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1.4亿美元,把成龙片酬升到2000万美元,成龙却讨厌这部电影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2 19:51 2

摘要:1998年1部成本仅3300万美元的电影,连续两周拿下北美票房周冠军,最终以1.41亿美元的成绩跻身年度票房第七位。

1998年1部成本仅3300万美元的电影,连续两周拿下北美票房周冠军,最终以1.41亿美元的成绩跻身年度票房第七位。

这部电影让成龙从香港动作明星一跃成为好莱坞一线巨星,片酬飙升至2000万美元

但成龙却并不喜欢这部电影,甚至口吐芬芳。

为什么这部让成龙在好莱坞封神的作品,会让他陷入如此矛盾的情感呢?

这部电影就是《尖峰时刻》。

在《尖峰时刻》之前,成龙曾两度进军好莱坞,却均以失败告终。

当年成龙因为和罗维的合同纠纷,嘉禾只好把他送去美国拍好莱坞电影,不过连续两部电影《杀手壕》和《炮弹飞车》都反响平平,后来的《威龙猛将》也是一般般。

1980年,他主演的《杀手壕》让美国导演彻底“浪费”了他的喜剧天赋——影片中没有任何展示他功夫喜剧的机会,只有生硬的打斗;

成龙在这部电影里并没有什么话语权,甚至就连自己擅长的动作戏,成龙都要听美国动作导演的安排,无法发表太多意见。

导演要求他遵循分镜脚本,而非即兴发挥标志性的“道具+环境”打斗,如此之下成龙的诙谐打斗也就没有了发挥。

《杀手壕》的成片多少刻着李小龙电影的风格,试图将成龙塑造成一个美国化的功夫英雄,但是情节老套,文戏冗长,打戏也毫无观赏性可言。

直到1995年《红番区》在北美创下非本土电影票房纪录,成龙才真正让美国观众有了印象。

正因为有了红番区的成功,《尖峰时刻》的制片人格雷曼看到这个项目时,第一反应就是让成龙来演电影里来自香港的警察李警官。

格雷曼马上找到成龙经纪人陈自强,两个人一番长谈越谈越嗨,很快就把合作基本框架给敲定下来。

陈自强兴冲冲地去找成龙,他原本以为成龙会满心欢喜地答应下来,结果没想到成龙对这部电影第一反应是拒绝的。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成龙前几次在好莱坞拍片并不愉快,尤其是《杀手壕》让成龙很不舒服。成龙对去好莱坞并不感冒,对好莱坞的动作片模式也不以为然。当时他觉得与其去好莱坞看鬼佬脸色,不如自己在香港做大哥。

不过陈自强非常坚持,不断劝说成龙,加上导演布莱特·拉特纳为说服成龙出演,坐23小时飞机直飞南非片场面见成龙,这才让成龙回心转意,接下了这部电影。

在这部电影里,成龙饰演的李警官既保留了“快速拆枪”“利用环境道具打斗”等标志性动作,又通过与克里斯·塔克的搭档,将文化差异转化为喜剧张力。这种“成龙式幽默+好莱坞叙事”的融合,让他首次在西方银幕上实现了“动作与人格”的双重立住

《尖峰时刻》的票房成功远超预期。3300万美元成本换来1.41亿北美票房,成龙的片酬从500万美元跃升至《尖峰时刻2》的2000万美元,跻身好莱坞顶级演员行列

更重要的是,影片开创了“跨文化动作喜剧”的新类型——克里斯·塔克的“嘴炮”与成龙的“拳脚”形成完美互补,他们的化学反应不需要刻意设计,站在一起就自带笑点。

这种模式不仅让《尖峰时刻》系列成为IP,更影响了后续《上海正午》等作品的创作

在好莱坞的制度下,成龙首次获得了“主角级”待遇:片头第一个出现的名字是“Jackie Chan”,片尾像港片一样播放他的NG花絮,甚至在主演名单排序上压过克里斯·塔克。这种认可对长期在好莱坞“被边缘化”的成龙而言,无疑是职业生涯的里程碑。

