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报告新增艾滋感染病例超过7万例,虽然整体发病率稳定,但部分年轻群体、老年群体感染率明显上升,尤其是15至24岁年龄段,首次感染者占比约22%。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数字。
“你可能以为艾滋离你很远,但它,或许就藏在你熟悉的地方。”——在医学讲座中,这句话常常掷地有声。
近年来,某些公共卫生数据令人警觉:艾滋病相关死亡人数在局部地区出现反弹趋势,令人不禁揪心。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医学研究不断进展,治疗手段也在提升,为何还有人因艾滋去世?医生再次发出提醒:与其冒险,不如安心看场电影,这8件事,千万别做。
人们常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但有些“祸福”,其实是可以提前预防的。
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报告新增艾滋感染病例超过7万例,虽然整体发病率稳定,但部分年轻群体、老年群体感染率明显上升,尤其是15至24岁年龄段,首次感染者占比约22%。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数字。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使患者更易感染其他疾病。
感染初期,患者往往无明显症状,如同无声的“敌人”悄然潜伏在体内。若未及时发现并接受正规抗病毒治疗,数年后,免疫系统崩溃,便可能因普通感冒、肺炎甚至皮肤感染而丧命。
一些人误以为,艾滋病早已“可控”,不再可怕。可控≠可治愈,安全意识下降才是真正可怕的事。医生强调,艾滋病的防控,依赖每一个人的自律和常识——就像雨天出门打伞一样自然。
医生反复强调,以下8个行为,是艾滋病毒传播的高风险路径。宁可一个人窝在沙发上追剧、看电影,也不要在“好奇心”或“侥幸心理”驱使下,做出这些可能影响一生的决定。
不安全性行为:这是目前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部分人缺乏科学性知识,对“安全套”的使用不够重视,增加了感染风险。
共用注射器具:在某些非法场所,共用针具注射毒品,是高风险行为之一。病毒可通过血液传播,哪怕针头上残留极微量血迹,都可能成为“致命媒介”。
纹身、穿耳、扎针不规范:在部分小作坊式的美容店或黑诊所,消毒不严格的针具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桥梁。别为了“美一时”,毁了健康一世。
血液接触不当:虽然我国输血系统已严格筛查,但非正规献血渠道或非法“换血”等行为,仍存在极高风险。
不洁性服务场所:某些场所存在“高接触、高流动”的人群,安全防护措施匮乏,病毒传播几率大大增加。
忽视配偶健康:夫妻一方感染艾滋病毒后,若未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或未采取防护措施,另一方极易被感染。家庭不是“免疫区”,健康需共同守护。
不做常规检测:很多人因为“怕麻烦”或“怕尴尬”,长期不做HIV检测,结果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正规的HIV检测全程保密,仅需几分钟,别让“怕”字害了自己。
盲目偏信网络偏方:有些人感染后不相信正规治疗,反而上网找“祖传秘方”或“神医指导”,最终延误治疗时机。
目前,国内已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艾滋病诊疗体系。从2003年国家启动“免费抗病毒治疗”政策开始,越来越多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研究表明,只要坚持服用抗病毒药物,HIV感染者的寿命几乎可以与普通人相当。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接受规范治疗的HIV感染者,其体内病毒载量可降低至“检测限以下”,其传染性也显著降低。这一现象被称为“U=U”,即病毒不可检测=不会传染(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
有的人“怕丢人”,不敢去医院检查或治疗,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医生强调,艾滋病并不可怕,怕的是讳疾忌医,怕的是信息闭塞和误解。就像洗牙、体检一样,HIV检测也应成为日常健康管理的一部分。
在某地的一家企业中,一位35岁的男职工因长期体弱、反复发热而前往医院就诊。经过全面检查,确诊为HIV感染晚期,合并肺孢子菌肺炎。当医生询问其感染途径时,他沉默了。
后续了解到,他曾在一次外出聚餐后,因好奇参与了某些不良行为。他本有妻儿,工作稳定,只因一次“放纵”,人生轨迹被彻底改写。
这位患者后悔不已,也配合治疗,但终因免疫系统损毁严重,最终因多器官衰竭去世。这个案例被当地卫生机构作为健康宣教的一部分,提醒更多人:一时的侥幸,可能是一生的代价。
医生建议,普通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下几点,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坚持安全防护意识:不论男女、有无固定伴侣,安全防护都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
定期体检,主动检测:每年一次的体检中应包含HIV检测,特别是高风险人群如医护人员、流动人口、性活跃人群等。
不信偏方,坚持正规治疗:确诊后应立即前往定点医院接受抗病毒治疗。国家免费提供部分药物,治疗依从性越高,控制效果越好。
关注伴侣健康状况:婚前检查、孕前检查、夫妻双方的健康沟通,都是预防艾滋传播的重要环节。
拒绝毒品,远离高风险场所:毒品不仅伤身,还常与高风险行为牵连,远离毒品就是远离艾滋。
民间有句俗话:“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其实还有一句没说完:“事也不能乱做”。在艾滋这件事上,乱做一次,可能就是永远。
作为医生,常会被患者调侃为“啰嗦”,一遍遍重复注意事项。但这“啰嗦”,是生命的守门人发出的呼喊。健康,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习惯与知识打下的坚实基础。
艾滋病并非“污名”,但它的确需要尊重、理解与预防。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尊重生命、珍爱自己,在观影的闲暇中收获快乐,在生活的选择中守住健康。
不要等到失去,才明白那一场电影,真的比一时冲动更值得。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艾滋病防治报告(2024年)[R].中国疾控中心发布,2024.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艾滋病防治知识核心信息手册(2023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3]王瑞琴,殷文武,张燕.HIV病毒载量与艾滋病患者生存期关系的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4,30(03):256-260.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健康之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