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上影厂的很多领导,都希望冯喆接下《渡江侦察记》中李连长这个角色。因为他在前一年拍摄的战争片《南征北战》中所扮演的高营长,非常成功,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他应该延续自己的戏路,在扮演“银幕军人”这条赛道上,再接再厉。
1953年,冯喆其实有两个剧本可以选择。
一个是沈默君创作的《渡江侦察记》,一个是孔厥和袁静夫妇创作的《淮上人家》。
两个剧本都被列为了当年电影局的重点拍摄项目。
当时上影厂的很多领导,都希望冯喆接下《渡江侦察记》中李连长这个角色。因为他在前一年拍摄的战争片《南征北战》中所扮演的高营长,非常成功,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他应该延续自己的戏路,在扮演“银幕军人”这条赛道上,再接再厉。
冯喆在电影《南征北战》中出演高营长
《渡江侦察记》的导演汤晓丹,也很看好冯喆,非常敬重他的人品。两人曾合作过《胜利重逢》等多部电影,建立了极深厚的友情。据汤晓丹的夫人蓝为洁回忆,在汤晓丹外出拍戏的时候,冯喆经常会代表厂里到他们家进行慰问,有一次甚至拎了两只九斤重的老母鸡来,这在物质条件贫瘠的年代,无疑是雪中送炭。
冯喆在电影《胜利重逢》中
但冯喆本人却希望可以挑战一些不同类型的角色。
所以他接下了在《淮上人家》中出演高黑子的表演任务。
冯喆在电影《淮上人家》中扮演高黑子
这部电影的导演张骏祥,为了将这部表现淮河治理题材的影片拍摄成功,张骏祥对剧本进行了大幅度改动,以求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但却没有获得成功。
所幸影片中汇聚了一大批富有表演经验的演员,冯喆、王蓓、魏鹤龄、戴耘、张雁、史原、铁牛等用精湛的演技,弥补了故事情节的平淡,使得影片于1954年上映后,还是获得了观众的好评。但它的市场影响力,却远远低于同期上映的《渡江侦察记》。
电影《淮上人家》剧照
并且冯喆在拍摄这部电影期间,还吃尽了苦头。
倒不是因为拍摄条件很艰苦。那时候拍电影基本上都是风餐露宿,冯喆等人已经习以为常。
而是当时安徽正是血吸虫病的重灾区。而冯喆为了还原角色的真实状态,冒着感染率80%的危险,下到水里进行拍摄,结果果然就染上了血吸虫病。而且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
冯喆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虽然保住了生命,但脾脏和胰腺却都被摘除掉了。
所以《淮上人家》拍完之后,冯喆休养了一段时间。但很快他就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而且依然保持着的旺盛的创作力。
1956年,他在赵明执导的战争片《铁道游击队》中,出演了李正一角。
冯喆在电影《铁道游击队》中
紧接着在1957年和1958年,他就迎来了自己演艺生涯中最为忙碌的两年。
当时上影厂已经被分成了江南、海燕和天马三个厂,冯喆担任天马厂的工会主席,工作表现十分积极。据当年担任天马厂演员剧团团长的白穆回忆说,那时冯喆的身体还并未完全恢复健康,但他的拍戏劲头很足。
冯喆首先接到了海燕厂导演卢珏的邀请,在电影《羊城暗哨》中出演男一号王练。而《羊城暗哨》还没拍完,他就又被王为一拉到《铁窗烈火》剧组,在其中出演马军一角。
正当《铁窗烈火》在加班加点地拍摄中,他的老朋友叶明,又把他拉到了《大风浪里的小故事》帮忙。
当时正是“大跃进”时期,各家电影厂都在“力争上游”,比赛着谁拍的电影多,谁拍的电影快。《大风浪里的小故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上匆匆上马。为了赶进度,天马厂派出桑弧、叶明、谢晋三位导演,各带一支拍摄小分队,在最短的时间内拍出一部30分钟左右的短故事片,然后合在一起,组成《大风浪里的小故事》。
叶明负责拍摄的是《旧恨新仇》,根据刘沧浪的独幕讽刺剧《高级垃圾》进行改编。剧中男主角赵玉山是位理发师,需要有高超的理发技艺,于是叶明就想到了冯喆。两人早在40年代就曾是华艺剧团的同事。叶明知道冯喆会理发,但考虑到冯喆在几个剧组拍戏已经很忙,所以不知该不该向冯喆提出请求。
