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马龙·白兰度主演的《巴黎最后的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 1972),正是这样一部在烈火与口水中淬炼成金的传奇电影。
有些电影,它们的诞生本身就是一场风暴。它们以挑战者的姿态,冲破时代的道德围栏,用赤裸裸的影像和情感,逼迫观众直视人性最幽暗、最原始的角落。
它们因此被贴上“淫秽”的标签,在多国被禁,主创甚至面临牢狱之灾。然而,当狂风过境,历史沉淀,人们才发现,那风暴的中心,竟是一部触及灵魂深处的艺术杰作。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马龙·白兰度主演的《巴黎最后的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 1972),正是这样一部在烈火与口水中淬炼成金的传奇电影。
因“性爱丑闻”而震惊世界
在1972年的巴黎,一个刚刚丧妻的美国中年男人保罗(马龙·白兰度 饰),和一个即将结婚的年轻法国女孩让娜(玛利亚·施耐德 饰),偶然相遇在一间待租的公寓里。没有姓名,没有过去,他们达成协议,只在这间空荡荡的公寓里见面,进行纯粹的、匿名的、原始的性爱。
这部电影的爆炸性,在于它前所未有地将性和情感的痛苦如此直白地袒露在银幕之上。贝托鲁奇的镜头大胆、露骨,充满了侵略性。尤其是马龙·白兰度贡献了他演艺生涯中最脆弱、最真实也最痛苦的表演,他将自己生活中的创伤与角色的绝望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令人心碎的灵魂空壳。
影片上映后,如同引爆了一颗炸弹。尤其是一场极具争议的“黄油”性虐场景,更是让它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在意大利,它被裁定为“淫秽作品”,所有拷贝都被下令销毁,导演贝托鲁奇甚至被剥夺了公民权利五年。
在世界诸多国家,它同样遭到了禁映或大幅删剪的命运。一时间,《巴黎最后的探戈》成了“下流”和“色情”的代名词。
经典为何是经典?——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精准解剖
然而,禁令无法锁住一部伟大作品的灵魂。当人们能够抛开对“性”的道德恐慌,重新审视这部电影时,才发现其内核与色情毫无关系。它是一部极其严肃、悲伤且充满哲学思辨的心理剧。
影片真正探讨的,是现代都市人的终极孤独与存在的虚无。
情感的废墟:马龙·白兰度饰演的保罗,是一个被现代生活彻底击垮的男人。妻子的背叛与自杀,让他失去了所有的信仰和尊严。他试图通过匿名的、纯粹的肉体关系来逃避痛苦,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更深的绝望。他和让娜的公寓,与其说是情欲的温床,不如说是两个孤独灵魂躲避外部世界的避难所,一个情感的废墟。
存在的焦虑:“我们甚至不需要名字”,这是保罗定下的规则。他试图抹去身份、历史和社会关系,回归到最原始的动物性状态。这背后,是现代人对于“我是谁”的身份焦虑和对社会规则的极度厌倦。影片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传统价值观崩塌后,人们在存在主义的荒原上茫然游荡。
无法完成的救赎:电影的悲剧在于,即使在最原始的肉体关系中,人依然无法摆脱情感的纠缠。当保罗最后试图打破规则,向让娜表露真情,寻求一段正常的关系时,一切都已为时已晚。这场“最后的探戈”,终究以死亡和彻底的隔绝告终,揭示了人与人之间沟通和理解的巨大鸿沟。
争议中永存的阴影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在今天,《巴黎最后的探戈》的经典地位也并非没有阴影。多年后,女主角玛利亚·施耐德和导演贝托鲁奇都曾表示,那场臭名昭著的“黄油”场景,在拍摄时并未完全征得施耐德的同意,这给她带来了长期的心理创伤。这一伦理污点,让人们在赞叹其艺术性的同时,也不得不反思电影创作的边界和对演员的保护。
《巴黎最后的探戈》从一部惊世骇俗的“丑闻”电影,最终成为一部被电影学院反复研究的艺术经典。它的价值,在于它毫不畏惧地撕开了现代文明的优雅外衣,将一个男人撕心裂肺的痛苦和精神死亡的过程,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
它像一曲哀伤、绝望又充满力量的探戈,舞步大胆而沉重,直击人心最脆弱的地带。它告诉我们,有时最伟大的艺术,恰恰诞生于最深的痛苦和最无法回避的争议之中
来源:电影钟点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