正如《中国武侠电影史》中所写,成龙通过《尖峰时刻》“真正成为全球化的巨星”。

尽管《尖峰时刻》让成龙名利双收,但他始终对好莱坞的“工业化流程”感到不适。

在香港片场,成龙习惯“自编自导自演”,从动作设计到镜头调度都亲力亲为——他的私人枪房藏有3000支枪,为练拆枪技巧甚至创下45秒的纪录,这些细节都会被他融入电影。

尽管片方给予了成龙很大的自主权,但是因为导演是个新人,新线公司还是派出了一名摄影指导来协助这位新人导演,而成龙的折磨也恰恰是从此刻正式开启。

这名摄影指导的经验自然是十分丰富的,但是他其实并不擅长动作电影拍摄,或者说他只擅长美国式的动作片拍摄。但他非常自负,听不进其他人的意见。

而在这方面,恰恰又是成龙最熟悉的。

两者观点不同,在拍摄之中自然是碰撞不断。而且一开始的时候片方还是站在摄影师这边的,这这让成龙不得不多次选择妥协。

到台球厅那场戏里,成龙设计的武打动作,让那位摄影师看傻眼了,不知道该怎么拍这段戏。

最后摄影师只好离开现场,成龙接管了现场拍摄,这出戏也在成龙指导下顺利完成。

在其他事情上,成龙对好莱坞也是吐槽不断。

在香港,他习惯用实景拍摄和低成本道具制造惊喜,而好莱坞团队却执着于“标准化流程”:一场简单的拆枪戏,需要提前一周报备道具清单,甚至限制他的即兴发挥。这种“创作自由的阉割”,让他觉得“拍《尖峰时刻》像在走流程,而不是拍电影”。

最让成龙意外的是,好莱坞强制他用替身。

彼时好莱坞规定凡是涉及到危险动作场面,都必须采用替身。但成龙向来是搏命演出,这个规定让成龙非常无奈。甚至都不用导演反对,负责布景的人都会出来反对。

除了拍摄过程中的不快,电影杀青后,另一个主演克里斯塔克就因其主演的影片超级轰天雷被提名了金酸梅最糟糕影星奖。

而这部超级轰天雷的导演不是别人,正是尖峰时刻的导演布莱特。

这个结果就导致新线公司把尖峰时刻的档期延后,定在了1998年的九月这个公认的冷门档期。

另外《尖峰时刻》的喜剧内核建立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之上,但并非所有碰撞都让成龙舒适。片中一句台词“怎么样?老黑”让他始终无法理解——“我不明白有什么好笑,但北美观众却笑得很开怀”。

这种基于种族刻板印象的笑点,与他在香港电影中“用动作制造幽默”的理念完全相悖。在他看来,真正的喜剧应该“让所有人都能笑,而不是靠冒犯某个人群”

这么多事情加起来也让成龙在采访里用4个采访表达自己的不满。

《尖峰时刻》虽然大获成功,但成龙也逐渐被好莱坞塑造成“符号化的东方人”:永远是“会功夫的警察”,永远在与“美国搭档”解决文化冲突。

这种定位虽然讨巧,却让他失去了香港时期的角色深度——从《警察故事》里暴躁又热血的陈家驹,到《醉拳》里顽皮成长的黄飞鸿,成龙的角色始终带着人间烟火气

正如《旁落的江湖》一书所指出的,此时的成龙“从于美国电影模式,迷失了自我”,亚洲观众开始批评他“不再是那个拍港片的成龙”

尽管成龙自己对拍《尖峰时刻》的回忆并不都是那么美好,但这部电影在票房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在北美拿下1.41亿美元票房,位居年度票房榜第七名。

在此之前,只有吴宇森执导的变脸票房超过了1亿美元,而且那部电影两个男主都是当时好莱坞很有票房号召力的白人男星。

对比之下,拍《尖峰时刻》的成龙还没在国际上打响名气,导演还是个新人,另一个黑人主演事业还不顺,但《尖峰时刻》依旧票房大卖,反而更体现出成龙的实力。

来源:寒谭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