结果没想到,当冯喆听说这件事,二话没说就找到了叶明,表示可以在拍摄《铁窗烈火》的间隙,来出演《旧恨新仇》。
这自然解了叶明的燃眉之急。
但连轴转的拍摄,却使得冯喆难掩疲惫之色。这也是为何我们在《大风浪里的小故事》中看到他,脸色那么憔悴的主要原因。
除了《大风浪里的小故事》之外,冯喆在1958年还接连主演了天马厂的《英雄赶派克》和《重要的一课》两部影片,同样都是日夜加班赶出来的作品。
冯喆在电影《英雄赶派克》中
当时不仅天马厂在“比学赶帮超“,其他电影厂也毫不示弱。比如江南厂,就同时有6部电影一起上马,而导演陶金负责拍摄的是长故事片《热浪奔腾》。
一时间,江南厂的演员,全都成了“香饽饽”,陶金好不容易抢到了中叔皇、李纬、林彬、朱莎、冯奇等演员在其中出演角色,而支部书记余志新一角,却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演员人选了。
正当这时,冯喆听说了这件事情,于是马上就向天马厂演员剧团团长白穆和副团长铁牛,提出申请,到《热浪奔腾》进行支援,出演男主角余志新。
《热浪奔腾》这部电影只用了9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全片400多个镜头的内外景拍摄,工作的紧张程度可想而知。
但冯喆依然用饱满的激情,完成了这个角色的塑造工作。
并且在这一年,他还抽时间,参与了将表现解放初期一野第三军骑兵大队在柴达木盆地以北、甘青两省交界的海子一带,一举生擒匪首乌斯满的小说《戈壁滩上的风云》,改编成电影剧本《沙漠追匪记》的工作,并担当起了剧组的副导演,负责演员的筛选和现场指导工作。
因为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冯喆虽然马不停蹄地拍戏,但却并没有演到自己想演的角色。直到看到《戈壁滩上的风云》这部小说,认为其中的骑兵班长钟永胜很有挑战性,于是就建议将小说搬上银幕,并由自己出演男主角。
在其他几位主要角色的选择上,他别出心裁,启用了一直在上影厂跑龙套、从未演过主角的于明德,出演骑兵战士李玉根,又说服牛犇,出演骑兵战士小姜,还有程之,在其中出演反派匪首金冶中。
至于片中出现的骑兵连连长,冯喆则大胆选择了下部队体验生活时认识的张文甲连长。张连长虽然没有拍过电影,但他本人的军人气质和在镜头前从容的表现,却为影片增色不少。
所以1958年,对于冯喆来说,绝对算是他从影经历中的高光时刻。
他一共有包括《羊城暗哨》、《铁窗烈火》、《大风浪里的小故事》、《英雄赶派克》、《重要的一课》和《热浪奔腾》等在内的6部电影,同时上映,并且出演的都是男主角。这在当时的上影厂绝无仅有。因为当时很多演员,连拍戏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当时上影厂又将这一年,称为“冯喆年”。
这还没有算上那部于1959年与观众见面的《沙漠追匪记》。
但一个人,才出挑,有的时候并不一定是好事。
对于冯喆来说,他也许只想表现出对电影的热爱,和对工作的热情。所以哪怕处于大病初愈的阶段,他都全身心地投入到电影的拍摄中去,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
可对有的人来说,“木秀于林”的冯喆,却是“出风头,假积极”。
这种人,最见不到别人好。
谁好就整谁。
而对于一名公众人物来说,要想让他名声扫地,最快捷的方式,就是“泼脏水”。
反正又不花什么成本。
所以在冯喆风头正劲的时候,实际上他的厄运,也在悄悄降临。
这不,“街头追女”事件,就在冯喆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措手不及地发生了。
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
传闻中,说冯喆某天在街上,看到某个女青年,长得还不错,适合演电影,于是就跟上去,询问一些基本情况。却不料被该女青年当成“流氓”,给告发到了天马厂。
这下事情就有点闹大了。
但该女青年却拿不出任何证据,来证明冯喆有任何“不当行为”。
据处理过此事的原天马厂办公室工作人员杨公敏说,当时的确有两个女青年来找过他,并指出冯喆对其中一个女青年,有“越轨”行为。
但当杨公敏找冯喆核实时,冯喆拿出了自己的病历,上面清清楚楚低写着“脾脏和胰腺被摘除”的字样。冯喆说,我身体成了这样,还怎么能干“坏事”呢?
