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来央视CCTV-6真藏着一位被低估的电影圈‘流量密码’,网友每天吵着见她,却没人知道她背后到底做了什么。”
“原来央视CCTV-6真藏着一位被低估的电影圈‘流量密码’,网友每天吵着见她,却没人知道她背后到底做了什么。”
郭玮,2007级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出身,同班同学里有后来拍《长安三万里》的编剧,也有做《典籍里的中国》的导演。
别人毕业去剧组,她绕了一圈,把舞台导演的功底拆成了镜头语言,转身进了电影频道。
2010年,她第一次坐上《光影星播客》的主播台,只录了三期就被观众电话打爆,频道直接把她档期排满。
那时候没人信,一个学戏曲的姑娘能把好莱坞新片讲得比影评人还透,可她就是把《盗梦空间》的时间线拆成了京剧的“行当”,一句“就像生旦净末丑,每人一层梦”把观众听得一愣一愣,节目收视率当晚飙到0.87,创下频道非黄金档十年新高。
2015年,她接手《中国电影报道》。
别人看的是明星八卦,她盯的是产业数字。
那年国产片票房首次反超进口片,她连线院线经理,直播票房曲线,十分钟内把排片、上座率、票价说得清清楚楚。
直播间弹幕第一次刷“主持人比专家还懂行”。
后来连续五年,频道所有重大档期(春节、暑期、国庆)的票房预测都让她押题,命中率82%,被内部戏称“郭半仙”。
她最出圈的是红毯。
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原定主持人因航班延误,她临时顶场,穿一条三年前旧礼服,拿了张手卡就冲上去。
结果那一晚,#郭玮救场#话题阅读破3亿,她把原定30分钟的红毯控在29分48秒,口播零失误,还顺手帮一位外籍嘉宾翻译了获奖感言。
业内流传一句话:红毯只要郭玮在,导播就能提前下班。
但很多人不知道,她最怕的是“被标签”。
网友喊她“最美”,可她把微博头像换成卡通,每天发电影冷知识。
2021年平遥国际电影展,她做完开幕主持,凌晨两点在微博写长文,劝观众“别把脸当通行证,电影才是正事”。
那条微博转发超十万,评论区最高赞是“第一次见主持人劝粉丝别只看脸”。
公益这块,她没让频道宣传。
甘孜送学那回,山路,车队堵了六小时,她下车跟小学生背诗、玩狼人杀,顺手拍了条Vlog,剪成15秒短视频,后来成了“星光行动”里最出圈的传播物料。
直播助农时,她把山西黄讲成了《小森林》里的日式治愈,五分钟卖空两万袋。
工作人员说她把电影梗玩成了带货密码,她回一句:“电影本就来源于生活,为什么不能回到货架?”
2024年金鸡颁奖前,她做了一个实验:在小红书连发七天“早八电影课”,用通勤碎片时间讲侯孝贤的长镜头、诺兰的剪辑节奏,7条视频涨粉18万。
网友留言:原来十分钟也能学拉片。
她把数据截图甩进工作群,告诉同事:“观众不是不爱深度,只是没时间。”频道立马开会,决定把《电影全解码》拆成竖屏版,30秒一个知识点,郭玮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主持人。
今年沈阳喜剧电影周,她让开幕式笑场三次。
台下坐的是赵本山、马丽,她上台先自嘲:“我一个戏曲生,讲喜剧像让京剧演员跳街舞,但今天豁出去了。”随后模仿《夏洛特烦恼》里的“一剪梅”BGM,全场爆笑。
直播弹幕刷屏:“央视居然允许主持人这么疯?”结束后,她在后台跟工作人员说:“喜剧就是把尴尬当真,观众笑完才能信你。”
回头看,郭玮的十五年没有神话,只有一步步把专业揉进日常。
她把戏曲的节奏感拆解成镜头语言,把票房数字翻译成民间段子,把红毯的紧张变成聊天的松弛。
观众记住的,不是“最美”,而是一个能把电影讲成生活的主持人。
下一个十五年,她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
答案也许就在今晚的《中国电影报道》——记得开电视,或者刷手机,反正她都会在那,把电影讲得比电影还好看。
来源:奕莹说娱乐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