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湖北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主办、曾都区承办的“走进红色地标九口堰”群众性纪念活动在曾都区洛阳镇举办,铭记抗战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与抗战精神,凝聚起奋进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湖北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主办、曾都区承办的“走进红色地标九口堰”群众性纪念活动在曾都区洛阳镇举办,铭记抗战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与抗战精神,凝聚起奋进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1940年,豫鄂挺进纵队在京山八字门成立,黄春庭调任纵队二团政治委员。赴任途中,他和妻子吴敏将不满周岁的女儿就地托付给农户……”8月29日晚,随州市曾都区洛阳镇“走进红色地标九口堰”群众性纪念活动现场,九口堰纪念馆讲解员皮娟的声音缓缓落下,台下观众的目光聚焦到舞台上一位老人身上。
她,正是革命烈士黄春庭的女儿黄延安,也是许多人熟知的电影《小花》中“小花”的原型之一。当晚,在侄女黄亚光的搀扶下,86岁高龄的黄延安来到现场,用颤抖却清晰的声音,将一段红色往事娓娓道来。
1904年,黄春庭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一个普通家庭,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个人命运与民族救亡紧密相连。1934年,他跟随红军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与同为红军战士的吴敏结为革命伴侣。1939年,他们的女儿在延安降生,时任豫鄂边区领导人的李先念特意为孩子取名“黄延安”,希望她永远铭记这片孕育革命的热土。
1940年,豫鄂挺进纵队组建后,黄春庭接到调任纵队二团政治委员的命令。当时战火纷飞,行军途中危机四伏,无法带着襁褓中的孩子,黄春庭和吴敏做出艰难抉择:将女儿托付给当地一户农户抚养。为掩人耳目,养父母给她取了个名字叫陈家珍。
谁也没想到,这一次骨肉分离,竟成了黄春庭与女儿的永别。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第五师师长李先念改随营学校为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分校,黄春庭任政治委员。1942年1月18日,国民党顽固派进犯随南白兆山抗日根据地。黄春庭率部打败敌人,在随县洛阳胡家河追击逃敌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8岁。
1984年,黄春庭烈士墓从随州市洛阳镇胡家河村迁移到邻村九口堰纪念馆烈士纪念碑后面,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亲笔题写了“黄春庭烈士墓”碑铭。
而另一边,在养父母的悉心照料下,黄延安长大成人。直到1967年,母亲吴敏带着妹妹黄白山找到她,黄延安才知道自己的身世:父亲是为抗日牺牲的烈士黄春庭,母亲是曾浴血奋战的红军战士,她还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叫黄屏。
“父亲牺牲时我还不到3岁,连他的模样都记不清,但我知道,他们丢下我是为了抗日,也是为了让我能活下去。”黄延安哽咽道,“父母都是英雄,得知身世的那一刻,我感到很光荣。”
认亲后不久,母亲吴敏因特殊原因与她断了联系。此后数十年,黄延安在随州广水市吴店镇楼子湾村过着平静的生活,鲜少向旁人提及自己的身世,只是将对亲人的思念藏在心底。
转机出现在2010年。随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市老促会会长吴治炎,广水市老促会会长李以超等人,在寻访黄春庭烈士后人的过程中获悉黄延安的下落。在他们的帮助下,黄延安和哥哥黄屏、妹妹黄白山取得了联系,兄妹三人终于团圆。
“来到九口堰,来到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我特别高兴。”黄延安说,“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我想告诉父亲,他当年的付出没有白费,现在的中国国泰民安,我们都好好的。”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