所以这事根本就是“一面之词”。
但不知为何,“街头追女”的谣言,却很快被传播了出去。
白穆当时担任天马厂演员剧团团长的职务,他和冯喆又是邻居,可以说对冯喆的工作和生活,应该都非常了解。他坚信这样的事情不可能在冯喆身上发生。而他的妻子汪丽贞更加笃定,因为在她眼里,冯喆几乎跟所有年轻女性,都保持着君子距离。
但为何那谣言就不胫而走了呢?汪丽贞说,那是从上影厂给传出去的。
并且原本是“没影的事儿”,根本没调查清楚,仅凭“一面之词”,上影厂就给了冯喆连降两级工作和停拍电影的处分。
可见那年月,冤枉一个人的成本,真的非常低。
这件事算是冯喆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分水岭”。
之前他多么的意气风发,是上影天马厂绝对的“台柱子”。可是这之后,他却瞬间就从观众的视线消失了。并且在不久,就被安排进了前往峨影厂进行支援的名单里面。
这对于冯喆来说,当然是巨大的伤害和沉重的打击。
但他是个低调内敛的人,认为这样的“子虚乌有”无需争辩,更不需要进行澄清。
所以他对于外界的传闻,始终一言不发。
但他越不说,一些心理阴暗的人,就越认定他肯定“有问题”。
冯喆后来的遭遇,大家都非常清楚了。他去了峨影厂,也得不到重用,和妻子张光茹的婚姻,也濒临破裂。所以他的日子,过得极其“糟糕”。
1962年,他在电影《金沙江畔》中出演了金明一角,1963年,又在电影《桃花扇》中出演了侯朝宗一角。但这两个角色,都属于“救场”性质,是被临时启用的。
后来他还去过珠影厂,在《党员登记表》剧组出演过男主角赵川,在电影《大浪淘沙》中担任过旁边。但遗憾的是,《党员登记表》拍到一半中途搁浅,而《大浪淘沙》在1966年拍完后,也因为种种原因到1977年才得以上映,而冯喆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演员表上。
冯喆在电影《党员登记表》中(右)
1969年6月2日,冯喆因遭受迫害而蹊跷离世,终年49岁。
后来,我想,如果当初没有“街头追女”事件的发生,那么冯喆的命运会不会因此发生一些改变呢?不管怎么说,都不会那么年轻,就撒手人寰吧。
1958年,38岁的冯喆,迎来了他演艺人生中最耀眼的时刻,同时有6部电影上映,把他最帅气的形象,定格成了风华正茂的永恒,也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之中。
但谁能想到,几乎与此同时,他的厄运也悄然降临?
因为一起扑朔迷离的“街头追女”事件,使他的人生命运急转直下,就像过山车一般,到达顶峰,又迅速滑落。
不知是否命运早已写好了伏笔?
光影雕刻了他的传奇,却又为他布下陷阱。
最终,光影不朽,但生命无常。
这或许便是艺术最动人的悲悯,与命运最沉默的叹息。
来源:DJ雅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