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班》: 难以喘息的“女英雄”背后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7 15:00 2

摘要:影片的开头,是再也普通不过的一幕:或蓝或白的护理服被挂在传送机器上,像工厂流水线般,一件件在镜头前划过。紧接着,带有隐喻性质的镜头一转,护士弗洛里亚正在前往上夜班的路上。

《夜班》剧照。(资料图)

影片的开头,是再也普通不过的一幕:或蓝或白的护理服被挂在传送机器上,像工厂流水线般,一件件在镜头前划过。紧接着,带有隐喻性质的镜头一转,护士弗洛里亚正在前往上夜班的路上。

下公车、穿过医院狭长的通道、进入换衣间,弗洛里亚只在间隙与同事交流了几句假期情况——这是她为数不多可以闲谈的时间,便换上新鞋,匆匆去往办公室。“噩耗”随之而来:当天的夜班有25个病人(后面又临时送来一个),护士只有两位,再加上一个实习生。

弗洛里亚没有时间可以抱怨。在听完同事对病人基本情况的介绍后,她快速投入到夜班工作的连轴转中。随后的镜头一直跟随着她移动,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呈现了她在接下来夜班工作中的各种遭遇,也因此,许多观众甚至会以为这是一部纪录片。

在片中,弗洛里亚时常需要同时应对不同病人的需求。她仿佛是一台设计精密的仪器,脑海里不停地在计算各项工作所需的时间,以进行合理的调度。片中有一幕是手术室在不停地催促她去接走病人,可她当时手里还在忙着准备药品。而另一边,走廊上还有家属在等待她查房,另外几个病人也在等她送去止痛药。就在这时,有病人突发低血糖,她只得优先去处理。而直到手术室又一次打电话催促时,她才不得不赶往电梯间。

在如此高压的节奏中,观众不免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窒息感,甚至需要时不时大喘一口气。而这,正是来自导演的刻意安排。“我们想为观众创造一种身体体验,让他们心跳加速,在观看电影时感到气喘吁吁。我们希望人们感觉好像他们自己在轮班工作。”导演佩特拉·沃尔普(Petra Volpe)说。

在护理人手极其缺乏的情况下,弗洛里亚就像一个超负荷运转的工作机器,中间还要不停忍受来自外界的挤压。住在单人病房的塞韦林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他患有胰腺癌,认为自己买了私人保险就应该享有优质的服务,因此总是在挑刺。他对工作人员送来的普通茶水感到不满,要求弗洛里亚给他重新煮一壶薄荷茶,并拿出手表计时。

在这种情况下,弗洛里亚压抑了许久的情绪终于爆发,冲动之余,她将对方价值四万法郎的手表从窗户扔了下去。尽管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难以置信,但回到办公室,弗洛里亚跟同事说起这件事时还是忍不住大笑起来。

这一稍显情绪化的举动让观众得以窥见被系统挤压下的某种个人色彩。事实上,影片在凸显护理工作高压一面的同时,也呈现了其人性化的一面。尽管弗洛里亚绝大多数时间总是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但她知道,自己应该在什么时候停下来。

当无人陪伴的库恩太太因陷入焦躁不安的情绪无法入睡时,弗洛里亚会给她唱歌,安抚她的情绪;在勒乌先生等了一天仍没有等到医生跟他沟通检查结果时,弗洛里亚也会停下来,听他诉说对宠物狗的担忧;而在比尔金太太抢救无效去世、家属崩溃之际,只有她细心地为逝者整理遗容,给对方在脖子上戴上丝巾。而正是这些稍显温情的时刻,让观众在神经紧绷之余获得片刻喘息。

导演沃尔普称该片的灵感来源是她之前的一位护士室友,她们住在一起很多年,她观察到对方的工作条件在逐年恶化。这一灵感一直存在于她的脑海中,直到她读到德国护士玛德琳·卡尔维拉奇(Madeline Calvelage)的自传体小说《问题不在于职业,而在于环境》,才又生根发芽。她在读第一章时就感到心悸,觉得这本书读起来就像一部惊悚片,她想,这就是自己想拍的电影。

在沃尔普看来,在我们的社会中,护理这项工作极其复杂且充满感情色彩,价值却完全被贬低了。“这有不少迹象,因为这是妇女的工作——在许多国家,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有 80% 是女性。”沃尔普说。因此,她特意为影片起名为“Heldin”(女英雄),这是一个通常用于形容战士的带有神话色彩的词汇,用来赞颂护理工作中蕴含的勇敢和牺牲精神。

出演弗洛里亚的演员莱昂妮·贝内施(Leonie Benesch)也在采访中指出,在医疗剧中,很少看到护士和她们的日常工作,创作者“习惯于让医生成为主角,然后在背景中,护士可能挂上输液袋,或喝咖啡,或与高级医生有暧昧关系”。她说,在出演该剧之前,她并不清楚护士实际上肩负着多少医疗职责。

情况确实如此。在以往的医疗剧中,比如美剧《急诊室的故事》《匹兹堡医护前线》,港剧《妙手仁心》等,主角几乎都是医生,护理人员更多是作为配角存在。而且,很多医疗剧更多地是凸显医生的专业主义以及这一职业的高压忙碌,也会延伸到对个人职业成长、医疗伦理、人文关怀等议题的讨论,但较少直接指向职业背后更为深层的、系统性的医疗困境。

该片则有意识地指向这一点。除了影片内容本身的呈现,在片尾的字幕中,它也特别提到,到2030年,瑞士将短缺3万名护理人员。事实上,不仅是瑞士,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区都面临护理缺口。

世界卫生组织(WHO)官网的数据显示,全世界目前约有2900万名护理人员,到2030年,护理人员的缺口将达到450万名,其中,非洲、东南亚以及拉丁美洲部分地区的缺口最大。而根据国际护士协会的分析,造成全球护理人员短缺的因素包括人口老龄化、护理教育体系中存在资金和师资不足等问题、护理人员流动率高等。

国际护士理事会(ICN)主席Pamela Cipriano也称,当前护理人员短缺是一项全球卫生紧急事件。“世界上许多护士正处于崩溃边缘,被推向职业倦怠,面临巨大的身体、精神和情感压力。”他认为,难以接受的工作条件、不适当的报酬、未能保护护士免受工作场所暴力和职业危害、未能为护士提供全面发展和实践的机会,这些都是导致这一危机的原因,“它不仅影响到护士,还影响到整体人群的健康。”

在导演看来,护理短缺的危机在政治或公众层面的对话和认识都比较缺乏,而每个人其实都是潜在的患者,因此,为这些护士发声并支持她们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她想强调的正是这些抽象的统计数据最终落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正如弗洛里亚的分身乏术——直到片尾,她才终于结束夜班的忙碌,坐上回家的公车。可以想象的是,隔天她又得再次成为一台不停转动的“机器”。

好在,一些影响或许正在悄然发生。2025年2月,在柏林电影节这部影片的全球首映仪式上,许多护士走上红毯,呼吁人们关注护理危机的话题。在德国大选前几天,也有不少人举着#wirsindfloria(我们是弗洛里亚)的标语。正如导演所说,这部电影不一定能改变世界,“但我认为,它能让人们关注一些重要的事情”。

南方周末记者 翁榕榕

责编 李慕琰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