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55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先生今年35岁,做事利落、生活规律,朋友圈里是出了名的“养生达人”。可谁也没想到,就在一次体检中,他被确诊感染了艾滋病病毒(HIV)。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生活正常,也没有乱来,怎么会感染这种病?
医生问了几个问题后,答案终于揭晓——他曾在一次朋友聚会后接受了一个“无针头采血体验”,结果用了别人未消毒的器械。这场看似“健康体验”的活动,成了他一生的转折点。
王先生不是个例,艾滋病感染的隐秘性和多样化传播途径,正在悄悄扩大它的影响范围。
别以为艾滋病离我们很远。根据国家疾控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超过124万人,每年新发感染超过6万例。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年里,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也在稳步上升,2022年全国因艾滋病死亡人数高达2万人以上,其中不少人直到去世前都未被确诊。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很多人对艾滋病的认知还停留在“性传播”和“高危人群”上,忽略了其他更隐蔽、更日常的传播场景。
医生提醒:在日常生活中,有三种行为,看似无害,却可能是艾滋病毒传播的“隐形通道”。宁可去看一场电影,也别随便尝试。
1. 非正规机构的穿耳、纹身、采血体验
很多年轻人喜欢在街头小店、美甲店或健身房体验穿耳、纹身,甚至还有“无痛采血检测”。如果使用的器具没有经过高温高压灭菌(121℃ 15分钟以上),就可能残留他人的血液,导致病毒交叉感染。艾滋病毒在空气中不能长时间存活,但在密闭注射器中可存活数天。
2. 共用剃须刀、牙刷
有人图方便,旅行或合租时共用剃须刀、牙刷。可一旦口腔或皮肤有破损,这种“共享”就可能让艾滋病毒有机可乘。虽然通过唾液传播的几率极低,但只要沾染血液,风险就存在,尤其是在多人轮流使用的场景下。
3. “无保护”的一次性性行为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被低估的感染途径之一。很多人认为“只一次不会有事”,但数据显示,一次无保护的性行为,感染HIV的概率为0.1%~1%。如果对象本身为感染者,风险会大大提高。更可怕的是,感染初期几乎没有症状,很多人直到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才被发现,错过了最佳干预期。
很多人一听“艾滋”就谈虎色变,觉得这病是绝症,其实这已经是过去式了。目前,国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一旦确诊,只要按时服药,病毒可以被有效抑制到“不可检测”,不仅能正常生活、工作,还可以降低传染风险至极低。
有研究表明:规律服药的感染者,其寿命与常人相差无几。关键在于: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别等身体出问题才检查。国家早已将HIV检测纳入常规体检项目,各地疾控中心、正规医院都可免费匿名检测。
此外,如果你曾有过高风险行为,还可以主动申请暴露后预防药物(PEP),在72小时内用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对于高风险人群,国家也正逐步推行暴露前预防(PrEP)政策,提前服药,阻断感染。
艾滋病,并不比其他慢性病更可怕。它的传播方式明确、预防路径清晰、诊疗手段成熟。真正可怕的,是对它的无知与偏见。
医生说得好:“如果你了解它,就会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如果你怕它,就更应该面对它。”所以,宁可去看一场电影,也别去尝试那些“看起来没事”的危险行为。对自己负责,也对家人负责。
[1] 国家疾控局. 《2023年全国艾滋病防控工作通报》.
[2]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指南 (2021年修订版)》.
[3] 中国疾控中心. 《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手册(2022年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Dr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