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网上溜达,总瞅见一些电影宣传海报上印着“笑点碾压周星驰”、“无厘头超越星爷”之类的豪言壮语。我就纳闷了,这帮人哪儿来的底气和勇气?梁静茹给的也不够这么挥霍啊。
眼下这世道,是个拍电影的就想“吊打周星驰”,这架势都快赶上早市抢便宜鸡蛋的大妈了——争先恐后,自信爆棚。
最近网上溜达,总瞅见一些电影宣传海报上印着“笑点碾压周星驰”、“无厘头超越星爷”之类的豪言壮语。我就纳闷了,这帮人哪儿来的底气和勇气?梁静茹给的也不够这么挥霍啊。
“周星驰”仨字的分量
周星驰的江湖地位,可不是几部蹭热度的烂片就能撼动的。“周星驰现象”早就不只是电影范畴的事了,它成了几代人的文化记忆和语言密码。
人们管蟑螂叫“小强”,脱口而出“你走先”、“放开那个女孩”、“地球是很危险滴”,这些刻进DNA里的台词,都出自星爷之手。这种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文化影响力,不是靠宣传通稿吹出来的,是实打实从《盖世豪侠》 开始,一部部作品积累出来的。
资本的游戏和“周星驰IP”
当然,现在啥事儿都离不开资本在背后捣鼓。周星驰本人和他那“周星驰IP”,早就被资本裹挟着前进了。
2016年,新文化影业用13.26亿买下了周星驰的子公司PDAL,当时星爷还签了对赌协议,承诺四年赚够10.36亿。资本盯着“周星驰”三个字,就像饿狼见了肉,指望着这名字能继续点石成金。
但资本要的是快钱,恨不得一年榨出好几部“周星驰风味”的电影。结果呢?《新喜剧之王》上映,口碑立马两极分化,有人说“炒冷饭”、“卖情怀”,也有人读解出“小人物的感动”。票房灵药好像没那么灵了,但这丝毫不影响后来者继续喊着“吊打周星驰”的口号。
王晶的例子:同行是冤家?
说到“吊打”,想起王晶和周星驰那点陈年旧事。25年过去了,王晶导演最近又提起1999年拍《千王之王2000》时的恩怨。
本来想捧张家辉,结果风头全让客串的周星驰抢了,王晶一怒之下拍了六天就把星爷给“驱逐”了。这事儿现在提起来,网友都觉得王晶小家子气,蹭热度,而周星驰的喜剧才华和地位,观众心里跟明镜似的。
同行评价或许带有个人情绪,但观众用脚投票。星爷的作品,从《功夫》到《美人鱼》,票房和口碑摆在那儿。不是哪个后来者喊两句口号就能轻易超越的。
学不来的无厘头
有些人以为,无厘头就是胡闹、疯癫、不按常理出牌。于是乎,他们也照猫画虎,在电影里堆砌网络烂梗,让演员挤眉弄眼、夸张搞怪,结果弄出来的东西尴尬得能抠出三室一厅。
星爷的无厘头,背后有小人物的辛酸、对现实世界的调侃和独特的温情内核。就像《长江七号》,科幻喜剧外壳里包着悲剧和温情,让人笑中带泪。这种悲喜剧的深刻融合,不是谁都能模仿到精髓的。
所以,谁给的勇气?
那些动不动就喊“吊打周星驰”的,勇气大概来自这几方面:一是资本撑腰,舍得花钱造势,忽悠一个算一个;二是无知者无畏,根本没整明白周星驰喜剧文化的深厚底蕴,就敢口出狂言;三嘛,可能就是纯粹的营销手段,黑红也是红,先吵吵起来把热度蹭上再说。
但这世上,有些东西是吵吵不来的。观众的记忆和审美,不是几句宣传口号就能轻易篡改的。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在于它能经得起时间的打磨和无数双眼睛的审视。
星爷的电影是一代人青春的注脚,是录像厅里模糊的画质和电视机前的哄堂大笑。那些叫嚣着“吊打”的片子,大多像撒进河流的沙子,连个水花儿都溅不起就没了踪影。
时间这玩意儿,最公平,也最残酷。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真金。
来源:长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