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凡提不是名字,而是“外号”。这个字本来是维吾尔族对有知识的人的尊称,有“老师”、“先生”的意思。阿凡提的全名是“纳斯尔丁·阿凡提”,由于人们对他太熟悉了,所以阿凡提就逐渐成了他的专名。
阿凡提是维吾尔族人民非常熟悉的名字。说起“阿凡提的故事”,谁听了都在尽情的欢笑中受到教育。
阿凡提不是名字,而是“外号”。这个字本来是维吾尔族对有知识的人的尊称,有“老师”、“先生”的意思。阿凡提的全名是“纳斯尔丁·阿凡提”,由于人们对他太熟悉了,所以阿凡提就逐渐成了他的专名。
阿凡提是否真有其人呢?人们都说:是有的。有人还可以说出他是哪里人,一般都说阿凡提的家乡就在自己家乡附近。有的老人甚至能告诉你,他的父辈亲眼见过阿凡提。有人说他生在一百多年前,也有人说这是好几百年前的事了,还有人说他现在还活着。于是就出现了许多阿凡提。
究竟哪种说法对呢?目前还没能考证出来。也许当初确实有过一个叫做纳斯尔丁的人,善于说笑话,很有才干,到处为穷苦人打抱不平,巧妙地和财主、官吏斗争,解除人民的痛苦,因此人们尊称他为“阿凡提”,并传说着关于他的故事。后来,在传说中,人们把许多类似的故事都集中在他身上,甚至把善于巧妙地进行斗争的人物都叫做阿凡提了。于是“阿凡提的故事”也就愈传愈多,流传地域也越来越广,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了。因此在阿凡提身上,其实集中了人民的斗争经验和生活经验,融汇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憎情感,他是人民智慧的化身,是人民反抗性的表现。这是一个经过集体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原来的历史人物了。
阿凡提的故事还流传在中亚细亚,土耳其等等广大地区,苏联电影《游侠纳斯列金》就是根据阿凡提故事创作的。
在我国其他民族,也流传着类似的故事。像汉族的“长工与地主”、蒙古族的巴拉根昌、藏族的登巴叔叔、苗族的反江山、彝族的沙戈克如、纳西族的阿一旦、侗族的雷大等等故事中的人物,都是阿凡提的兄弟。他们不是奴隶就是农奴,再不然就是穷苦的喇嘛或雇工,都是被黑暗制度压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尽管反动统治是如此野蛮、残酷,但他们总能巧妙地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他们的智慧和斗争意志有着巨大的社会教育意义。这是一笔巨大的值得重视的文学遗产。
来源:思想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