破了日式温情片的套路,传递出 “人生不必强求圆满” 的豁达态度。字幕升起时,真实作家佐藤爱子的照片映入眼帘 ——2023 年,她以 100 岁高龄仍在创作。这种银幕内外的生命互文,成为对 “向死而生” 精神的最佳注解。

在全球老龄化加剧的今天,《九十岁。有什么可喜可贺的》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范式。它告诉我们,衰老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正如爱子在书中所写:“活着就是要对这个世界保持愤怒,保持好奇,保持热泪盈眶的能力。” 这种对生命的赤诚热爱,或许就是送给所有年龄层观众的最佳礼物。

来源:海剑(作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